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本《毛澤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印象中大概幾個月前也大體翻過,當時沒有細讀,所以覺得也就是一本普通的書吧。但今天再拿起看,這本書,尤其是毛主席與他的孩子們相處的點滴故事,真是帶給我太多的震撼、感動和溫暖!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李訥回憶的一件事情,毛主席當時說的一句話我感覺有千斤重!
在李訥五歲半的時候,有一天,毛主席住的窯洞窗戶壞了,管理科立刻派了一位近80歲的老木工來修理。窗戶修理好,吃午飯的時候到了,毛主席留下老木工一起吃飯。和往常一樣,在座的還有他的小女兒李訥。
毛主席那天很高興,吃飯中間,一直和老木工交談,他問老木工是哪里人。老木工初上飯桌有點拘束,但很快就談笑自如起來,談著談著,老木工談起了自己小時候挨打的事。他說經常挨父親的打,有時候打過之后自己還不知道為什么挨打。他還談到同村有幾個孩子,也經常挨父親的打,有一個孩子被父親打壞了一只眼,事后父親很后悔,竟一病不起。
這些事引起了李訥的注意,她聽得入了神,顯露出一副同情的神色,連夾菜都忘記了。當老木工談過之后,稍隔了一會兒,她臉上忽然現出了一絲笑容,一邊夾菜一邊說:“我爸爸好,我爸爸一下也沒有打過我。”大家看著她那天真的樣子,都笑了起來。可是,毛主席一點也沒有笑。他用筷子指著自己碗里的飯,對李訥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爸爸沒有這個,也會打你的。”桌面上立刻沉寂了下來。李訥聽了這句話之后,眼圈紅了,差一點哭出來。
“你爸爸沒有這個,也會打你的”,這句話讓我的心頭為之一震。是啊,談父愛、談好爸爸壞爸爸、談教育,一切的前提是得能填飽肚子呀!窮人家的父親打自己的孩子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是沒有素質不懂教育嗎?不是,是糊口問題愁煞了人啊!自然脾氣會更容易暴躁。都是實實在在的能不能填飽肚子的問題呀!
我想當時五歲半的小李訥或許還不太能懂得父親那句話的千鈞重量,李訥或許當時是被父親嚴肅的神情和氣氛嚇哭了,我們能夠想象毛主席當時那句話說得有多嚴厲、多重!而他對面的,還是一個僅僅五歲半的年幼天真的孩子!五歲半的這次飯桌前的教育給李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光是口頭教育,在實際生活中,毛主席對他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1960年冬,正是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候,當時李訥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常常兩三個星期才能回家一趟。有一次,毛主席的衛士尹荊山偷偷找個機會溜到北大去看望李訥,見李訥臉色不大好,尹荊山問她:“是不是生病了?”孩子忸怩了半天,才小聲道出了實情:”尹叔叔,我很餓……”
原來,幾個星期以來,李訥一直忍受著饑餓的折磨。在學校報糧食定量時,她只報了27斤。李訥覺得自己是個共青團員,應該分擔國家困難,降低自己的糧食定量。毛主席知道了這件事后,還表揚了她。
尹荊山聽后很心疼,回來就將情況向李銀橋作了匯報,警衛戰士聽后心里又急又難過。且不論她是毛澤東的女兒,單憑當年一起轉戰陜北的情誼,想到小李訥當年吃了黑豆充饑仍為大家表演京劇的情景,也不能不管呀!李銀橋想辦法搞到一包餅干,悄悄給孩子送去了。
誰要是見到當時李訥接到餅干后的情景,都會感到很心酸。她眼睛骨碌碌轉,觀察附近沒人,忙把兩片餅干塞進嘴里,匆匆嚼了吞下,吃點這樣的東西就像做賊一樣怕人發現。她舍不得多吃,小心翼翼藏好,準備慢慢“享用”。
然而,這包餅干是李訥最后一次享受的“特殊化”待遇,事情最終被毛主席知道了。他把李銀橋叫進屋,聲色俱厲地說:“三令五申,為什么還要搞特殊化?!”
“別的家長也有給孩子送東西的。”李銀橋小聲說道。
毛主席把桌子一拍:“我的孩子一塊餅干也不許送!”
警衛戰士曾經有一次忍不住給毛主席說:“主席,李訥太苦了,你看是不是可以……”
“不可以!”毛主席什么都明白,“和全國老百姓比起來,她還算好的。”
“可是……”
“不要說了。我心里并不好受,她媽媽也不好受。”毛主席深深地嘆了口氣,不無憂傷地說:“我是國家干部,國家按規定給我一定待遇,她是學生,按規定不該享受就不能享受。還是那句話,誰叫她是毛澤東的女兒呢!還是恪守本分好,現在這種形勢尤其要嚴格!”
看到這些,我的眼淚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轉,這是堂堂一個國家主席的女兒呀!竟然餓成這個樣子,而毛主席本人那段時間有時候一天也僅僅只吃一頓馬齒莧。毛主席和他的家人就是這樣和全國人民一起共度難關的,居然還有人污蔑毛主席吃紅燒肉什么的,真是鐵石心腸啊!
毛主席對自己的孩子要求非常高,不允許搞特殊,在物質上也給予得非常匱乏,但在感情上,他對孩子的愛不亞于任何一位父親。
在延安的時候,李訥還未入學年齡,按道理當時李訥是可以被送到當時延安非常有名的保育院里去的,但是毛主席為了李訥能陪在自己身邊,就沒有把她送進去。
毛主席是一個工作起來不知疲倦的人,除非是他心愛的孩子能進去“搗亂”一下,讓他休息會兒。毛主席非常愛他的女兒,見李訥進來了,往往會放下手頭的工作,逗她玩一會兒或者出門一起去散步。最會李訥居然成了工作人員動員毛主席休息的法寶了。李訥說她最早學說話,有一句話就是“爸爸散步去”,后來進北京后毛主席還經常給李訥念叨:“你小的時候就會說爸爸散步去”。
在李訥和毛主席之間還有一個別人不知道的小秘密,毛主席常常叫李訥“大娃娃”,李訥則叫他的父親“小爸爸”。當時小李訥才一兩歲、兩三歲,就只能拽著爸爸的一個手指頭,拉著他散步。以后李訥逐漸長大,慢慢地就可以拉著毛主席的兩個手指頭,再然后三個手指頭,直到可以拉著爸爸的整個大手,李訥就是這樣慢慢長大的。
李訥和小伙伴們蓋個小房子什么的,毛主席也要進去幫小李訥一起蓋,這兒少一個窗戶,他就幫孩子們搞一個窗戶,說這家人還沒有水呢,他就給小房子里積一潭水,用溝把水引進來,也是玩得兩手都是泥。
毛主席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他要求他的孩子們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就夠了。他說你們只要做到這一點我就很滿意了。而“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這句話也永遠地刻在了李訥的心里,這也像家風一樣傳到了李訥的孩子的身上,李訥曾自豪地說:“我的孩子就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這是毛主席留給自己的后代唯一的財產,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產!除此之外,毛主席未曾給他的任何一個子女留下一份錢!李訥婚后的家庭,就像任何一個普通的家庭一樣,在冬季的時候會買上幾百斤的大白菜腌酸菜過冬!沒有任何特殊!
篇幅所限制,能給大家分享的非常少,強烈推薦大家親自看一下原書!有關李訥和毛主席之間的感人的、有趣的、溫暖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分享的只是一點點。
本書還專門介紹了毛主席和他的親愛的大兒子毛岸英之間的故事,還有和他那從蘇聯長大的洋娃娃李敏的故事,還有岸青,當然還有和他當作女兒的兩個兒媳思齊、邵華之間的故事!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況,毛主席跟他們各自的相處模式、引導方向、要求也都會有差異,大家可細細品味,偉人父親教育子女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處!
這是一本非常溫情的書,充滿了愛和家的溫暖,感覺做毛主席的孩子,雖然條件艱苦點,但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都有點羨慕呀!
大家閱讀本書,我相信不僅對于子女教育問題上會有很多啟發,毛主席的很多做法都是非常智慧的的,比如在教育孩子面對挫折、培養孩子的意志、教導孩子待人接物、對孩子學習上有松有嚴的要求上,都獨有一套非常智慧的心法!大家可借鑒一下、思考一下!即使您的孩子長大了,這本書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從這本書里我們能了解到在其他地方不容易看到的毛主席生活中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思考自己家里要形成什么樣的家風!
強烈推薦!大家可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如在微店購買操作不便,可直接添加客服微信:17782938357。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更便捷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