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重新介紹一本好書----《鄧力群自述》,我先說明一下,鄧力群同志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2015年2月10日因病在京逝世。 這本書是由鄧力群同志的口述錄音整理而成,記述了他1915到1974年六十年的革命經歷。全書既有要人大事的描述,又有切要精到的評析,既是鄧本人的回憶,又為黨史、國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該書主要由這五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從老家到北平(桂平老家;從長沙到北平;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第二部分:延安八年; 第三部分:東北歲月; 第四部分:新疆三年; 第五部分:從中辦到《紅旗》(在中央辦公廳;八大前后;擔任《紅旗》雜志副總主編;陪毛主席讀書;參加廣州調查和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條;編輯《劉少奇選集》;七千人大會前后; 西樓會議及1962年調整;八屆十中全會前后;1963--1964年的文字工作及其他;參加‘四清’;‘文革’初期;干校生活;回北京以后;簡短的結語。)全書語言簡潔、生動,史料價值高,可讀性強。 全書比較詳細地記述了鄧力群同志從幼年時期到投身革命,在經過延安時期、東北時期的革命斗爭鍛煉逐步成長為黨的高級領導干部的歷程; 它除了有作者第一人稱視角的史實紀錄,還有他個人觀察的分析評論,特別是一些重要文獻的起草、修改和實施的經過;由于作者就是第一當事人,所以有很多其他人無從知曉的情況和細節。 比如毛主席講《論十大關系》時,鄧力群應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的囑托,現場作了詳盡記錄,回憶錄補充了正式發表稿略去的一些內容,較為生動真切地重現了毛主席演講時的語氣、情懷; 如1961-1964年,以《紅旗》雜志為主要陣地,曾開展過一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的討論,這是后來沒有引起人們注意的事情。 這部自述的重要價值,不僅在于提供了珍貴的黨史、國史資料,也概括了重要的歷史經驗。 作者認為,毛主席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和批注,飽含著創造性的理論成果,是繼《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之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規律的又一次重要探索,結合蘇聯42年的歷史和現實,新中國成立10年的歷史和現實,提出許多重大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超越前人、啟迪后人的卓越見解。 作者講述了制定和修改“人民公社六十條”的經過,生動具體地說明毛澤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取消公共食堂,直至把基本核算單位放到生產隊,正是在反復征求群眾意見、反復修訂文件的過程中實現的。 作者還通過制訂“人民公社六十條”以后,工業、商業、手工業、教育、科技、文藝等領域條例的制訂,說明社會主義建設有了正確的總路線還不夠,還必須在總路線指導下,在工、農、商、學、兵、政、黨各個方面有一套適合情況的具體方針、政策和辦法,才能有統一的認識和統一的行動,才有可能取得革命事業和建設事業的勝利。 作者指出,毛主席提出以農、輕、重為序的指導思想,陳云為貫徹執行這一指導思想而進行的實踐探索、形成的具體辦法,創造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這些不但應該載入史冊,其思想和方法還應該在實際工作中長期發揮指導作用。 最后,這部自述還構建了一座色彩繽紛的中共領袖人物的畫廊。 鄧力群以他獨特的經歷和觀察,在這部回憶錄中展現了眾多中共領袖人物的形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在雨中拾級登臨杭州丁家山,在康莊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情景;可以聽到毛主席總結蘇聯42年歷史和現實、新中國成立10年歷史和現實的充滿睿智的談話; 還有,在1962年夏季,周恩來親自主持起草的《關于糧食問題的報告》為什么把國家對糧食的最低需要量固定在八百億斤水平上的細致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確定的今后糧食征購的任務和關于糧食工作的十條方針政策,說明周恩來從非常時期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一整套富有中國特色的糧食工作的方針、政策和辦法。 鄧力群的這部回憶錄,評述了許多重要人物的是非功過。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對人物的褒貶臧否,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態度,采取了辯證分析的方法。 古人說:“史以事辭勝。”鄧力群的這部回憶錄,既有要人大事的敘述、描寫,又有切要精到的分析、評論,稱得上是一部“以事辭勝”的佳作。 這是一部豐富深刻、生動感人的回憶錄,是這位百歲老人前半生革命生涯的真實記錄。它反映時代風云,又極具個性特征。 讀者可以通過鄧力群富有獨特個性以至傳奇色彩的個人經歷和他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獨到觀察分析,更為生動、具體地認識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