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紅旗》雜志,翻到1958年第六期刊載的一篇文章《一所半耕半讀的紅專學校》,看的時候真的是一路感嘆,一路羨慕!那種一邊學習一邊生產的模式,讓人真的感到非常充實,現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這所學校創建于什么樣的背景下呢?
大躍進時期,湖南邵東縣生產上也迎來了一個大躍進,但很快又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跟不上來,集體飼養管理的辦法跟不上來,好多農業社的果木沒人嫁接,母豬無法配上種,肉豬一多了就死的死、病的病。這些問題由社里鬧到鄉里,鄉里鬧到縣里,縣農業局忙不過來。
而另一方面,農村里有很多青年人,特別是高小和中學的畢業生,有些還在拉關系想當干部,想當工人。那時候,到處都在精簡機構,因此他們到處碰壁,只好勉強務農。有些農村青年,也總是感到埋沒了才華,自嘆“命苦”,認為喂豬作田不成大器。
可是,農業生產大躍進的聲浪一來,這些青年感到喂豬作田也還要很多學問;過去認為埋沒了才華的人,現在都感到是自己志大才疏了。他們要求學農業技術,有些人甚至想當個農業專家。
在以上這種情況下,縣委提出開辦一所學校,為社會主義的農業建設培養技術人才,把農村青年學生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去。縣委開了個會,決定縣委副書記李群同志擔任校長,從農業局抽調五個人進行籌建,借了三千塊錢,并且把縣農場分撥作校址和勞動實習場所。
同時,還提出了這樣幾條意見:
一、不要公家出錢,借款要一年償還;農場生產的利潤,不準學校動用;在農場勞動實習,根據農場定額計算工資。
二、不能另增編制。
三、學生一定要又紅又專,能文能武。
四、學生越多越好,開學越快越好。
這幾條意見,在參加籌建的幾個干部中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有些同志堅持要投資兩萬元才能開辦,說了很多理由:“農場的房子破破爛爛,又少又小,又沒有廁所,又沒有澡堂。”“教師少,又是新鮮事,連個現成的教本和課本的樣子都沒有”。因此,“學生不能太多了,開學不能太快了”等一大堆。個別同志甚至說:“從沒有見過這樣辦學校的”。
也還有些人擔心學生招不夠。
對這樣一些看法,展開了一場大辯論,辯論的結果是:形勢好,群眾有要求,社里愿意保送學生,不愁不來;課堂、宿舍、浴室、廁所,學生可以帶工具來,自己動手蓋;教本沒有,自己編,趕不上,先上半個月勞動課。問題解決了,第二天就貼出了招生廣告,廣告上非常坦率明確地寫著:
“宗旨是:培養社會主義農業技術人才,畢業后回社擔任技術工作。學習方法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邊學邊做,平均每日理論學習三四小時,田間勞動實習三四小時。交費時:學校全年交生活書雜費40元,不足部分通過農場實習生產補貼。錄取后,學生自備隨身行李,并帶質量較好的斗笠一個、鋤頭一把、扁擔一根,缺少者不能入學。”
最終報名的有一千多人,最后錄取二百五十人。一個星期以后,盤古以來沒有的新鮮事出現了:學生挑著扁擔、帶著鋤頭,頂著斗笠來農場報道了,縣城附近的好多人都笑裂了嘴。入學后,縣委第一書記趙玉學同志說:第一單元,勞動大課,一邊建校,一邊搞生產。
不幾天,課堂、宿舍改建了,澡堂、廁所蓋起來了,灶也打好了。
學校根據全縣農業生產的需要,設立了糧食生產、特種經濟作物、畜牧水產等三個專業,共計五個班,有教師十二名。這些教師除了有五個是農業局調去的農業學生夠得上“科班出身”之外,其余都是農場里的飼養員、嫁接員、種水稻的、種西瓜的,恐怕都應該算“行伍出身”,沒有什么文化。
同學們把那些“科班出身”的老師叫“洋教授”,把“行伍出身”的叫“土教授”。通過四個月的教和學,教師在自己業務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洋教授”學到了不少土辦法,“土教授”也能說出一些“洋道理”了。至于學生呢,一般的都學得比較好。老師教過的,一般都能說能做,學生們已普遍養成了愛好勞動的習慣,形成了勤學苦練的風氣。糧二班學生郭曉陽,擔任了學習干事、團支部書記,還作了400個工分,學業成績達到九十分以上。來校參觀訪問的家長、周圍群眾,都贊嘆不已,贊譽為“能說能干、文武雙全的人才。”
這所農專學校辦得這樣成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抓好了政治思想工作。錄取標準很嚴格,保證了學生質量。
絕大部分學生是在小學或中學畢業后,參加了一段農業生產,或者是在農村中的青年積極分子,有的還在農業社里擔任一些領導職務。口試時,又反復地向他們坦率地交代了學校的性質和目的。雖然如此,在學校尚未納入軌道的時候,學生思想還是比較混亂。開學初期,畜牧水產班的,天天切豬草、煮豬食。有些學生就私下議論:“學了還要回去當農民,何必拿上錢來買勞動。”因而打算溜之大吉。
有的把升學指導帶來,要求學校像普通中學一樣地設置課程,以便升學。特別是看到鄉里普遍辦起了民辦中學和政府在社會上吸收了一些中學生當教員,學生們的思想波動更大。為此,學校首先在七十多個團員內開展了整風,統一了思想認識,使他們成為學習中的核心力量,影響到了周圍同學。緊接著,在全體學生中開展了大鳴大放大辯論,使學生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途和學校的性質。
第二,堅決地貫徹了“勤儉辦學,勤工儉學”的方針。學校一切從勤儉出發。能借就借,能自己做就自己做,他們從附近機關找來了一些舊木板、破磚頭,鋸的鋸,砌的砌,幾天功夫,架就了二百多套簡便、經濟、適用的課桌。
第三,堅持了“理論學習與勞動實踐相結合,課堂講授和田間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針。縣委曾經在業務學習上提出過這樣的要求:各專業都要通過一年理論學習、實踐勞動,使學生熟悉農業生產的一般知識和精通一兩門專業,并能熟練技術操作。
對教材的選擇,找遍了全國的教本,都找不到合適的,比如說黃花菜是當地的特產,是特種經濟作物的必修課程,但是據說在我國作物栽培上至今還是個空門,這樣他們就只好自己編。
學習上采取了邊教邊做邊學和學什么做什么的方法。上午勞動實習,下午課堂講授,早晚自習。雨天多講少作,農忙少講多作。
這樣做的結果是,農場里五十五畝稻田,二百一十五畝旱土,三十七畝果園,七十畝果苗,四十一頭乳牛,五十頭豬,二十箱蜜蜂,三十只兔子,一千三百五十只雞鴨鵝,四萬尾魚,全部由同學們包起來了。既搞好了生產,又鞏固了知識,還學得了技術,很多人來參觀都說:“真是一舉三得”。
第四,堅持了“大家辦好學校”的群眾路線。原來學校里很多人都有顧慮,“洋教授”普遍感到自己理論知識淺薄,實際經驗更少,“土教授”感到自己不會講理論,因此都怕學生。在開學典禮上,很坦率地把教師的底子在同學們面前搬了出來。每一個教師的第一堂課都上的是“講真話”,反復地說明了這是新辦學校,新當老師,必然會碰到很多的困難,號召同學和教師合作,共同搞好教學、辦好學校,這樣做。獲得了同學們的積極支持。
另外,還運用了各方面的力量。第一,經常邀請家長和社干部到學校訪問參觀,并且把考試成績和學生在校表現告知每一個家長和所在農業社,這樣,在社干部和家長的幫助下,進一步促使學生安心學習,積極勞動。第二,爭取機關和其他學校的幫助,比如附近一中的教員以及湖南農學院下放農村的講師、機關干部。第三,讓學生參加縣里召開的有關會議,并投入到農業生產運動中去,使學生了解社會的發展形勢,以及社會對他們的要求,提高自己的社會主義覺悟和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
以上就是紅旗雜志上刊載的《一所半耕半讀的紅專學校》的大體內容,篇幅太長,略有刪減。真心覺得那個時候辦學模式挺好的,不像現在,我們從小學到高中一路只知道埋頭苦學,其余什么都不懂。在什么都不懂的情況下,又要高考決定填什么志愿,可能自己填的志愿自己都不甚了解。非常可能在正式開學后發現自己并不適合那個專業,可是換專業又太困難,就那樣渾渾噩噩混個四年真是浪費自己的大好青春。畢業之后,找工作又非常可能發現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現在有多少人在畢業后都沒有從事自己的本專業呀!
而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真的是痛心我十多年的青春時光呀!要是是毛主席時代那種教育模式,就不會出現現在這種情況了!悲哀呀!期盼著教育能改革,不要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整天埋在書堆里,兩耳不聞窗外事,畢業后發現無所適從!這是對中國年輕人的摧殘!
我們將持續連載《紅旗》,一點一點展現毛主席時代方方面面的真實情況,敬請大家關注。為保證及時接受到我們每期的《紅旗》推送,大家可進入我們的“紅旗”連載群,也可和同志們一起交流。
全套紙質版《紅旗》(1958——1988)(544期),我們書店現僅存一套,需要的同志可點擊下方鏈接進入微店購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