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這棟大樓是誰建的嗎?”這句話似乎更容易成為這部反映建筑民工的影片中震撼人心的一句話,這句話是一群建筑工人到大學禮堂里看演唱會被看門的學生拒絕(只因為他們沒有買票)時,其中一個工人說的。這些外來工參與了上海同濟大學一些建筑的建設,想要進入建好的禮堂看一場演唱會,卻被拒絕,確實讓他們覺得尷尬而難過。我也相信看門的那位女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買票才不給進,如果這位女生的室友也沒買票、但很想去看演唱會,我想她一定不會那樣拒絕她的室友。到底還是因為階級鴻溝,因為自恃精英的大學生與實際地位卑微的建筑工人的階級差別,決定著感情上的親疏遠近。
我想那句話之所以讓人震撼,更因為它象征著工人對社會的拷問,站在工人之外的人受到這種拷問的震撼,那不難理解。(順便一提:“阿拉”是蘇南吳語“我們”的意思,影片名即“我們民工”之意,但這個影片顯然是旁觀民工的文化界人士拍攝的,它反映的更多是外在的旁觀者心態和視角)。不過,也許對于我這個工人來說,該片更難忘的一句話卻是這些民工去開發商老板辦公室討薪時,當工人說窮得沒錢吃飯時,老板說出的一句話:“哦!我知道了,你們是在演戲吧?!”這句話讓我吃驚,因為我從未往這個方向想過,也驚嘆老板竟有如此的想像力,再一想也對:大多數資本家階級根本不理解工人會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正如那句老話“飽漢不知餓漢饑”。因為根本不理解,所以認為這些都是虛構的,都是工人在編造,在演戲,就像“跳樓秀”一樣的演戲,資本家階級以為,工人是想通過這種演戲、這種悲情戲來討要工資。
對于從來沒有在打工生活中挨餓受窮的資本家來說,現代社會居然還有穿著體面的人會挨餓,這是根本不可想像、不可理喻的事情。怎么可能有這種事?完全就是虛構嘛!完全就是演戲嘛!當然,我不否認難免有一些資本家在其創業過程和早期打工經歷中,也挨過餓吃過許多苦頭,但更多的資本家是不可能理解這一事實的。影片《阿拉民工》中那些被拖欠工資的建筑工人,有一段時間只能吃十分便宜的早餐,現實生活中還有比這更艱難的例子,多得是。我自己在沿海工業區的幾年,也不止一次挨過餓,借過錢,節儉度日,也互相幫助過其他窮得叮當響的工友,這一切一點都不罕見,而是比較常見的。工廠同樣存在拖欠工資的現象(比較隱蔽的形式,例如押一到兩個月工資,我聽說過有著名的大廠押老員工三個月工資的,就是現在還有這種情況),這些都可能導致工人挨餓。
昨天恰好看到一則有關的新聞,說的是前不久11月初深圳沙井一個電纜廠老板跑路,工人一個禮拜都不見領導,兩三百工人聚集在樓頂高喊“維權維權!還我血汗錢!”,樓下一位工人接受記者采訪時激憤得張開雙臂、緊握拳頭:“我們農民工飯都沒得吃!今天一天都沒吃飯!所以現在工人非常之激動!”還有工人在樓頂高喊口號時餓昏倒在地。這一切難道是在演戲嗎?你們老板也試試身無分文的惶恐感,餓上一個禮拜,然后和一群同樣的餓鬼去樓頂喊口號,演演戲,試試看好玩不好玩?
這部影片我是在一周前看的,本來也覺得沒有寫影評的特別價值,但卻就是時而想起影片中那個老板說的話,感覺由一個老板說出這種話還是很真實、很能反映一些問題的,才想再多寫幾個字。這個影片第二個讓我感嘆的焦點是,那位年輕建筑工人的愛情,影片的立場似乎是更想表達出這位男孩的苦楚,但我更覺得這樣的愛情對那位女孩很不公平。那位女孩同樣來自農村,到上海打工,雖然我不清楚她的職業是什么,但她與男孩同居時顯得相當吃苦耐勞,每天都為集體居住的數位建筑工人做飯吃,她毫無疑問也是工人階級的一員,但她卻明顯付出了更大的犧牲。這位女孩只不過是選擇與一個男孩戀愛而已,卻要在勞動和生活上付出那么多,這是很不公平的,她默默承受了這種不公,卻還被她的男朋友指責為“太自我中心,很多時候不考慮我的感受”,這讓我有點驚訝。也許,她的男朋友,那位年輕的建筑工人,用自己的勞動所得養活了自己的另一半,換取著女方的家務勞動付出。但是愛情并不是簡單的市場交易行為,不能只是這樣去計算愛情中的關系。
當我要繼續考慮這個問題時,遇到了一對矛盾:貧乏的生活與奢侈的愛情的沖突。愛情的本質是兩個獨立自我的結合。僅僅這樣看就夠奢侈的了。因為這一對無產者都沒有足夠的物質收入支持起獨立的自由的自我,也就談不上這樣的結合。貧乏的生活和缺乏穩定根基,使得他們在城市里沒有明確的人生前途,只是一片迷茫。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愛情又能有多好的前景呢?
最后這部影片有一個細節:一個民工虔誠地把《圣經》放在床頭,沒事時翻一翻,還說上帝教導我們要寬恕別人,不管別人犯過多大的錯。前衛的小資精英階層大概極為贊賞這樣的情節,影片結尾民工們對上海的好感表態,抹去了老板討薪的不愉快,似乎也呼應著這個情節。但是,在影片中,民工們集體到老板辦公室追討工資,持續靜坐,迫使工頭老板們解決問題,這些都已經意味著對待老板的罪過,民工們并沒有寬恕,而是窮追不舍。而如果工人們沒有這樣的追討精神,真的按圣經那一套說教默默寬恕老板,就永遠無法坐等到老板主動開恩。這樣的集體行動案例,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少見,這樣的工人抗爭事實,其實正否定了《圣經》里的胡言亂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