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知識淵博、智慧非凡,他是怎么做到的?我們與毛主席差距在哪里?同是六七歲上學,毛主席當時的學習條件甚至遠不如我們現在很多人,而我們最后學下來卻不及毛主席的萬分之一。這種差距是怎樣被一點點拉開的,僅僅是因為時代不同嗎? 今天看了《毛澤東的書單》一書,我似乎明白了其中原委。這絕不是一本拉出毛主席一生讀書目錄,然后簡單介紹的書籍,如果僅僅是這樣,那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確切來說,這是一本研究毛主席讀書經歷,從而使讀者更理解毛主席,理解他的思想,理解真理的來之不易,最后使毛主席的讀書智慧為我所用的一本書。 毛主席少年時候讀過幾年《四書五經》,但他卻不喜歡這些。直到中年時候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后,才將少年時所讀到的“孔孟之道”馬克思主義化。就像孔子的《禮記•禮運大同》一文,毛主席表示了相當的認同。 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在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寫道:“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共產黨,努力工作,創設條件,使階級、國家權力和政黨很自然地歸于消滅,使人類進到大同領域。”就是在孔子“大同”理想的基礎上,加入了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把古人天命色彩的唯心史觀扭轉過來,用唯物史觀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的例子。 毛主席不喜歡《四書五經》,卻喜歡讀一些“閑書”,在當時的私塾先生看來,這個就叫做不務正業。但是毛主席的很多智慧,卻來源于這些“閑書”! 比如:毛主席幾乎用一生來讀的《三國演義》,其中就有不少智慧。毛主席領導的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就化用了《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在黃洋界保衛戰勝利后的慶祝晚會上,有人根據這一戰斗的情節,編演了一出京劇《毛澤東空山計》,其中一段唱詞為: “我站在黃洋界上觀山景,忽聽得山下人馬亂紛紛。舉目抬頭來觀看,原來是湘贛發來的兵。一來是農民斗爭少經驗,二來是二十八團離開了永新。你既得寧岡茅坪多僥幸,為何還來侵占我的五井?你既來就把山來進,為何山下扎大營?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這里內無埋伏,外無救兵。你來,來,來!我準備著南瓜紅米,紅米南瓜,犒賞你的三軍。你來,來,來!請你到井岡山上談談革命。” 這大概是最早直接歌頌毛主席的文藝作品了,形象生動,跟諸葛亮的“空城計”一般無二有沒有?《三國演義》是十足的閑書,毛主席卻讀出了革命真理。 還有一本《盛世危言》,毛主席在與斯諾談話時曾說道:《盛世危言》激起我想恢復學業的愿望,我也逐漸討厭民間勞作了。不用說,我父親是反對這件事的。為此,我們發生了爭吵,最后我從家里跑了。”這就是毛主席給父親留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背景。 《盛世危言》使毛主席形成了這樣的思想:“為了拯救自己的文明,中國必須借鑒西方的東西。為了中國的命運,應該走出韶山去學習更多的知識。”這大概就是“閑書不閑”的例證吧,我們與毛主席的差距,大概就在這些方面。 走出韶山后,毛主席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讀到了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逐步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但是他始終不放棄從中國傳統文化里,找到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道理,從井岡山到延安再到北京,他始終手不釋卷。毛澤東思想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因為毛主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了,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借鑒、利用,使馬克思主義更貼近中國的實際。這一點不外開毛主席善于從“閑書”中讀到革命真理。 比如:毛主席指出,“《水滸》要當作一部政治書看。”重慶談判期間,他回擊陳立夫:“我們上山打游擊,是國民黨剿共逼出來的,是逼上梁山”等等。這就將馬克思的革命斗爭理論與中國的傳統相結合了,馬克思說“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這個理就是毛主席所說的被“逼上梁山”??!多么形象的化用。 “閑書不閑”!學習毛主席的這種從書中學習大智慧、大道理的本事,我們是不是就距離毛主席更近了呢?我想是的,這就是讀《毛澤東的書單》給我們最大的啟發。 記得孔慶東老師曾經說過:“金庸小說是可以讀的,關鍵你得讀進去,讀到它的核心。”這是孔老師對學生課上看小說的一點意見,這跟毛主席讀“閑書”道理差不多。學生從金庸小說中讀到才子佳人的故事,那只是常識;讀到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那是智慧;讀到社會人物的政治斗爭,那是本事;讀著讀著,能夠寫出幾篇頗有見地的文章,那就入了學生的本行了。這跟毛主席讀《三國演義》,讀《水滸傳》,讀出革命真理是極其相似的。 所以強烈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毛澤東的書單”,書本不厚,講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每個人細細咀嚼!這對我們重新認識讀書這件事情,是很有指導、教育意義的!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