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醫眼科,相信大部分人對于其作用和近況知之甚少。中醫眼科學是是中醫臨床學科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向大家講述中醫眼科中一個特殊的案例,讓大家對中醫眼科能夠稍有了解。
這個案例的特殊之處,是此案例的病人,是每個人都熟知的毛主席。而主刀醫生,正是國醫大師唐由之。
唐由之,1926年7月1日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漢族,中醫眼科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繼承和發揚中醫眼科金針撥障術和睫狀體平部的手術切口研究方面成就突出,發明了白內障針撥套出術,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醫大師。
1973年,80高齡的毛澤東依然忙碌著國家大事,晚年的他體弱多病,其中罹患老年性白內障最令他苦惱。
一生靠眼睛讀書寫文章,靠眼睛洞察秋毫、高瞻遠矚的人,這時連看書都已經很困難了,只能模模糊糊地看清眼前的手指,眼前的世界陷入一片渾濁。
1974年4月,毛澤東在武漢下榻東湖賓館時,雙目幾近失明。
如何為毛澤東安全穩妥地治療眼疾,成為黨中央一件高度機密的大事。經中央政治局研究,決定召開為毛澤東手術治療白內障的專業討論會。
一次神秘的會診
在這年的冬天,48歲的中醫眼科醫生唐由之被通知到北京解放軍305醫院進行一次會診,這次會診,光眼科大夫就來了七八個,唐由之是其中唯一的一位中醫大夫。
參加會議的專家有十幾位,但大家當時并不知道這個“老年患者”是誰,只知道患者有慢性肺心病、兩年前休克過、咳嗽得厲害、咳嗽以后常會沒有吞咽反應。
這種神秘的會診唐由之先后參加了3次。
1975年2月,毛澤東前往杭州。
這年春節前的一個星期天,唐由之在家里休息。中央警衛局派人專門到他家里,請他做好準備乘飛機出去執行任務。
飛機大約飛了兩三個小時,降落在了杭州。晚上,唐由之被告知,明天要見毛主席,為主席檢查一下眼睛。
第一次見到毛主席
第二天吃過早飯,唐由之等人便坐著紅旗牌轎車來到主席休息的地方。
醫療組的5個醫生按照年齡的順序排隊走進了主席的休息室,唐由之排第四。這是唐由之平生第一次見到毛主席,但是這次見面卻讓他大為吃驚。
唐由之回憶道:“當我們進去后,看到一位老人身上穿了一件帶補丁的舊毛巾衣,腳上一雙拖鞋,頭發很亂,身子靠在沙發上。”
毛主席同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張曉樓握手時,詼諧地說:“看來你的樓蓋不大了,永遠是小樓嘛!”大家都笑了,緊張的氣氛一下子緩和了。
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體檢,在杭州前后共進行了4天。除進一步確診毛澤東患白內障外,在這次體檢中還檢查出毛澤東患有肺心病、冠心病、褥瘡和血中含氧量過低等問題。
從杭州返回北京后,周恩來帶病從解放軍305醫院來到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聽取醫療專家的匯報。鄧小平、葉劍英等在京的政治局委員全部到會。
當時還不是黨員的眼科大夫唐由之參加了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唐由之等醫生分別就毛澤東的心臟病和肺心病的治療、雙眼白內障手術以及心電圖、X光肺片檢查所得到的進一步情況,全面系統地向政治局委員們進行了匯報。
期間,大家反反復復地討論眼科手術方案,專家們各自陳述自己的見解,分析病情,然后決定治療方案。
說服主席做手術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中央決定由唐由之主刀為毛澤東做白內障手術。
幾次接觸過后,毛澤東漸漸對這位唐大夫熟了起來。于是,唐由之講解起老年性白內障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治療方法。
唐由之以手代替眼球,向主席講解:“這只握著的拳頭好比是一個眼球,這里好比是眼球前面中央最外面的黑色眼珠,叫做角膜,已經渾濁的晶體就在它后面的這個位置”。停了一會兒,他又用一個指頭按住拳頭的另一個位置,說:“做針撥術時,這里就是進針的地方。”
唐由之接著介紹,唐代已流傳的針撥內障古法手術,經過千年光陰的流轉,加上現代醫學方法和技術、器械的改進,已成為一種中西合璧的手術。與正在使用的西醫手術相比,中醫針撥內障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切口小、對人體創傷小、操作簡便、術后恢復得快等優點。只要病人在術前、術中、術后能與醫生配合,就能取得好的療效。
毛澤東耐心地聽完唐由之所做的講解后,沒有再說別的話。由此,唐由之認為,毛澤東已經沒有拒絕手術治療的意思了。
聽“滿江紅”做手術
1975年7月13日起,唐由之帶著醫療小組對即將接受眼科手術的毛澤東開展10天的術前準備,并把中南海毛澤東的一間書房騰出來辟為臨時手術室。大家只等毛澤東的“一聲號令”了。
一晃到了7月23日,這是10天術前準備的最后一天。整個白天,醫療小組全體人員嚴陣以待,卻沒有接到任何指令。
唐由之輕輕走進毛澤東的房間,開門見山地問:“主席,今天是術前準備的第10天了,您看,做不做眼睛的手術啊?”
毛澤東反問了一句:“你都準備好了?”當得知唐由之準備好了,毛澤東又問了一句“沒有問題?”唐由之說:“有,昨天我給您沖洗淚道的時候,您頭在沙發上動了一下,我知道有一些疼,因為麻醉沒有弄好。”毛澤東爽朗地哈哈一笑,一揮手說:“做!”
時鐘已過22點,唐由之和張玉鳳共同攙扶著毛澤東從臥室向臨時手術室走去。
毛澤東走到半路時問唐由之:“音樂準備好了嗎?”唐由之回答:“哎呀!這個我沒有想到。”毛澤東隨即叫張玉鳳去拿岳飛的《滿江紅》的彈詞。毛澤東平時最喜歡岳飛的這首作品,它語調激昂,充滿了愛國英雄的悲壯情懷和大丈夫視死如歸的氣概。
音樂聲在手術室回蕩著,唐由之一邊手術一邊對毛澤東說:“我給您用點生理鹽水,可能鹽水流到嘴里,有一點咸的,都是消過毒的,沒有問題。”毛澤東這時很配合,一聲不吭也不動。
其實這時,唐由之不僅球后麻醉已做完,而且已經拿起手術刀,開始做左眼手術了。很快,手術按預想的那樣順利完成!唐由之將紗布放在毛澤東的眼睛上,說:“主席,手術已經好了。”毛澤東有些意外:“已經好了?我還當沒有開始做呢。”
歪歪斜斜的四行字
那天晚上,唐由之就睡在毛澤東的外間走廊。毛澤東睡了一小覺就醒了,唐由之隨即進去。毛澤東問:“誰來了?”張玉鳳說是唐大夫,毛澤東吟詩相迎:“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毛澤東叫張玉鳳拿筆和紙來。毛澤東雙眼隔著厚厚的紗布,摸索著,用鉛筆在白紙上寫開了。
如同他以往的習慣,每個字都寫得很大,但是,這次“盲寫”的每個字都沒有按行“排隊”,而是斜向一方,沒寫幾個字,就得換一張紙。
毛澤東用筆把詩默寫在紙上后,對唐由之說:“這首詩是當年魯迅悼念楊杏佛寫的。里面有你‘由之’的名字呢。”唐由之十分激動,說“主席,請您送給我吧!”毛澤東說:“好,我給你簽個字。”他欣然簽下自己的名字后,把這首詩送給了唐由之。
倔強的患者和執拗的醫生
手術后第二天,即7月25日凌晨,唐由之要給毛澤東換藥。
唐由之回憶說:“我當時跟主席說要3天后才能拿掉紗布,結果他是這樣算的——頭天晚上11時做的手術,過了12時就是第二天了,再過一天就可以拆掉了。實際上只是過了不到兩天,給他換藥,他發現左眼能看東西了,就再也不肯包上了,這樣很容易引起感染。
主席不同意包,我一定要包,最后主席做了一個他特有的動作,請我們走開。別人都走掉了,我還站在他面前不走。
主席問,“你怎么不走啊?”
我說:“我不能走,今天我是醫生,您是病人,您得聽我的。”
爭執了好長時間,最后采取折中的辦法,讓他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鏡。這是我請人用塑料做的一副眼鏡,有一個套子,中間有一塊玻璃,罩在他的左眼上,這樣左眼既能看得見,手又碰不著,東西也不會掉進去。
可是主席很快就投入工作,會見來賓。我擔心出現意外,坐在書房門口足足等了四個多小時。張玉鳳出來了,說主席的左眼不舒服。
我跑進去一檢查,幸好眼罩還在,沒那么快感染。沖洗好了,再給他包扎。主席沉默了很久說,“你勝利了!”我嚇了一跳,趕緊說,“主席您也勝利了!”他終于同意再包扎三天。”
手術后,唐由之在毛主席身邊又待了3個月。離開中南海時大家跟主席合個影。
主席高興地說,請唐由之第二年來給他做另一只眼睛。
隨后,唐由之被派到朝鮮為金日成主席治療眼睛。
而與毛澤東相約一年后為他施行右眼手術卻因故未能兌現,成為了唐由之此生最大的遺憾。
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