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這本書很有意思,市面上絕大多數寫解放戰爭的書籍,都特別善于講解放軍如何英勇作戰,如何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毛主席如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卻極少寫國民黨方面,蔣介石又是如何思考,如何部署,最終敗在了哪里的。這樣一來,讀者未免會有些意興索然,故事講得再好,沒有對手配合就顯得有些不夠味了。 決戰這本書,妙就妙在他用簡短的文筆,將國共雙方決戰前后的戰略思考、部署,以及雙方領導人怎樣指揮戰役的種種細節,都給你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就不僅有了對比,而且有了傷害。國民黨蔣介石為什么失敗,而共產黨毛主席為什么勝利,便再無遮攔。 所以看這本書會讓人有種暢快淋漓的感覺。原來解放戰爭這么有意思,原來毛主席指導的三大戰役遇到的是蔣介石這樣一個對手。 書籍不厚也就二十多萬字,內容卻很詳實有趣,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作者都注意到了,說得很清楚,也避免了讀者對三大戰役的各種誤解。我們可以試舉幾個例子來看看。 決戰前,蔣介石與毛主席都分別制定了作戰方針,有趣的是,他們的方針剛好相反,他們的軍事情況也相反,最終的執行結果也相反,勝負自然也相反了。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國共兩黨迎來了一個短暫的和談時期。可相距不久,蔣介石便單方撕毀了和談協議,發動內戰。蔣介石為什么要這樣做?兩個底氣:一、此時的國民黨軍遠遠優勝于共產黨方面,蔣介石自然不愿和平共治了。二、蔣介石外援強大,美國單方面全力支持國民黨,而共產黨方面卻沒有與之相匹敵的外援,加之全國絕大多數城市掌握在國民黨手中,蔣介石自然信心十足。 從一開始的軍隊本錢來看,再來兩倍共軍都不夠蔣介石打的,所以蔣介石信心滿滿的制定計劃,以城市為據點,切斷共軍交通要道,使其物資不能供應。而共軍這邊呢,沒有外援,沒有精良裝備。毛主席的作戰計劃一言以蔽之,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以運動戰為主,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 決戰開始,國共兩黨軍隊形勢立馬凸顯出來。本擬切斷交通要道的國軍未能切斷交通要道,反而被共軍牽著鼻子走,再精良的武器裝備都成了笑話,全是共軍的戰利品。有一個根本事實,蔣介石可能從來沒想過,你以城市為據點去切斷農村的交通要道,是不是有點異想天開了? 戰斗才剛打響,結果立馬就出來了,一個濟南戰役,國軍還沒切斷共軍交通要道,共軍就已經切斷了國軍交通要道,濟南相距不久便解放了。 三大戰役打響后,遼沈戰役首先結束,蔣介石又犯了兵家大忌——臨陣換帥!把從東北撤出的軍隊直接用于淮海戰役,并且換掉了淮海戰役重要指揮。結果就是在解放軍與工農群眾聯合下,國軍兵敗如山倒,整個北方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就全部解放了。 蔣介石是不是太草包了些?不,蔣介石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他幾乎打敗了他所有的對手,像張學良、李宗仁、白崇禧等等一大批精明之人,唯獨敗給了共產黨毛主席。 國民黨中有人說:“不是國軍不行,是共軍太狡猾!”一時傳為笑柄。其實這話讓蔣介石說,就沒人敢笑了。從形式上來看,似乎就是這樣。當然那是對于不懂兵法的人而言,懂兵法的人該笑還得笑。真應了毛主席那句話:“蔣介石就是個草頭將軍罷了。”草頭跟草包大概一樣吧。在毛主席看來,國民黨諸多將領軍事才華都要遠在蔣介石之上。戰役每到關鍵時刻,只要蔣介石一插手,共軍的勝算就穩了。多少年來一直如此,這真是個極大的諷刺。 總之,如果你想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攻有守,有敵有我的解放戰爭,這本《決戰》絕對不能錯過。里面很多對國共雙方的描寫,對你全面認識這場最后的戰役有重大幫助,也能給我們以更多更大啟發。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