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你還記得你小時候的玩伴嗎?你們有多久沒有見過面了呢?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陪我們一起度過了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一起玩過家家、一起打沙包、在小河里玩耍,常常一玩就是大半天。
慢慢長大,也慢慢分離,上不同的學校,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我們和小伙伴之間的距離也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而逐漸疏遠。結交了新的好友,也慢慢丟了一些曾經非常親密的朋友,回頭來看,難免會有一些悲傷。
經常聽很多人提到,現在的人都人情味兒淡薄,彼此之間都很冷漠。在論壇上看不少人的討論,核心觀點是伴隨著長大,經歷不一樣了,思想水平不一樣了,就自然聊不到一起了。還有一些人非常坦白地說,自己讀書多了之后內心似乎里有一種不屑于跟以前的朋友聊天的情緒,覺得他們俗。
這些說法、想法我都十分能理解,甚至我自己也是這個樣子的,因為追求的不同,跟大學時期的好朋友都已經很少聯系了。過年回家跟親戚們似乎也無話可聊,不怎么說話,甚至給別人一種非常“高冷”的感覺。我一直覺得這種狀態不太好,想改,但心里另外一個聲音給自己說聊不到一起是正常的,所以到現在我都還是這個樣子。
但今天看到《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里講到的毛主席和他的同學們之間的故事、友誼的延續,我忽然之間自慚形穢,也真的覺得我該改變了!
毛主席一生入讀了13所學校,私塾同學都是鄉鄰,他們調皮玩樂、抗議塾師體罰、偷看小說、憧憬外面的世界,在最純真的年代里,他們一起成長,建立了純潔的感情。1910年,17歲的毛澤東考入東山小學,從此走出了鄉關,走向了外面更廣闊的世界。
毛澤東與同學們的聯系長時間中斷。戰火的錘煉,思想的洗禮,困難的磨礪逐漸使他蛻變成滿腹經綸的詩人,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使他從“毛委員”、“毛先生”歷練成為了一個國家的最高領袖“毛主席”,而昔年私塾同學大多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不識馬列為何物的普通農民,昔年交好的中學同學仍多為抱殘守缺的舊式文人,或是普通的教書匠。
無論是經歷、思想還是地位的巨大差異,毛主席與他的那些兒時的伙伴、同學切斷聯系,是一點都不奇怪的。然而,在毛主席這里,絕不是這樣子的!
歲月的無情、思想的藩籬、身份的鴻溝沒有斬斷毛主席和他的同學們真摯的同學情!建國后,一份份長信鴻雁傳書,傳遞著毛主席對同學們的問候與關懷。他在生活上關心他們,自掏腰包在金錢上資助其中生活困難者。他曾給同學周世釗的信中叮囑到:“如有其他窮師友,因生活困難,日子難過的事,請告我,應即援助,都由你經手。這是一種社會主義援助性質。”
一個大國領袖,日理萬機,還能抽出時間寫信、關心他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或為農民、或為普通教書匠的同學們,問候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身體,正所謂“一死一生,乃見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毛主席和同學們平等、真摯的同學情感人肺腑,難能可貴!而反觀自己呢?
毛主席盡管顧念舊情,關心舊交學友,但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袖的他,絕不把個人情感帶到公事中,始終堅持公私分明。對于一些學友的過分要求,如請求介紹工作、解決職務等,毛主席都婉言相勸或予以拒絕。毛主席始終堅持著“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
這本專門介紹毛主席的同學情的書-《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我剛剛看過,總體感受非常樸實!
這本書沒有像講毛主席的軍事智慧、領導藝術那樣讓人感覺酣暢淋漓,但平實之中卻讓我們感受到毛主席內心里那非常柔軟細膩的一面,讓人覺得非常溫暖、安心。毛主席的人情練達,可以給我們很多借鑒!
本書目錄如下:
一、那還是叔祖父——毛澤東和毛裕初
二、點燃韶山革命的火種——毛澤東和鐘志申
三、“皮蛋”又叫“享二哥”——毛澤東和鄒普勛
四、接濟兒時好友“張一哥”——毛澤東和張有成
五、郭梓閣是個好人——毛澤東和郭梓閣
六、有困難,尚可設法幫助——毛澤東和郭梓材
七、一個失業的法科生——毛澤東和毛岱鐘
八、新學堂里的舊交——毛澤東和毛欽明、毛森品
九、友誼原則兩得兼——毛澤東和譚世瑛
十、賢兄大才,愿為知己——毛澤東和蕭三
十一、一位政治家和一位數學家的友誼
十二、五十年的交情——毛澤東和易禮容
十三、忘年密友——毛澤東和何叔衡
十四、坦誠相待的義友——毛澤東和鄒蘊真
十五、皆可大造——毛澤東和陳昌
十六、最親密朋友的合與分——毛澤東和蕭子升
十七、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毛澤東和張昆弟
十八、將肩挑日月——毛澤東和羅學瓚
十九、志同道合救國救民——毛澤東和蔡和森
二十、篤念舊交——毛澤東和賀果
二十一、同窗詩友密切往來——毛澤東和周世釗
透過這本書,我們還能看到很多毛主席幼年、少年時期的有趣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毛主席在面臨原則與感情的時候,如何恰當地去處理,相信在人情方面,毛主席絕對可以作為我們的楷模!希望我們都不要成為一個冷漠的人!
如需要,可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也可添加客服微信:17782938357咨詢購買, 掃描二維碼添加更便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