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流兩萬五千里,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上戰場。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咳,游擊戰,敵后方,鏟除偽政權,游擊戰,敵后方,堅決反掃蕩!鋼刀插入敵胸膛,巍峨長白山,滔滔鴨綠江,誓復失地逐強梁!爭民族獨立,爭人類解放,這偉大的重大責任,都擔在我們的肩上。”
這首耳熟能詳的八路軍軍歌在當年的抗日根據地軍民中被廣泛傳唱,歌詞交代了人民子弟兵的艱辛成長史,這支軍隊經過了十年的苦斗,才得以鍛煉成不可戰勝的力量,為了抵御外侮,將士唱著慷慨悲歌上戰場。而活在當代社會的我們,已經對當年那些以共產黨為領導的先輩們的英勇斗爭事跡印象模糊了,我們更容易也更愿意相信的歷史卻存在于許許多多的抗日戰爭劇里。
現在熒幕上常見的影視劇,劇中角色有的武功高,能徒手攀墻、空手接白刃;有的善使暗器,殺人于無形;還有的開局一輛車一把機槍,直接端掉敵軍大本營等各種奇幻操作,為了收視率和效益,編劇腦洞大開無下限地寫,導演為一炮走紅也真敢拍。這一種影片屬于給主角加buff,大力渲染個人英雄主義。比如《抗日奇俠》一類。
還有一種影片,在賦予主角奇特光環、渲染個人英雄主義的基礎上,隨意捏造事實,尤以過分夸大國軍抗戰功績的現象為主。比如《蒼狼》、《雪豹》一類。
前兩類影片都算比較容易被吐槽的,接下來這一種影片尤為突出:演員演技功底扎實,導演拍攝水準很高,但仍在強調、突出個人的英雄主義色彩,并同時放大了主角身上的各種不良習氣。比如《亮劍》一類,主角李云龍有一句火爆全網的口號:“你他*的意大利炮呢?給老子拉出來!”他的粗爆脾氣由此可見一斑,不但如此,他身上的江湖義氣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當跟他有過命之交的警衛員魏大勇魏和尚被土匪殺害時,他打著為兄弟報仇的口號,違反軍紀拉出部隊找土匪算賬,最后果斷地一刀把放下武器的土匪給砍了!
劇中對李云龍有血有肉講義氣的刻畫的確入木三分,打動了熒幕外的觀眾,讓他們拍手叫好:李云龍真是個義薄云天,俠肝義膽,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的好漢子,果然有真性情!
然而,被這些影視劇模糊的那段抗日歷史究竟是怎樣的呢?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場就能憑這樣的指戰員的個人聰明才智、身上會奇門異術的戰斗員取得勝利不成?
這本由薄一bo編寫的《論犧盟會和決死隊》就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來到當年真實的山西戰場!
(點擊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大家沒有聽錯,就是山西戰場,在當時這個中國第二戰區上,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形勢真是萬分復雜!有盤踞已久的封建老軍閥閻錫山,有虎視耽耽的侵華日軍,有蔣介石支持的反閻勢力,三個角在山西這個舞臺上一齊粉墨登場。
時間線拉回到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正緊鑼密鼓地安排侵略華北,同時閻錫山與蔣介石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后者策劃河東道獨立,想要爭奪這塊地盤。紅軍東征后,共產黨在山西的政治影響極劇擴大,回師陜北后,毛主席又致書閻錫山表示希望聯合抗日;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山西當局上層內部也發生了一些利于抗日救亡的分化。
閻錫山為了應付時局危機,渡過難關,他想到這樣一個“萬全之策”:請一些堅決抗戰又有號召力的共產黨人,但不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出現,而是以山西抗日進步人士的面目,仿照共產黨的某些措施,在他自己的地盤上和組織里工作并發展抗日力量,用這種辦法應付危機、渡過難關。
于是在山西地區就有了一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群眾團體----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閻錫山任會長,山西省政府副主席趙戴文任副會長,共產黨員任薄一bo任常務秘書,主持日常工作。
作為資深軍閥,閻為人狡猾,城府很深。最可氣的是,無數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都死在他手下,如果共產黨員都像李云龍這般意氣用事,同閻錫山直接撕破臉,山西也許還在國共兩黨大打出手的時候,就淪陷在了日軍手里,山西的千千萬萬的人民、無數個“魏大勇”都要被日本帝國奴役甚至殺害。
這本書就將告訴我們,即使在決死隊這樣一個非正式紅軍中,打罵制度也是否繼續存在?官兵之間是否關系良好?薪資、生活水平差異是否巨大?是黨指揮槍桿子還是槍桿子指揮黨?領導干部之間商議事務是討論決定還是專制獨斷?
我們也可以試想一下,共產黨員究竟是如何在軍閥“手下”做事還能不被懷疑?閻錫山這樣的軍閥又會想什么招兒來對付一步步發展壯大的犧盟會和決死隊?黨內同志又是如何應對的?在敵人的地盤上,雙方出現流血沖突的緊張局勢時,共產黨又是怎樣解決的?在當時的情況中,共產黨是怎樣利用敵我外部矛盾、處理我方內部矛盾,最終實現戰略目標的?
弄清楚了這樣一些問題,才能讓我們走近當時最真實復雜的抗日戰場,還原當年的歷史真相,而不再盲目地被影視劇牽著鼻子走!
附目錄圖片:
書本珍貴,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點擊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如在微店購買操作不便,可直接添加客服微信:17782938357在微信上轉賬購買,掃描二維碼添加更便捷。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