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廠”位于東北邊陲的工業城市齊齊哈爾,它始建于1950年,是國家“一五”時期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也是我國機床行業大型重點骨干企業。盡管隨著經營機制和所有制的轉變,它的名字幾經更改,從最初的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到現在的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但是老工人還是習慣叫它 “一廠”。62年歷史的一廠,可以說是國營大廠歷史變革的縮影。
一廠現在只有兩千多人,而最盛時曾有兩萬多人,從鍛造到機床的裝配都在廠中進行。廠里還有專門的火車軌道,將制造好的機床送往四面八方。工廠還設有幼兒園、小學、中學、技校、醫院、文化宮、單身宿舍、招待所、家屬區……滿足著工人的各種生活需要。
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進了這座工廠就意味著端上了“鐵飯碗”,甚至給子女也找到了鐵飯碗。在這里,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能養活家里七口人。
90年代,這里成了市里有名的“三資企業”——一年只發三次工資,一次就百元左右。這里的很多職工的收入已經難以滿足家人生活的需求了,但大多數工人卻不愿扔掉手中的“鐵飯碗”,他們堅信國家會管大家的。一些熬不住的職工或職工家屬開始去外地打工或做起小買賣。
進入21世紀,工廠效益有一陣好轉,但工人卻像穿上了紅舞鞋,節奏快得停不下來,只是為了工資掙得多一點,來應付不斷上漲的房價、物價。工人們戲稱:“生產會戰一年就兩次,一次搞半年”。
許多家庭有三代人在這個工廠里工作,也有許多夫妻二人都是這個廠的職工。這個廠的興衰牽動著許多人的命運。
老王師傅1953年進城來找工作,很幸運地遇上了一批轉業軍人一起到勞動局開了條子,獲得了進一廠試工的機會。他一干就是34年,他的妻子在工廠落實了工作,子女也陸續在工廠的附屬醫院出生,在工廠的學校里讀書,最后小女兒還接了班進了一廠。
宋師傅是返城知青,是老王師傅的女婿,1978年8月技校畢業分配進廠。那時進一廠這樣的國營大廠是很令人羨慕的,不僅社會聲望高,而且還能獲得眾多福利和保障。他夢想著在工廠中施展才華,也建設自己的美好生活,卻沒有想到會遭遇90年代企業改制時的困窘和承受鄰近退休還隨時可能被裁掉的不安。福利分房的制度沒有了,車間里“干滿干好八小時”的標語也不見了影蹤,工人們要和自己身體里的“時鐘”競爭,要趕超“工時定額”,要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多掙工時。一周只能休息半天了,有幾年過年也只能休息一天。工作的壓力更大了,生活的壓力也更大了,他漸漸感覺自己被社會浪潮拋到了后面。
小劉師傅是“85后”,是宋師傅的外甥。他不像宋師傅那樣懷著向往進入這個廠,而是2004年家人看他讀不下去書,覺得只有進廠這一條路才有可能獲得生活的保障,才讓他上了技校。他在技校讀了“數控”專業,卻進一廠干著鉗工的活。“技校生”如今成了工廠里免費的勞動力,畢業后,他從“技校生”變成了廠里的“臨時工”。經歷著12小時一班的兩班倒工作,他在忙碌中會常常思考著自己的未來該怎么辦,靠自己的力量買房、結婚,看起來那么遙不可及。
對于老王師傅來說,能夠進入國企工廠,是一種幸運;對于宋師傅來說,進入國企工廠,是一種擇優的結果;對于小劉師傅來講,進入工廠已經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了。
工廠中的女職工更能深刻體會這種變遷。現在一廠緊張的時間節奏,加班到很晚的制度,與此相聯系的對體力的要求,都讓晚歸有風險。體力不如男性,還要承擔生育工作,在傳統觀念中要更多照顧家庭的女性遭遇工作和生活中更大的困境,也減少了很多在企業中發展自己的機會。女工們要舍棄很多,如接受長時間加班,更加辛苦的學習、工作,晚生育甚至不生育,將撫育孩子的工作轉交父母親等,才能不太受此影響。曾有的國營大廠從搖籃到墳墓的關懷和作為工人的榮耀與夢想都已漸漸遠去。
這里的簡單回顧,并不是為了頌揚50年代到70年代的國企工人有多么幸福,在那樣的大背景下,工人這個職業本身可能是幸福的,可是每一個作為普通民眾的工人,也一樣要面對大饑荒帶來的災難,一樣要面對上山下鄉帶來的親人離別;只是握在手上的看起來模糊不定,而失去的卻是清清楚楚的……
辦公大樓與工人的背影
辦公大樓一角
大門
工廠生產的大型機床
新車間
運動場
新老工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