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準備《紅旗》連載的文章,翻到1958年7月刊登的一篇薄一波的文章:《打破辦工業的神秘觀點》,閱讀之后我感到收獲不小,忽然之間對于中學課本上一直詬病的說什么大煉鋼鐵是胡整、頭腦發熱、行不通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對于大煉鋼鐵這個事兒,小編整體感覺上是非常好的,但在網上搜集相關信息的時候又看到不少人發的帖子說他們當地當年煉鋼鐵煉出來的鐵不能用之類的。或許這些網友描述的也確實屬實,但畢竟都是一些個人經歷,個人經驗是否能夠代替全局情況呢?小編認為這樣從個別經驗推測、斷定全局情況是不妥的。小編對于歷史知識也了解得很少很少,不知道如何去看待、解釋那些出現的問題。
但讀了薄一波的文章,小編至少能夠從全局的視野去認識這個事情的部署、用意,也能夠強烈地感知到當年的大煉鋼鐵絕非頭腦發熱,而是有章有法,至于各地方局部出現的一些問題則另說了。我把薄一波的這篇原文給大家發出來,供大家學習、參考。
《打破辦工業的神秘觀點》
薄一波
我國工業的飛躍發展,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今年前五個月的工業總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三十,其中四月份增長百分之四十二,五月份增長百分之四十六,估計今后增長的速度還要更高。今年我國的鋼鉄產量,預計可以超過一千萬噸,明年估計可能超過兩千萬噸。由此看來,我國在鋼鉄和其他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過英國的時間,比不久前的設想,還可以大為縮短。這個信息,確實是驚人的,不但那些遠居倫敦、紐約的資產階級代言人不敢相信,甚至連生活在我們偉大國土上的一部分人也感到詫異。我國工業的這種飛躍是怎樣發生的呢?毫無疑問,黨的領導,特別是黨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領導,六億人民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的高度積極性、創造性,這是決定的因素;同時在工業建設方法上的大革命也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在工業建設方法上的大革命,就是徹底打破那種對于辦工業的神秘觀點,而實行全黨辦工業、各級辦工業、全民辦工業。對于辦工業的神秘觀點,可以概括為“大”、“高”、“國”這樣三個字。
“大”,就是一提起辦工業,心目中只有大工業,而很少有中型工業,更沒有小型工業。要建設鋼鉄廠,就是鞍山鋼鉄公司、武漢鋼鉄公司、包頭鋼鉄公司;要建設化肥廠,就是吉林化肥廠、太原化肥廠;要建設石油廠,就是蘭州煉油,而且只能是天然油;要建設拖拉機廠,就是洛陽拖拉機廠等等。
(1957年拍攝的鞍山鋼鐵公司)
當然,大工業過去是而且將來也還是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骨干,我們一定要發展我國所需要的各種大工業。但是,如果只發展大工業,而不積極發展中、小型工業,這樣做,就只能是由大城市里的少數人辦工業,而不能調動全黨、全民、城鄉一齊辦工業;就只能是把工業點子擺得稀稀疏疏,把有限的財力、物力“凍結”在少數工程上,而不能使工業遍地開花、爭放異彩。其結果,也就必然限制工業的高速度發展。
實行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并舉的方針,就出現了另一種動人的景象。根據河南、河北、遼寧等二十個省、市、自治區的初步統計,在今年的前五個月中,建設完成投入生產的工業生產單位,就有五十二萬個,平均每天有三千多個工業生產單位投入生產。在這五十二萬個工業生產單位中,屬于縣以上的約有兩萬個,其他都是由鄉、鎮和牧業、手工業合作社興辦的。由于這些新的工業生產單位陸續地投入生產,許多工業部門的生產能力成倍地增長起來。有人說,這種工業生產單位很小,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起不了什么大作用。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他們不懂得小可以變大,不懂得量變和質變之間的關系。比如,在冶金工業方面,今年全國將要建設起一萬三千多座小型的和中型的煉鉄高爐,它們每年總的生產能力為兩千多萬噸,等于目前鞍山煉鉄廠生產能力的四倍到五倍;今年全國將要建設起二百多座煉鋼爐,它們每年總的生產能力為一千多萬噸,等于目前鞍山煉鋼廠生產能力的兩倍到三倍。
由于高爐和轉爐遍地開花,鉄水和鋼水到處奔流,我國鋼鉄工業的落后面貌,很快就要改觀。這樣,正如馬克思所說,“單純的量的變化,達一定點,就會轉化為質的差別”。如果我們只是建設象鞍山那樣的大型鋼鉄聯合企業,我們就不可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花很少的代價,獲得這樣大的效果。不但冶金工業是這樣,煤炭工業、石油工業、化學肥料工業,以及其他工業,也是這樣。可見,只要我們能夠突破“大工業”觀念的束縛,實行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并舉,我國的工業就可以飛躍地前進。
“高”,就是一提起辦工業,就要辦高標準的,也就是說要辦現代化、機械化和自動化的企業,從設計到設備都要全套由外國進口;而不是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使高標準和低標準同時并舉,“土辦法”和“洋辦法”同時并舉。毫無疑問,為了盡快地實現我國工業的現代化,我們需要首先在某些工業部門,有重點地迅速采用最新的技術裝備,我們也需要那些我們所必需的“洋辦法”。但是,一切都要“最新”的,一切都要“洋”的,就不對了。特別是把那些由地方辦的、由群眾辦的、小的、“土”的、標準低的工業企業,都看做不合乎所謂“科學”,都加以歧視,那就更加不對了。
這些人不了解,低可以變高,“土”可以變”洋”。在所謂“低標準”和“土辦法”中間,常常包含著我國人民在技術方面的許多優良傳統,許多創造發明。所以這種“低標準”和“土辦法”,最容易做到普及,也最容易獲得提高。今天是“低標準”和“土辦法”,明天提高之后,就會變得和“高標準”、“洋辦法”一樣高明。
我國的工人、技術人員在沒有多少新設備的條件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敏的頭腦,在今年的前五個月內就試制應功幾千種新產品,采用了幾百種新技術,這還不是最生動的証明么?高標準和低標準的關系,“土辦法”和“洋辦法”的關系,實際上也就是普及和提高的關系。毛澤東同志教導我們:“我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我們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正因為這樣,我們所設的普及工作不但不是妨礙提高,而且是給目前的范圍有限的提高工作以基礎,也是給將來的范圍大為廣闊的提高工作準備必要的條件。”
毛澤東同志的這些話,是對文化工作來說的,但是,對技術工作來說,也同樣。無數的經驗証明:科學技術不是那樣神秘,那樣高不可攀。問題是在于有些人的頭腦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迷信。只要破除了迷信,一切工業建設的設計、設備,都可以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獨出心裁地加以創造性的改進,使高標準和低標準相結合,“土辦法”和“洋辦法”相結合,這樣,建設同樣的廠礦,投資就可以比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節約一半,而建設的速度也可以加快一倍。
……
看到這里,我忽然覺得看來我們現在聽到的那些否定小高爐煉鐵、全民工業化的論調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從一開始就如影隨形,對于這種論調,薄一波在文章中國也清清楚楚地一一說明了,我們從薄一波的文章中能感受到冒進、浮夸嗎?至少小編感受到的是深深的辯證哲學以及循序漸進的克制和理性。我覺得看待大煉鋼鐵這個事情就應該這樣先從全局去看待、理解,再說局部問題,大家覺得呢?
這是以上文章只節選了薄一波全文的一部分,對薄一波提出有關辦工業的神秘觀點“大”、“高”進行了闡釋,對于“國”字,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神秘觀點的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全部展開,感興趣的同志可加入我們紅色紀年書店創建的“紅旗雜志連載群”,余下篇幅將統一發送到“紅旗雜志連載群”。(長按下方圖片加入群聊)
歡迎同志們進群方便及時接收我們的紅旗連載文章,也歡迎您和群友們一起交流學習、一起進步!也請大家原諒小編還是一個理論學習上的小學生,不能為大家分享更深刻的觀點,只能給大家分享一些好的文章了!但小編愿意和同志們一起一點一點進步,一點一點積累,從量變積累,有一天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會有質的飛躍!
(長按二維碼立即加入群聊)
《紅旗》全套紙質版(1958——1988)
全套544期,一本不差。大家如需收藏,可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往期精彩書單,了解更多好書請點擊下方文章(戳藍字即可)
書單3:跟毛主席學智慧系列書籍
書單4:馬列經典作品20冊,想深入學習理論問題的同志看這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