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網友這樣打趣:“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可是,“城市安放不下靈魂,農村安放不了肉身”。這兩句網絡流行語深深反映出城鄉發展之間的矛盾----城市基礎設施發達、交通便利、購物方便、醫教先進;而農村跟城市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除了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在物質條件上,二者可以說毫無可比性。 那么,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呢?有什么可以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方法嗎?自建國以來,農村的建設發展情況是怎樣的呢?如果你也是關心農村發展的朋友,那這本《毛澤東與中國農業現代化》我一定建議你要好好讀一讀~ 眾所周知,農村以務農為本,農民為田地為根,農民采取怎樣的組織形式將決定他們最終的出路跟發展。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內容: 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是當時積極主張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代表人物。他根據到福建、黑龍江、廣西、湖南、河南等省、自治區農村深入實際的調查,于1962年提出了“大活集體干,小活分散干”,“牲畜分戶喂養,生下幼畜,三條腿歸戶,一條腿歸集體”等集體經濟的管理辦法。1962年6月,鄧子恢派副部長王觀湖帶工作組到安徽調查“責任田”問題。 6月16日,鄧子恢收到了王觀瀾寫的調查報告----《安徽省當涂縣責任田情況調查》。工作組7月18日向鄧子恢寫了《關于實行包產到戶責任田的調查報告》。兩個報告都認為,責任田做到了“五統一”,受到農民的歡迎。因此,對責任田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盤否定,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中共中央書記處接到這個報告進行討論的時候,鄧子恢直言指出,責任田這種生產責任制很好,沒有改變所有制形式,可以在農村推廣。 鄧小平支持鄧子恢的意見。同年7月間,他在講到包產到戶之類的問題時說:“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取哪種形式。”劉少奇事實上也支持包產到戶。田家英、陳云和鄧子恢先后向毛澤東進言、直陳包產 到戶的重要性。 但是,毛澤東卻從維護人民公社和集體經濟的立場出發,在1962年8月的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上點名批評了鄧子恢,指責試行和支持包產到戶的做法為“單干風”,并把包產到戶的間題提到是無產階級專政還是資產階級專政,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高度。 偉大的人物往往能洞觀三世,觀照一切。這話果然不假!毛主席的預言是否成真,后世人已經可以回答了。 到了1959年,包產到戶又在河南省信陽縣、臨汾縣的一些農村出現。廬山會議后,抓住這個典型在全國展開了批判。同年11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揭穿“包產到戶”的真面目》,指出:凡是出現“包產到戶”的地方,“就立即同統一經營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計劃生產歸于烏有,統一分配也成了空談,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在實質上發生了向個體所有制倒退的變化,部分富裕中農乘機隱瞞產量,對抗糧食統購統銷,黑市活動大量增加。很明顯,這是資本主義的陰魂。”于是,包產到戶就再次被壓下去了。 本書一共有八章,從毛主席提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目標的時代背景、理論依據,以及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體制選擇探索過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科學的分析,并對毛主席中國農業現代化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對他的中國農業現代化思想的歷史地位進行了充分肯定。 它可以供我們一覽毛時代農業的現代化過程,書中許多內容需要我們去辯證地思考;關心農村發展的朋友,這本“毛澤東與中國農業現代化”一定不要錯過了!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