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毛主席,早年的發展并不幸運,甚至可以說倒霉得不得了。在成為黨的最高領袖之前,他至少有三次大落大起,當時落得很委屈、很無奈、很受傷,最后起的雖然很艱難,但卻是很了得、很是得意。看后讓人拍案叫絕、伏案深思,也讓人深受啟迪、深受教益。
逆境和挫折誰都會遇到,要想不斷進步、事業成功,就有一個不斷接受挑戰、不斷克服逆境的過程,甚至需要在絕望處求生存、謀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偉人毛澤東走出逆境、走向勝利的智慧,會對我們有所啟發和鼓勵。
第一落是井岡山時期,因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被批評為“槍桿子主義”,還被開除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第二落是下了井岡山后,在福建龍巖召開紅四軍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否定了毛主席的一系列建軍思想,給他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還丟了中央指定的前敵委員會書記,由陳毅當選為書記,這是毛主席一生唯一一次讓下級奪了權,之后被迫離開自己親手創建的紅四軍。
第三落是長征開始之前,從1931年底到1935年初遵義會議,歷時3年多,幾乎所有的職務都被撤掉,還被孤立,用毛主席后來回憶的話說:“我們被孤立了,他們把我這個木菩薩浸到糞坑里,再拿出來,搞得臭得很。那時候,不但一個人也不上門,連一個鬼也不上門。我的任務是吃飯、睡覺和拉屎,還好我的腦袋沒有砍掉。”
取得那么大成就,卻受到了那么不公正的打擊,一般人就消極了,完全不管了,或者自立門戶而完全走向反面。但毛主席沒有!周恩來回憶說,在撤銷毛澤東紅軍總政委的職務時,毛澤東對他說:需要我的時候,打個招呼我就來。
沒過多長時間贛州打不下來了,項英去請他,他二話沒說就去了,還幫助解決了困難。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他連獻三計破圍,雖然被置之不理,但他卻沒有把自己置之度外,始終關注作戰進程。當時有些會議不通知他參加了,但是他態度是只要讓他出席他都去,去了就在會上宣傳他的觀點,不管人家喜歡聽還是不喜歡聽。
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瞿秋白也曾是受過打擊的人,但是他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四中全會受到批判撤職后,他在政治上疲勞、倦怠,對于政治問題竭力避免發表意見,中央怎么說就依著怎么做,中央認為自己說錯了就立刻承認錯誤,一切工作只要交代得過去就算了,對于政治和黨的種種問題,真沒有興趣去注意和研究。還說自己已經死滅,沒有力氣再跑了,根本沒有精力再做政治的、社會科學的探索了。這與毛主席是多么地不同呀!
在毛主席的愛女李訥大學畢業時,毛主席曾送給她女兒自己喜愛的幾句話:
1、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
3、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這也是毛主席的信仰,也是毛主席一生革命的最珍貴的心得,他把這些告訴了女兒,也告訴了我們!
著名作家劉擺羽回憶說:“當毛主席講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時候,他安詳沉靜地向前望著,舉起右手掌慢慢向前方推去,這是推動歷史前進啊!這時你的心情特別莊嚴,什么艱難險阻,困苦重重,都不在話下,就是付出生命,也會馬上站起來毅然決然走上前。”
毛主席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品質,或許把那些諸如堅毅、樂觀、堅定等等的品質抽象化地提煉出來后,我們并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是毛主席身上的多么強大的力量,推薦大家看一本《圣地——毛澤東在韶山、井岡山、遵義、延安、香山》,通過具體的事情來感受!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韶山,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在這里成長,并從這里走向中華大地,成為年輕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在井岡山,他艱苦卓絕地把大革命失敗的陰霾驅散,重新點燃起中國革命的希望之火;
在遵義,他力挽狂瀾,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
在延安,他帶領全黨艱苦奮斗,戰勝各種困難,取得巨大發展,使共產黨和根據地軍民成為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支重要力量,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了基;
在香山,他指揮解放戰爭勝利進軍,并籌劃新中國的成立
這些事情,可以這樣高度概括地一筆掠過,但也可以講述個10天10夜也講不完!這本《圣地》為我們傾情講述毛主席在這五個地方重要經歷的具體細節,大事小事都進行細節化的記敘,里程碑似的記錄了中國革命星火點燃,并從危難中崛起,一步一步發展、強大的歷史進程;同時,也記錄了毛主席偉大人生轉折的樞紐。
打開本書,一起來了解毛主席人生經歷中那些重要的事情!主要內容請大家參看目錄:
通過本書,我們能夠了解到與毛主席相關的更多細節,也能更加近距離地認識毛主席,受到毛主席光輝品質的熏陶,我們可以借此完善自己的人格!還能夠對三灣改編、朱毛會師、遵義會議等等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有更具象的認識!
大家如需要,可點擊下方鏈接進入微店購買:
也可添加客服微信:17782938357咨詢購買, 掃描二維碼添加更便捷。
(文章前半部分選自王立華大校文章,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