10月26日下午,北京大學校園里發生了一起建筑工人討薪事件。幾十名建筑工人舉著寫有“北京住總還我血汗錢”的牌子,喊著口號從新宿舍樓工地出發一路走,場面頗為壯觀。
9月底,北大校園剛剛發生過一起工人討薪事件,當時就這一問題的討論引爆了北大未名論壇,主題帖占據熱門榜首位。建筑工人討薪事件在北大校園內頻發,引起了越來越多學生的關注。
26日傍晚,一名北大學生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提問,“北大建宿舍樓拖欠工人工資,作為學生能做什么”,并表示對于這樣的事件發生在自己的學校感到“恥辱”。提出這個問題的學生并沒有了解清楚這一事件的基本事實就做出了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評判,因此引發爭論,觀點基本分為兩派。
一派意見以未名網友brolbniw為代表,站在“衛校正名”的立場,認為北京大學并未拖欠工程款,討薪事件是建筑工人與承包商住總集團之間的博弈,北大在這一事件中是被輿論裹挾的犧牲者;以“北大馬會”(學生社團公眾號)為代表另一派觀點則對建筑工人表示同情與支持,認為拖欠工人工資是中國建筑業的常態,這一現實背后的問題是勞資地位的極度不平等,北大雖然無須對這一事件負法律責任,但應該對弱勢群體予以道德支持。
10月29日上午,北京大學保衛部在北大未名論壇發布聲明稱,“2015年10月26日下午,校園內發生了一起數十名工人擾秩事件,影響了學校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引起師生普遍關注”,澄清這一事件是“施工總承包方與勞務分包方之間因勞資糾紛所引發的,與學校無直接或間接關系”。而建筑工人聲討的直接對象北京住總集團尚未對這一事件做出解釋。
另一方面,建筑業欠薪確實是一個極其普遍的社會現象。今年上半年,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暉和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潘毅發表了《杜絕建筑業欠薪,維護底線尊嚴》一文,文中援引北大、清華、中山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與公益機構北京行在人間文化發展中心持續七年的深度調研數據指出,截至2013年底,82.6%的建筑工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80.1%的建筑工人無法按月結工資,高達53.4%的建筑工人在過去一年遭遇欠薪,經過討薪全額結算工資的比例僅為13.6%。更有超過10%的工人“全部工資款仍被拖欠”。
建筑業欠薪頻發根源在于分包體制
值得注意的是,捍衛學校名聲和同情底層工人的兩派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建筑業欠薪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業現行的勞動分包體制。
據“北大馬會”發表的《北大校內建筑工人討薪——同學,你怎么看?》一文介紹,這一體制下開發商位于整個分包體制的最上端,但基本不參與實際工作,而是通過招標等形式把建筑工程的具體實施包給建筑公司。建筑公司承接項目后將具體生產任務分解后進一步分包給其他建筑公司,后者再分包給勞務公司或包工隊。
層層分包后,包工頭是建設項目的直接管理者,負責招募、管理工人以完成項目進度,最后也負責工資的結算。但是,由于這一體制下層層墊資的現實,包工頭本人也經常被建筑公司拖欠工程款,一旦包工頭無力或者不愿墊付建筑工人工資,欠薪現象就會浮出水面。
汪暉、潘毅《杜絕建筑業欠薪》一文明確指出,“現行的建筑、地產領域層層分包、轉包、層層墊資,最終導致建筑工人的工資都被迫卷入房地產業的資本周轉,建筑勞務分包體制已經成為建筑業工資拖欠的根本病因”,要解決這一問題住建部門應改革建筑業分包體制,采取正規用工方式。
北大校園不是也不應是一個烏托邦,這一事件背后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再沒有完全明朗化之前仍需要謹慎對待。很多北大學生和社會上大多數人一樣對建筑行業的實際運作并不了解,認為工資需要經過財務結算流程并無不合理,而且工人維權應走法律途徑而不是游行這樣的非正規路線。
事實上,法律途徑要求的成本和周期往往是底層工人無力承受的。在這個意義上,北大的這批建筑工人或許還算是幸運的,這所高校確實能為他們帶來關注從而推動問題的解決,而社會上更多討薪無果的建筑工人可能根本找不到出路。
同在一個校園,工人與學生的距離有多遠
以brolbniw為代表的北大學生認為惜名的北大是這次事件中最弱的一方,無論事實真相如何,討薪的建筑工人難脫借北大的名聲炒作的嫌疑。筆者作為一名北大學生,覺得這種急于幫北大撇清干系的心態并不難理解。
作為中國最高學府之一,北大始終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經歷了太多沒有實地調查就抹黑北大的不實報道,例如前不久的圖片新聞“北大軍訓低頭族”等等,北大學子難免在這類事件面前心存芥蒂。
知乎網友楊翼菡是采訪過校內建筑工人的北大學生,她堅決地反駁了以陰謀論揣度討薪工人的言論。楊翼菡稱,當時她和朋友覺得建筑工人從事著辛苦而危險的工作,雖然離得很近,但學生對他們毫不了解,因此單純地想和他們聊聊。她接觸到的被欠薪的建筑工人本身是清楚承包商-大包工頭-小包工頭的層級關系的,并沒有把責任轉移給北大的企圖,也從未試圖利用學生擴大事態來施壓 。
這次事件發生后,我拜訪了就在學生宿舍地下一層的工人宿舍。在北大,這是一個隱形的世界,有很多人直到大學畢業也不知道,在我們每棟宿舍樓八人一間的地下室,住的都是工人——建筑工人、食堂工人、清潔工人、保安等等。他們聊到了自己的勞動合同、日常的生活與工作,在同一片校園中,他們的生活境況與北大普通學生相去甚遠。
10月19日,“北大青年”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校園工人:既近又遠的距離》的文章,文中提到了工人與學生之間屏障。一名女工石大姐接受采訪時說:“北大的學生文化素質高,我們打工的沒什么文憑,和你們在語言上溝通不了。”曾有建筑公司提供讓農民工去學校食堂吃飯的機會,但最后也沒有人去,工人們寧愿在校外吃更貴的東西,一位姓鄧的工頭覺得工人對著學生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
事實上,北大的一些學生和社團有過不少幫助工人的行動,去宿舍和他們聊天,給他們送書、放電影,但他們同樣深切地感受到了這種難以打破的隔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