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是毛主席在世的最后一年。
曾經暢游長江的毛主席多數時間只能躺在床上休息;主席每一天都飽受肺心病的折磨,經常處于缺氧的狀態;曾經高談闊論,談笑間便令敵人灰飛煙滅的偉人講話都很困難。 醫生告訴他,他不能情緒激動,也不能高強度的工作,他需要長時間的休息。 然而,7月28日,身體極度虛弱的毛主席無論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當著所有在場人員的面嚎啕大哭,內心的悲痛像泉水一樣涌來,無法抑制。 是什么讓一個經歷過無數風雨和生死考驗的83歲老人如此激動,使他哭得像個孩子一樣? 原來是接到一則消息。 就在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無數的工農群眾被掩埋在了地下。 后來統計,一共有24萬多人在這場地震中失去了生命。 寫到這里,筆者也難免有些悲涼,內心升起些許英雄遲暮的凄涼之感,或許毛主席此時哭的是無能為力,24萬的同胞死去,而他卻什么也做不了。 然而,我深知,如果我僅僅只是這樣理解毛主席,那就大錯特錯了。 毛主席是一個見不得死亡的人嗎?事實上,毛主席一生臨危不懼、意志堅強,在死亡關頭亦能談笑風生。 1936年,毛主席剛到陜北,住在保安縣(現志丹縣)的一個窯洞里。12月7日上午,萬里無云的天空飛來敵軍的三架轟炸機,投彈、掃射。 面對轟炸,警衛員非常著急,勸毛主席躲一躲。毛主席卻笑著說:“怕什么呀?他投他的彈,我辦我的公,井水不犯河水嘛!”然后接著看文件。 過一會兒,主席看完文件。更只是拍拍身上的灰塵,輕描淡寫中又透著自信地說道:“飛機在這里炸了一家伙,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他們應該飛走的,不會再來這里復習了!” 這就是毛主席,他一生多次面臨生死危機,但每次他都泰然自若、從容應對。 即使是到了1976年,毛主席雖因肺心病而經常嚴重缺氧、嘴唇發紫、渾身大汗,但他仍然堅持看書、處理工作。而面對痛苦的治療過程,毛主席也從不呻吟、喊叫,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斗爭。 給毛主席治病的姜泗長感慨地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在和疾病的折磨作斗爭中,有誰像主席那樣有著如此堅強的毅力和樂觀主義的精神。” 這就是毛主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能頑強地、樂觀地去面對。 因為在毛主席的心中,他的生命已經不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gm事業,屬于工農群眾,他不會因為自己的疾病、死亡而哭泣,但他會為24萬在地震中死去的人民而痛哭! 毛主席也正是這樣,毛主席總是能站在客觀的角度,主動地承擔歷史的重任,樂觀地面對死亡。 從1957開始,毛主席便多次談論個人的死亡問題。他多次談道:“辯證法告訴我們,有生就有死。人都是要死的,毛澤東是人,所以毛澤東會死的。” 甚至,毛主席風趣地和身邊工作人員說:“我死了可以開個慶祝會.......我們來慶祝辯證法的勝利。” 在毛主席眼里,死并不可怕,因為主席深知死亡是客觀規律。 其實我們談論死亡的意義,也是在談論生的意義。生與死是哲學對立的兩面,但也相互依存,有生必有死,而舊事物的死亡也必然會哺育新生事物的誕生、成長。 客觀上來講,我們每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這取決于我們的父母;我們也甚至無法選擇自己的死亡,因為天有不測風云。 我們談及死亡的意義,其實談的是生前的價值,我們生前為誰而活,我們生前做了哪些事?死亡的前一刻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正在做什么? 我們說,這個人死得其所,其實是在說他生前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因此,他死后依然被人們懷念、銘記。 毛主席在經歷無數生死考驗、見證了無數同志為革命而犧牲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的哲學思考——即“為人民的利益而死”。 1944年,中央警備團的一名普通士兵——張思德同志在為gm燒炭的過程中因炭窯塌方而犧牲。 毛主席在追悼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為人民服務》,這是毛主席第一次全面而清晰地談論生死觀的問題。在文中,毛主席明確指出了共產黨人死的歸宿和意義——即“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的利益而活,為人民的利益而死,活得偉大,死得光榮。 這既是毛主席對全體黨員的教育和要求,也是毛主席內心的終極追求。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毛主席。面對個人的危險、死亡,他從不畏懼、泰然自若。但他最見不得老百姓受苦,只要看見老百姓還生活在困難之中,他便會流下眼淚。 這就是一代偉人毛主席的生死觀、強大與柔情,也是我在讀完《毛澤東——歷險脫難紀實》后深受觸動的地方,書中提取了毛主席一生之中多次經歷危險的真實故事,集中向我們展現了毛主席在面對生命危險時的從容與智慧,敘述了主席對于死亡的深刻思考。 這本書是紅旗出版社“毛澤東偉人生平紀實”系列叢書中的一本,其他五本分別是《毛澤東——團結凝聚人心》、《毛澤東——史鑒思古幽情》、《毛澤東——修身齊家管理》、《毛澤東——批評自我批評》。 每一本書都從一個角度切入,將毛主席某一方面的經歷集中起來并作深刻的分析和解讀。 在《毛澤東——批評與自我批評》中,集中選取了毛主席自我批評的故事以及在黨內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故事。閱讀這本書,我看到了毛主席高度的自我要求,勇于承擔責任;對黨內的犯過錯誤的同志,毛主席很講究方法,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改正和團結,毛主席總結了八個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毛澤東——團結凝聚人心》、《毛澤東——史鑒思古幽情》、《毛主席——修身齊家管理》則分別從毛主席團結人、毛主席評價歷史、毛主席個人品質角度入手選取毛主席的生平故事,并側重分析毛主席在這些方面的處事策略和人生智慧。 “毛澤東偉人生平紀實”系列叢書相比于其他毛主席紀實書籍,最大的特點就是分角度入手,深入地分析毛主席某一方面的優點或思考,讀了之后能使我們在每一個角度有深入的思考。 與此同時,書籍本身通俗易懂,對于主席的故事描寫十分細膩,讀起來感人肺腑、深入內心,再結合故事進行分析,很能激發我們的思考,能使我們快速地走進毛主席的內心,并產生深入的思考。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