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七年風雨路》,乍一看書名,你就會感到它的別樣。所謂“最后七年”,指的是1970至1976年這個時間段。它對于毛主席個人,對于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從讀古籍“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到看電影“禁不住老淚縱橫,電影也因此被迫中斷”,乃至聞大震痛蒼生而“嚎啕大哭”,毛主席胸懷四海風云,心系天下蒼生的博大情懷溢于言表,后人直至千載以后,亦必有感念而唏噓者也。 毛主席的醫療組成員、神經病學和老年醫學專家王新德回憶說:“送來的地震情況匯報,主席不顧個人病重,都要親自過問。 這場地震死亡達24萬多人,其他的損失難以估量。當秘書報告地震造成極其慘重的損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親見主席嚎啕大哭。”讀來真是令人萬分感慨,輾轉反側。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民如何不丈夫。毛主席一生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強調組織群眾和教育群眾,與廣大人民群眾保持著天然深厚的感情,見不得人民受苦受罪。況復如此罕見之大地震?大地動,蒼生痛,民生多艱,國運起伏,嚎啕大哭,乃為國殤。 從作者的記錄來看,對于叛國的林,到不支持文ge的劉,包括被作為走zi派罷免職務的鄧,毛主席都是于情甚濃。“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這是對一再給予改正錯誤機會的林的無奈和傷心,那時的毛主席比任何一個人都痛徹心扉。 讀完這本書,毛主席最后七年的鮮活形象留在眼前,留在心間。無疑,毛主席是偉人中的偉人,家國天下,心懷青年時代就稟賦的理想,矢志不渝,從未動搖;毛主席又是溫情人物,一身詩意,晚年情懷動蕩,一首詞作能令他失聲痛哭。 很多人都在評價毛主席的功過,看完書,我覺得于公毛主席無愧于人民,他是一位堅持黨性,嚴守黨紀的黨的領袖,時時處處都在為人民的嘔心瀝血。 于私,從他一生三個28年的歷程看,絲毫看不出他為自己考慮過,而且他的兒女沒有因其特殊地位而得到特殊照顧。晚年的毛主席是孤獨的,但心中卻裝著新中國的建設和未來。 可以說,林biao事件沉重的打擊了毛主席對接班人的期許,也摧垮了毛主席的健康。理想與現實,時間與空間的無情矛盾折磨困擾著這位日漸老去的巨人。 即使到了暮年、即使承受著無數人的不理解不認同的巨大孤獨、即使面對病痛無時不刻的痛苦折磨,依舊能夠睥睨病魔,意志如山,進行繁重勞累的工作。 即使患有嚴重的眼疾,身體機能嚴重衰退,依舊馬不停蹄,追求進步,擠出時間在學海群書中奮力遨游。這本書,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一個翹首高亢的靈魂的偉岸與無畏,那是一座人類精神史上高不可攀的航標! 我不那么的懂得政治,但是我堅信:他的晚年需要許多代人冷靜認真思索、研究與總結。 此書讓人最大的感受是:毛主席之所以讓人民像神一樣崇拜,是因為他老人家心中裝著人民,裝著全世界受苦的人; 毛主席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愛戴,是因為他的衣食住行都和普通老百姓一樣,他是真正的人民的兒子; 毛主席之所以得到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兄弟般的友誼,是因為他明白患難見真交; 毛主席之所以得到世界強國首腦的敬畏,是因為他的智慧和預見,已經把這個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用尼克松回憶錄的話說:“在他面前我不敢多言,他的眼睛似乎已經把我看透”,“在他面前我就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他就像一位嚴厲的先生,不敢多言”。 本書由作家顧保孜潛心寫就,顧保孜眼中的紅色歲月,總是充滿激情和夢想,在特殊年代,領袖的嘗試,只是為了國家“更好的生活”,“夢想實質上理想的前身。要實現這個理想確實要付出很多。” 這部具有厚重歷史感的紀實作品客觀描繪了毛主席最后七年的風雨歷程,真實再現了1970年到1976年共和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和國事風云。 以歷史題材創作的嚴謹精神,基于已有史料和第一手材料,把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打開中美大門、與日本建交、中gong十大再選“接班人”、四屆人大籌備到召開、鄧再次復出到再度“落馬”、第一代領導人先后逝世以及粉碎“四人幫”等重大歷史事件娓娓道來,一一刻畫,將毛主席、周恩來等歷史人物偉大而又平凡的感人事跡鮮活還原。 書中載入近二百幅彌足珍貴的歷史照片,它們全由中南海攝影師杜修賢先生獨家拍攝。這批照片許多是首次公開發表,許多是首次還原色彩。它們承載了多位政治人物的命運故事,反映了他們有血有肉的真情實感,同時也記錄了他們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和心路歷程。無疑,《毛主席最后七年風雨路》是一部圖文并茂、資料翔備,內容真實,生動有趣,可讀性與收藏性兼備的不可多得的紀實文獻。 這是一部首部集中描寫偉人最后七年風雨歷程的書籍,回顧共和國風雨歲月,再現毛主席暮年人生。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偉人的暮年,同樣是所有人之中,最為輝煌最壯烈的。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