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很多人一樣,真正喜歡魯迅是在步入社會以后,尤其是親見過一些殘酷的社會現象,體會到現實的不公,品嘗過努力卻失敗的無奈之后,曾經被硬塞進腦袋的魯迅先生會不經意地蹦出來,陪你一起發發牢騷,針砭時弊。
這種感覺太像潛伏在黑暗處的火花,深埋在地底的驚雷,多年之后,居然帶給你重見天日、浩然警醒的震撼。
當年讀魯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讀魯迅淚流滿面。做學生時,最討厭讀魯迅。步入社會后,最喜歡的,卻是讀魯迅。
在社會的大染缸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和周圍許多人,也是阿 Q。這是一幅滑稽而寓意深刻的對比畫面:寫阿Q的人已經死了,扮演阿Q的人也死了,唯獨阿Q本人,不僅沒有死,而且還活的更加普遍了。
后來我才明白,沒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是讀不懂魯迅的。許多有識之士之中似乎都有一種默契,要懂中國,我們繞不過魯迅。畢竟他那支犀利的筆桿子,是投槍匕首,是黑暗螢火。以筆為刀,不過如此。
魯迅的作品看似寫時代,實是寫人心。他的大多數文章,在今天看來一點都不過時,完全適用于當下。
比如,他寫虛偽的養成:“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他分析國人的性情:“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愿意開窗了。”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現在也是如此吧。
“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一句簡單的加油,激勵過多少陷入荊棘中的人。
魯迅有太多精辟的評論了,他見解之深刻,使得我們在百年后的今天,讀來依舊感覺同眼下的時事絲絲入扣。
比如說 冷漠
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經驗》一九三三年
自私自利
自私自利我的經驗,是人來要我幫忙的,他用“互助論”;一到不用,或要攻擊我了,就用“進化論的生存競爭論”;取去我的衣服,倘向他索還,他就說我是“個人主義”,自私自利,吝嗇得很。——1935年致蕭軍、蕭紅的信
不尊重女性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阿金》
民族主義
中國現在的假吉訶德們……他們何嘗不知道“國貨運動”振興不了什么民族工業。他們何嘗不知道什么“中國固有文化”咒不死帝國主義,無論念幾千萬遍“不仁不義”或者金光明咒,也不會引發日本地震,使它陸沉大海。然而他們故意高喊恢復“民族精神”,仿佛得了什么祖傳秘訣。——《真假堂吉訶德》
欺軟怕硬
可惜中國人但對于羊顯兇獸相,而對于兇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這樣下去,一定要完結的。我想,要中國得救,也不必添甚么東西進去,只要青年們將這兩種性質的古傳用法,反過來一用就夠了:對手如兇獸時就如兇獸,對手如羊時就如羊!——《忽然想到·七》
不知恥
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營營地叫,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于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他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戰士和蒼蠅》
世故
耳聞目睹的不算,單是看看報章,也就可以知道社會上有多少不平,人們有多少冤抑。但對于這些事,除了有時或有同業、同鄉、同族的人們來說幾句呼吁的話之外,利害無關的人的義憤的聲音,我們是很少聽到的。這很分明,是大家不開口;或者以為和自己不相干;或者連“以為和自己不相干”的意思也全沒有。“世故”深到不自覺其“深于世故”,這才真是“深于世故”的了。這是中國處世法的精義中的精義。——《世故三昧》
沒出息
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么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于“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兩地書》
漠然
冷血中國人自己誠然不善于戰爭,卻并沒有詛咒戰爭;自己誠然不愿出戰,卻并未同情于不愿出戰的他人;雖然想到自己,卻沒有想到他人的自己。——《一個青年的夢譯者序二》
怯弱、懶惰、巧滑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后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后,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論睜了眼看》
麻木者是勝利者
中國各處是壁,像“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墻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碰壁之后》
拒絕改變
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于舊狀況那么心平氣和,于較新的機運就這么疾首蹙額;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興之事就這么求全責備?——《這個與那個》
多疑中國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騙人》
看熱鬧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仿佛頗為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后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樣》
懦弱
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這個和那個》
陰暗
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記談話》
個人主義
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一到了有錢,容易變成兩種情形:一種是理想世界,替處同一境遇的人著想,便成為人道主義;一種是甚么都是自己掙起來,從前的遭遇,使他覺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為個人主義。我們中國大概是變成個人主義者多。——《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魯迅離開了嗎?沒有。仿佛這文章不過當今所寫。這字字句句,一條都不與當代怪現狀脫軌,魯迅筆下百年前的問題仍是當今的問題。
毛主席說: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新民主主義論》
的確,毛主席的深刻與遠見令人拜服。魯迅的價值,在今天依舊讓我們感同身受。
一提魯迅,我們總會錯誤地認為他是憤怒,是抨擊,是反抗的代表。
但在投槍匕首的背后,他筆下的童年與故土明明就是一片溫柔鄉。
為什么他能寫出:
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因為在他犀利筆桿子的后面,是對這片土地、對這個國家割舍不下的愛與眷戀。
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少年。
這是一套1973年出版的《魯迅全集》,是1938年《魯迅全集》的簡化字版,經過老專家認真仔細校刊,改正了原版許多錯訛之處。而且裝幀典雅,令人愛不釋手,而且印數不多,十分珍貴。
需要的同志,可以點擊下方圖片鏈接購買。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