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幾篇《紅旗》雜志1958年刊登的幾篇文章,總體的感覺是非常感動,感動于那個時代的人們辦法怎么那么多、感動于他們那么敢想、敢說、敢做,他們幾乎全是具有沖天意志的英雄好漢。
他們當中的的很多人,簡直就是“萬能人”,不管男社員還是女社員,都既要學會農業全套技術,又要學會幾項工業技術,他們下田是農民,進廠是工人,他們中間的領導者,既是干部,也是勞力,他們就像毛主席所說的那樣,正在原來那個空白點上,“寫最新最美的文字,畫最新最美的畫圖。”
就拿湖北省鄂城縣杜山鄉旭光第一農業生產合作社來說吧,他們一個社,居然興辦了顆粒肥料廠、農具制造修配廠、農產品聯合加工廠和沼氣發電站……這在今天基本不可能!
而旭光合作社在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就生產了四萬多斤顆粒肥料,制成和修理了各種農具、工具四百二十一件,社里肥料缺乏的困難解決了,棉地底肥全部用上了自制的顆粒肥料。
這些小工廠既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減少了開支。原來計劃買新式犁,每部需要十八元,小工廠自制的只要八元;棉花條播器原來準備購買,每部需要三十四元,他們社里的小工廠自制的滾筒條播器,每部只要兩元;顆粒肥料市價每百斤五元六角,小工廠生產的只要一元二角。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社內就節省了四千多元。辦起這些小工廠也推動了農村的技術革命,幾個社員居然只用了一個晚上的功夫,花了十二塊錢,就制成了一艘機帆船。
更厲害的是,這個社辦了這些小工廠,沒有向國家要一文錢、一個人、一架機器,而是僅僅依靠群眾,用窮辦法和土辦法辦起來的。
他們的錢是從哪里來的呢?技術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辦這些小工廠需要三萬五千多元,一九五七年社里提成的生產資金和公共積累雖然有四萬五千多元,但這只能作為一九五八年農副業生產費用的開支。社管理委員會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決定從農業生產費用中暫抽出二千元作工廠費用,等到收割油菜籽以后再歸還,但僅僅靠這筆錢仍然不夠用。
社主任胡昌壁同志記起了縣委書記彭英同志的話:一切困難都能夠依靠群眾得到解決。于是社委會決定依靠群眾合作投資來解決資金問題,并且訂出了一個“合理作價,按價收買,分期付還,按月行息”的集資章程。
社員對辦工廠、實現工業化,懷著無限熱烈的期望,大家知道了社里的計劃以后,非常高興。他們唱著:“柳樹發芽年年青,我們社里一片春,一月要辦三個廠,十步要當一步行。”“農業社辦工具廠,自己用來自己干。顆粒肥料真正好,不浪費來不流散。沼氣發電成本低,聯合加工真稀奇。機器夾米不用碾,機器軋花銀浪翻;機器里出白細面,自動磨來自動搬。石碾要進博物館,放著不動供觀賞!”
群眾辦工廠的勁頭十足,聽說缺乏資金和原料,大家都積極主動向社里投資,有人把留了三年準備結婚時做桌子的木料都拿了出來,也有人把準備蓋房子的一百元交出來向合作社投資。就這樣,全社群眾投資了五千多斤木料,二千多元現金。資金、原料缺少的困難初步解決了!
把資金籌集起來以后,有些人想起了城市那些大工廠的場面。有的社員說:“要辦,就要有個樣子,把房子蓋起來再說。”也有人想把廠房設備等所有問題都解決以后再動手開工生產。社委會發覺了這種求大求全的思想,認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便召開全體社員大會,社主任在會上對大家說:“我們的工廠就要開辦了,錢只有這么多,又要蓋房子,又要買機器,大家看該如何辦?”
社員們都議論開了,有的說:“房子總得蓋一個才象樣呀!”有的說:“那怎么行?孩子沒下地,先就起名字,工廠還沒辦,先就蓋房子。將來誰知道得花多少錢?”幾個老農在一旁商量一陣以后,站起來說:“我們老頭子有個意見,不知青年人同意不?”“說吧,老爹!”“生產搞得好,玩得才痛快,我看暫時把俱樂部騰出來辦工廠,實現生產規劃以后,再蓋一個大俱樂部,又看電影又看戲。”
就象事先醞釀好了似的,社員們一聽,齊聲擁護,一致同意這個意見。社委會接受了這個意見。但為了照顧社員休息時閱讀書報,以及節日的娛樂,把俱樂部搬進了一間小屋子里,原來的俱樂部就成了工廠的廠房。在因陋就簡的思想指導下,找了一間破茅屋,四圍糊上泥巴,能擋得住風雨,顆粒肥料制造廠的廠房也算建成了。
設備和工具大部分也由社員東拼西湊解決了。聯合加工廠沒有石磨,社員梁海清就從幾里路外的老家,把石磨搬來作價交給社里,陳裕暢也把心愛的石磨向社里投資。社員們還拿出了許多廠里需要的斧頭、鋸等小工具,由社里統一作價。
有些設備能借的就借,能代替的就代替。肥料廠要建洋灰曬臺花錢太多,就用蘆席代替。錫焊工具沒有錫盤,就用瓦盆代替。另外,還采取了自做自用,現制現用的原則,做成了拌肥板、漏斗、工具臺等物件。只是自己實在無法解決的設備,象鐵絲、皮帶、帆布等,才花錢購買了一些。動力問題,也利用社里過去用得很少的五部柴油機解決了。為了節約柴油,降低成本,社里又辦了一個沼氣發電站,準備逐步用沼氣作動力。這樣設備問題就圓滿解決了。而技術力量從哪里來的問題,在社員們的努力下也都得到了解決。
這些事實都節選自《紅旗》雜志1958年七月刊登的一篇通訊,文章署名是中共鄂城縣委會。在這篇文章之后,還有一篇文章是專門介紹前面說的這個合作社是如何領導和管理自己的這些小工廠的,其中也有很多很多具體的細節供我們了解大躍進時期的歷史事實。限于文章篇幅,本篇文章不再繼續作介紹,如有興趣繼續了解,可掃碼進入我們的“紅旗雜志連載群”,給您私發文章——《旭光一社是怎樣領導和管理小小工廠的》。
進入本群,我們的每一篇紅旗連載都會及時發到群里,確保您不錯過每一篇連載!
(長按識別二維碼入群)
重磅推薦
《紅旗》雜志原版
全套544期( 1958——1988)
往期精彩書單,了解更多好書請點擊下方文章(戳藍字即可)
書單3:跟毛主席學智慧系列書籍
書單4:馬列經典作品20冊,想深入學習理論問題的同志看這里!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本公眾號,每天分享最新的圖書信息,有關毛主席的、馬列相關的、以及各種政治歷史哲學等優質好書!也歡迎您分享本篇文章到朋友圈,讓更多同志有機會看好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