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成長于湖南,但思想上的成熟還是在北京完成的。湖南求學時的毛澤東,如同魚兒在湖海中自由遨游,古今中外任何一種思想似乎都能吸引他的興趣,由此達到了“先博”的層次,這讓他在北京也完全不是一個“新人”。 《毛澤東:三十年還舊國》是一本地域性特別明顯的書,本書介紹到了1918年毛澤東首次來到北京的活動。作者來自于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所描寫的也只限于毛澤東在北京的兩段、跨度為三年的時光,1918-1919是尚是來自于鄉下操著南方方言的土學生,三十一年后來到北京的已經是照耀全國的紅太陽,三十一年彈指一揮間,換了人間,偉人又是如何看待這兩次來到北京,關系著這三十一年的奮斗,更關系著未來新中國的道路。 在政治思想上,毛澤東依然保持著對新思想的吸收,但觀點卻越來越激進,逐漸偏向于馬克思主義。同時毛澤東還認識和結交了不少社會名流,這些社會名流大多都是各個時期登場的重要歷史人物,但顯然此時的毛澤東已經讓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為三十一年后的再次見面打下了基礎。 如果有機會的話,能和這些名流打交道并獲得不錯的評價,是毛澤東從學生轉型成為社會人的重要標志,北京的文化界已經有了這位湖南新星的一席之地。 1918年的北京對毛澤東來說是人生少有的甜蜜時刻,在公園和故宮廣場,他見到了北國的早春,當北海仍結著厚厚的冰時,見到了盛開的白梅,見到了北海邊的楊柳,柳枝上掛著冰凌,更重要的是,陪伴他見到這些的是楊開慧,他的霞。 兩人的愛情在此刻萌芽,無論描繪得如何敬愛浪漫都不為過,但愛情的偉大來源于悲劇的結尾,熟知歷史的我們如果聯想到十年后因革命而生離死別的遺憾,也會“淚飛頓作傾盆雨”吧。 1919年毛澤東再度來到北京,此時的身份已經不是去年的湖南學生了。他領導了驅除軍閥張敬堯的運動,率領湖南各界驅張代表團來到北京,儼然成為了新興的湖南政治人物。 去年的胡適尚可把毛澤東當學生看待,今年的胡適已經稱毛為“好兄弟”,聯想到三十年后胡看不起毛的文學水平,毛看不起胡的政治水平,不禁莞爾。 好老師還是有的,黎錦熙雖年長毛澤東三歲,和毛澤東也實為摯友,但還是毛澤東的老師,1949年6月失去聯系了近三十年的師生兩人再次在北京見面時,毛澤東開口一聲“黎老師”,不僅讓黎老師淚流滿面,也同樣讓書外的我等也感嘆連連。 三十一年前的毛澤東拜訪那些名流的時候,如何也不會想到三十一年后毛澤東會以國家領袖的身份邀請這些名流參與新中國的建立事項。對于建國這一大盛事,我們的黨和領袖出于公心,邀請了當時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名流赴京共襄盛舉,此書此章標題也取得好“故人北歸:群賢畢至”。 這些人物或為國旗建言,或為國徽潤色,或為國歌定詞,或為國名取字,在代表幾點建議中就定下了我們幾十年的格調,都是別有一番意味。 此外,還有毛澤東在北京接待親朋好友等描寫,此處不再細談。 本書有幾個與眾不同處。 其一是地理描寫十分詳細,并配有相關地圖,這無疑對了解人物的活動軌跡有很大幫助,這里不得不佩服毛澤東過人的身體素質和旺盛的精力,以及堅毅的求知欲,結合地圖來看,在諾大的北京城,自己的住所、工作地點、師長的住所、談戀愛的風景名勝,都相隔甚遠,他肯定不會有錢打車,卻能處處走到,可見真正能束縛自己自由的只能是身體和意志。 其二是有完整的人物、事件介紹,每個獨立章節基本都有延伸閱讀,能對每個與毛澤東交往的人物都有完整的交代,這能讓我們對雙方的交往有了更多的了解。 但嚴格來說此書的延伸閱讀完整但不深刻,例如對柳亞子“牢騷”的描寫、楊開智“求職”的描寫,如果能再深入一點,還能挖掘出毛澤東1949年來到的北京和1918年來到的北京的不同,更能凸顯出毛澤東這三十一年的探索、中國共產黨二十八年奮斗的結果。 總體而言,對于想了解毛澤東初到北京、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再到北京所發生的故事的朋友們來說,這本書還是十分推薦的,尤其是對照書中地圖,更能收獲多多。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