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拍攝于特鋼廢棄廠房內)
2015年一月,求是學會一行人前往重慶,采訪了重慶特殊鋼材廠的老工人。老工人們十分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給我們講述了特鋼幾十年來的變遷史。
重慶特殊鋼材廠(后簡稱特鋼)坐落在嘉陵江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特鋼在解放前只是一個小廠,在新中國成立后30年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曾是全國重點特殊鋼廠之一。特鋼在80年代達到頂峰,在生產和技術研究領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從90年代開始,特鋼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直至破產。
80年代,國企開始實行廠長負責制。與此同時,國家逐漸放開計劃體制,實行利改稅、撥改貸等政策。政策剛開始實行時,許多國企拿到了數額較大的貸款,又缺少國家的管控。因此,當時的這些貸款,很多都用于提高員工福利。事實上,80年代末,國企員工的福利整體都做得較好。但是到了90年代,到了生產設備普遍需要更新換代的時候,財務方面就顯得捉襟見肘了。這對全國范圍內的國企都是一個挑戰。
特鋼也不例外。在90年代時,特鋼就出現了廠房較老、設備較為陳舊而無法及時得到更換的問題。另一方面,工廠背的教育、醫療等的包袱較多。與此同時,國家在大力扶植私營企業,在稅收方面給了相當的優惠。因此,在與輕裝上陣的私營企業、先進的外企的競爭中,特鋼有著明顯的劣勢。
1993年,特鋼總經理為了自己的提拔,不顧職工的反對,強行花6500萬美元購買了美國報廢的羅布林生產線,買回后發現整條生產線無法使用,但購買的費用由特鋼承擔,這為特鋼平添了不少債務。這種事情,在全國范圍內其實都屢見不鮮。
同年,特鋼改為職工股份制公司,但上市融資效果不甚明顯,1997年負債高達15.2億。總經理下臺后,國家多次換廠領導以扶持,但虧損依舊。后國家采取“五管其下”(債轉股,兼并,清產核資,貼息技改,加強班子建設)的方式治廠,起初極大鼓舞了職工,其中“債轉股”與“貼息技改”最受職工期待,但恰恰是這兩項因國家未批予足夠資金而未能實現。
1997年,特鋼被重鋼兼并。被兼并后,廠內實行“一年工齡換算一月工資”的下崗工資買斷制,以此代替了對下崗人員的失業安置,從而也斷絕了下崗工人與工廠的關系。而隨著物價的上漲,買斷金很快便消耗殆盡,工人生活難以為繼。除了買斷之外,廠里還實行了帶資分流,即將輔助部門作為資產分給職工作為下崗費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據老工人透露,實際上流入了中層管理人員的手中,并未惠及普通工人。另外,帶資分流實際上減少了特鋼的資產,使特鋼的負債率進一步提高。
2003年,重鋼解除與特鋼廠的兼并關系,并占有部分特鋼廠股份的指標。在被兼并的這段時間中,特鋼的情況非但沒有得到好轉,由于重鋼占有了特鋼的股份,使得特鋼負債率進一步提高。
2005年6月,重鋼因“資不抵債,資產48億,負債52億”而破產,以60萬元/畝地的遠低于市場收購價(約100萬元/畝)的價格被私人單位收購,引起工人不滿。同年10月,重慶特鋼廠下崗工人為維權而組織了抗議活動,并發生流血事件。事后,工人與政府達成生活改善協議,特鋼的歷史也至此告一段落。
特鋼的歷史結束了,然而思考卻并不能停止。
傳統國企的衰落是必然的。對于傳統國企而言,從各方面講,都不是為市場體制而設立的。因此,在市場的競爭中,傳統國企必然走向衰亡——要么破產,要么轉向適應市場的方向。然而,我們不能只看到必然性。整個改制過程,其實很耐人尋味。
國企改制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就是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而這種分離在現實中意味著什么呢?廠長有著對這個企業的處分權,但沒有所有權。因此,在沒有充分的監督之下,國企就是為個人謀私利的工具——利用自己的處分權,通過一系列操作,將不是自己所有的,轉化為自己所有的。這一點,在90年代時大肆低價賤賣國企的過程中體現得非常明顯。盡管在名義上黨委還能起監督作用,但以特鋼為例,董事長和黨委書記由總經理兼任,因此這種監督作用實際上是沒有的。在改制之前,工廠為全體職工所有。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實際上是對權力的監督和掣肘。
從特鋼的破產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無論從資產的處理還是對資產的清算方面,都流露著故意要讓其破產的痕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破產是由某種意志想要刻意達到的結果,其目的就是建立新的市場體系。然而,如何平滑地進行這個過程而盡可能保留工人權益,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