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北京,當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解放的喜悅中,都在暢想社會主義的美好明天時,誰也不會想到短短一年之后毛主席將會再一次面對親人的犧牲。
歷史有時候真的很殘酷,殘酷到讓一般人無法曾受。當經歷了二十八年的艱苦卓絕的流血犧牲,當面對親人的一次次流血犧牲,當楊開慧、毛澤民、毛澤潭、毛澤建、毛楚雄這一個個名字從革命戰士變成革命烈士時,毛主席在承受一次次親人的犧牲。
手邊的這本書《犧牲——毛澤東和失去的親人們》已經擺放在書桌邊有一段時間了,一直不忍心打開。看著封面上毛主席堅定而深邃的目光,看著封面上大大的犧牲二字,眼淚會奪眶而出。
我們都說毛主席一生建黨、建軍、建國,一生戰勝了黨內外、國內外的無數敵人,一次次的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帶領我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在這一個個的勝利背后,是毛主席身邊一個個親人的付出,甚至是犧牲。
11月25日,一個本是非常平常的日子,但因為抗美援朝的正義之戰,因為我們最可愛的第一名志愿軍戰士毛岸英將自己的生命永遠的定格在了那天,這樣最普通的一天又是那樣的讓人痛心。
當毛主席在1976年永遠的離開他一生所鐘愛的人民后,身邊工作人員在整理主席的物品時,發現了一個二十六年間無人曾經見過的小皮箱,當工作人員打開這個神秘的皮箱時,無不為之落淚,里面整整齊齊的疊放著岸英留給父親的兩件襯衫、一雙襪子、一頂軍帽和一條毛巾。二十六年的時間,沒有人可以想象毛主席一遍遍整理這些遺物時的感情。
有人說毛主席從26歲永訣母親,之后百日之內父親和恩師相繼離世,到37歲喪妻,再到57歲痛失長子。可謂年輕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人世間最悲慘的事,毛主席他全趕上了。
也有人說,毛澤東從少年走出韶山沖,一路從長沙、上海到井岡山、古田,從遵義會議的力挽狂瀾到延安寶塔山的中流砥柱,從西柏坡的兩個務必到滴水洞的故國人民有所思。毛主席他青年立志,中年勵志,老年守志,人世間最崇高的目標,毛澤東他全部實現了!
當我靜下心來,努力讓自己控制住眼淚把全書讀完后,只有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句詩環繞腦海“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1950年的11月25日,岸英的生命定格在了28歲。
1950年的10月14日,岸英在醫院和劉思齊經歷了一次看似普通的告別,但也是他們最后一次的離別。
1949年的10月15日,岸英和思齊在北京舉辦了一場極其普通的婚禮,他的母親楊開慧如果能參加這場婚禮,是該有多么的幸福啊!
1930年10月24日,今天是岸英八歲的生日,也是岸英和母親楊開慧被抓進國民黨監獄的日子。
1930年的11月14日,長沙識字嶺,楊開慧倒在了書寫人生理想的山坡上,生命定格在了29歲。也是在這里開慧和她的潤之曾經一起暢談革命理想,憧憬他們的理想中的未來世界。
寫到此處,需要簡單的介紹一下《犧牲——毛澤東和失去的親人們》這本書,全書一共八章,分為失去雙親、兄弟姐妹、生離死別、禍不單行、愛情親情、手足之痛、父子之間、白發送子。很多烈士的名字我們可能已經很熟悉,很多感人的情節我們可能也已經有所了解,但這本書還是值得我們靜下心來一讀,因為犧牲的每一位烈士都永遠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的膜拜。
最后用毛主席老人家的一句話為本書做結:建立新中國死了多少人?有誰認真想過?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