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塊錢只能招到大學生,根本招不到想要的工人。”剛從江西南昌市一場農民工招聘會出來的工程承包商蔡彬抱怨道。這次招聘,蔡彬想招4名建筑工人,但結果卻并不如意,“工人難求啊!”
記者在南昌采訪發現,“用工荒”的“重災區”主要集中于勞動力需求旺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制造業以及初級服務業等行業,這也是農民工老齡化表現最為集中的領域。
據南昌市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散工市場的求職統計,45歲到70歲的農民工占體力勞動求職者的7成,其中60歲以上的農民工超過2成;而泥瓦匠、電工之類的技術民工40歲以上居多:“85后”的農民工登記較少,且擇業更加傾向于“前臺”“行政”類的工作。
南昌的情況正是中國農民工求職現狀的縮影。
國家統計局2013年發布的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年輕農民工比重逐年下降,在2008年至2012年4年時間里,農民工平均年齡增長了3.3歲。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比由11.4%增長到15.1%,41-50歲的農民工占比由18.6%上升到25.6%。
在上一代民工日漸老去,新一代勞動力大量轉向的同時,部分產業對勞動力的剛性需求卻沒有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在南昌納杰人才市場里,53歲的呂文春踱著步子,注視著閃爍的招聘信息屏。
呂文春說:“去年我在安徽老家的一家采石場打石頭,今年跟兒子一起來的南昌。現在很多工作都有學歷要求,由于沒有文化,只能干體力活,不過賺得也相對多些。”
經過一番挑選,呂文春看上一個搬運工的職位,招聘方告訴他,工錢是220塊/天,加上補貼,干的好一個月可以拿到6000多。
當被問到兒子怎么沒和他一起來時,呂文春說:“他不會跟我做的,干我這份工的,都是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就算偶爾來幾個年輕人,也是打臨工,太辛苦,年輕人吃不消,我也不希望我兒子干這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年輕的農民工相較于他們的父母往往更有文化,更看中工作環境和前景,也更急切地想要融入城市。
24歲的張龍,2年前從宜春來南昌打工。在一家公司給老板當司機的薪酬似乎并不夠花銷,于是他就想到了兼職。起初,他趁休息時在家附近的工地打工,但沒過多久就放棄了。
“60多斤的袋子要一袋接一袋運,接力傳送一連兩小時,灰塵又大,回家感覺一口的泥。”張龍說,“當司機雖然賺得不如干體力活多,但至少干凈和清閑,也經常能和老板出入一些比較高檔的地方,更有機會學東西,可以在城市里面站住腳。”
南昌市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肖娟介紹說,現在“85后”的年輕人來民工招聘市場找工作的并不多,就算有,也是兼職居多。他們更傾向于辦公室一類的工作,還有年輕人要求介紹去做淘寶客服。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小鍵認為,從產業角度看,當前農民工老齡化現象主要集中于傳統產業,尤其是那些地域相對偏僻,勞動條件差,待遇不高的企業。
他表示,要緩解“用工荒”的問題,用工企業在進行產業升級的同時,也要提高農民工勞動報酬,改善勞動環境,完善福利制度,給予其更多保障;企業所在城市需要完善城市的配套設施,尤其是精神文化設施,要讓年輕人感到實實在在的文化生活質量;相關部門也要加強農民工的技能和觀念的培訓,增長他們“吃飯”的本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