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毛澤東思想的特殊政治地位和學術價值,毛澤東思想曾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國外學者對毛澤東思想進行了眾多研究,他們從政治學、哲學、以及心理學等多個視角對毛澤東思想進行了解讀,但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形成了四次比較嚴重的論戰!
第一次論戰發生于60年代初,這次論戰的焦點是所謂“毛主yi”是否存在,即是否承認毛澤東的思想在馬克思發展史中具有獨創性問題。
爭論雙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別是威特福格爾和施瓦茨。
施瓦茨認為,由于中國與歐洲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與“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相比,毛澤東的革命理論和策略是馬克思主義中的一種“異端”,在這個意義上不能否認“毛主yi”的獨創性貢獻。
威特福格爾對此則持針鋒相對的觀點。他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毛主yi”,所謂“毛主yi”不過是一個傳說。在他看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理論和策略實際上是蘇共牌號的馬克思主義的翻版,因此,他不同意說毛澤東的思想有什么獨創性的貢獻!
這場論戰的余波始終未平,到70年代后期又一次掀起新的波瀾。此時,隨著研究的深入,論戰的焦點集中到了毛澤東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之間的關系問題上,這就形成了第二次論戰。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心理歷史研究的方法在西方一部分學者中盛行起來,他們試圖用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的分析方法,從對毛澤東早年精神生活所形成的心理、性格特征的分析,挖掘出毛澤東革命生涯的潛意識根據,試圖以此來加深對毛澤東的理解,在西方嘗試進行這種研究的人遭到了前蘇聯一些學者的批駁,由此形成了第三次論戰。
第四次論戰是圍繞對毛主席的總體評價的。1986年,為紀念毛主席逝世十周年,《澳大利亞中國事務雜志》匯集了一組文章,圍繞對毛主席的總體歷史評價問題展開了討論。
他們分別就中共歷史決議和當今中國學術界對毛主席的評價,以及過去對毛主席及其思想的評價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分別提出了自己區分毛主席正確方面和錯誤方面的標準。這就是第四次論戰!
國外的這四次論戰,主題涉及到的可以說是毛澤東生平和思想研究中比較重要且帶有全局性的問題,了解國外學者在這些問題上的觀點和方法,有助于我們了解毛主席的形象在外國的情況。
這本《國外研究毛澤東思想的四次大論戰》,收錄了四次大論戰中產生的一些重要論文。
?。c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論戰性的文章與系統闡述某一觀點的著述不同,它們通常言簡意賅,針對性強,論戰雙方都力求一針見血地揭示對方的薄弱環節,并動用一切有利論據來盡可能透徹地闡發自己的觀點。正確或比較正確的認識往往是在這種互不相讓的辨析中產生的。本書選擇的20篇論文中,包含著許多獨到且有見地的看法!
本書目錄摘錄如下:
第一次論戰
一、“毛主義”的傳說(1)(威特福格爾)
二、“毛主義”的傳說(2)(威特福格爾)
三、“毛主義”傳說的傳說(施瓦茨)
四、威特福格爾復本杰明·施瓦茨、施瓦茨教授的評述
五、“毛主義”的實質(亨里克·夏德馬)
六、威特福格爾教授的評述
第二次論戰
七、原編者前言(黃宗智)
八、馬列主義傳統中的毛和馬克思一對“中國研究領域”的批判及其初步再評價(佩弗)
九、再論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施瓦茨)
十、馬克思主義、毛主義和社會變革(沃爾特)
十一、對佩弗一一沃爾特在中國研究中的“革命”的一些看法(施拉姆)
十二、對討論會論文的討論和評論(格利)
第三次論戰
十三、美國漢學界中毛主義的社會心理學概念(耶基莫娃)
十四、《毛澤東:領袖人物》一書的“序言”和“問題”(派伊)
十五、毛澤東:其人及其象征:(迪特默)
第四次論戰
十六、“正確”和“錯誤”:毛澤東研究以及對毛的政治思想重新評價(斯塔爾)
十七、毛澤東研究領域中的經驗主義和論述方法(奈特)
十八、毛澤東和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格雷姆·楊)
十九、毛澤東之后的十年(迪特默)
二十、毛在何處失足一毛“左傾”政策中的認識論和意識形態(沃馬克)
當然以上論文中的一些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論戰雙方誰是誰非,本書也無意當裁判!大家在閱讀過程中自己可以多加思考!
本書是我們了解國外毛澤東思想研究的一個窗口,對本話題感興趣的同志可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c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如在微店操作不便,可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客服微信,在微信上購買
燎原書店客服微信:1315211253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