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海納百川、氣勢磅礴、思想深刻。 在詩詞創作上,鮮有人能通過詩詞與毛主席對話、溝通。這不僅是因為主席的文學功底深厚,更是因為主席詩詞往往和革命斗爭、革命實踐相聯系在一起,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主席對革命的思考。 但有一個人,卻能頻繁與主席進行詩詞唱和,通過詩詞與毛主席溝通思想,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劇作家、無產jj革命家郭沫若同志。 郭沫若和毛主席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26年3月23日的廣州,從那時算起,兩人相交達半個世紀之久。 早在1945年春,郭沫若就跟一位與他親近的青年說,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澤東。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公開發表發表,中國文壇為之一震。蔣介石得知后大怒,找了一批筆桿子寫文學評論,誹謗、攻擊毛主席。 秉持正義的學者也紛紛自發地撰寫詩文和評論,對毛主席的詩進行贊揚和肯定。在正義的一方中,郭沫若正是主將之一,他用主席的原韻,連和了兩首詞,被稱為投向吟壇的利劍。 在詞中,郭沫若寫到“把殘鋼廢鐵,前輸外寇;飛機大炮,后引中騷。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靈力盡雕。堪笑甚,學狙公茅賦,四暮三朝。”,生動而深刻地地嘲諷了國內統治者被“友好鄰邦”像耍猴一樣玩于鼓掌之中的現實。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觀看了浙江省紹劇團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看完后,郭沫若的詩興大發,寫下了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并在11月1日的《人民日報》上發表: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咒念緊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圣毛。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郭沫若從這出地方戲中,生發出了批判XZ主義的政治義憤,借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典故,隱喻修正主義的可惡、可恨。 毛主席看到后,對郭沫若批判XZ主義是贊同的,但對其“千刀當剮唐僧肉”不認同,毛主席中間派主張“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以教育轉化為主。 于是主席寫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 此后一段時間,郭沫若與毛主席多次通過詩詞交流對XZ主義的看法。 透過毛主席與郭沫若的唱和詩詞,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近現代公認的文化大家,雖然沒有主席的認識深刻,但在思想上和毛主席是有共鳴的。 郭沫若不僅在詩歌上獨樹一幟,能與毛主席互相唱和。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郭沫若也積極參加革命實踐。他站在時代前沿,通過扎實的學術研究,探尋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為革命事業提供理論和知識支撐。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避難。在流亡日本期間,郭沫若沒有放松自己,而是潛下心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和考釋甲骨文、金文。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郭沫若毅然回到國內,長期從事抗戰宣傳工作。很多人為他放棄學問感到遺憾,但他卻說“我的從事古代學術研究的工作,事實上是娛情聊勝無的事體”,“假如有更多的實際工作給我做,我倒也并不甘心做一個舊書本子里面的蠹(du)魚”。 國民黨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對進步文化的打壓,令他重新埋頭著述,寫下了《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 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身兼多個重要職務,擔當領導人民外交和科學文化教育的重任。在繁重的工作間歇,他一有時間就投入學術研究,在中國古代社會分期、考釋出土文物、集校《管子》、正確評價曹操和武則天的歷史功過等方面都作出了極大的學術貢獻。 可以說,郭沫若是一位“做學問”的革命家。 作為“學問家”,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領軍人物,在中國古代社會分期、甲金文釋讀、重要歷史人物考論以及思想史、文學史、書法史等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作為“革命家”,他參加過南昌起義、抗日戰爭,領導過國統區的民主運動,以中國共產黨秘密黨員身份,長期戰斗在隱蔽戰線的前沿。 “他不但在革命高潮時挺身而出,站在革命行列的前頭,他還懂得在革命退潮時怎樣保存活力,埋頭研究,補充自己,也就是為革命作了新的貢獻,準備了新的力量。”這是周恩來總理對郭沫若的高度評價,也確實符合郭沫若同志對中國革命事業和文化戰線做出的巨大貢獻。 郭沫若的著作與中國革命緊密相關,在歷史研究和文學與思想批判上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書我們應該認真閱讀。但郭沫若一生寫下了眾多著作,《郭沫若全集》共38卷,對于不是專門做學術研究的紅友來講,這太耗費時間和精力了。 在這里,我給大家重點推薦以下幾本書籍: 1、《十批判書》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十批判書》是郭沫若的主要史學著作之一,書中主要內容是郭沫若基于自己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方法論理解,而對先秦諸子學說進行整理、解釋和批判。 《十批判書》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為第一章,其后對先秦諸子學說進行批判,涵蓋孔墨,黃老,莊,荀,名辯,法,韓非以及呂不韋與秦王政共九個章節,分別討論。 每一篇基本上是由引敘典籍,構造論題的史事,總結學派思想,進行馬克思主義批判。 《十批判書》作為郭沫若的四大史學著作之一,毛主席也極為重視,先后讀了五遍。對于這本書,毛主席不完全贊同,曾對郭沫若說:“你那個《十批判書》,崇儒反法,在這一點上我也不那么贊成。”。在詞——七律·讀《封建論》中,毛主席也寫到“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十批判書》的可取之處在哪里呢?毛主席不認同的具體內容有哪些呢?閱讀這本書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先秦諸子思想,更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 2、《甲申三百年祭》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這本書意義重大。在延安整風運動時,被毛主席作為整風文件下發,供黨內同志閱讀參考。 1943年,蔣介石出版《中國之命運》一書,在書中著力渲染“一個主義”、“一個黨”理論,強化國民黨“永為中國唯一的革命政黨”的合法性。且以貌似公允的立場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鼓吹滿族之所以能征服中國,是因明末“黨派傾軋”和“流寇橫行”,認為三百年的明室,是在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和滿族八旗兵的“內外交侵下,竟以覆滅”的。妄圖以借古喻今的手段,影射和詆毀中國共產黨。 面對國民黨扣過來的屎盆子,毛主席多次電示中共南方局,要求組織文章回應國民黨的污蔑,從學術上批駁《中國之命運》,以肅清其流毒。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方局委托郭沫若以紀念明亡300周年為主旨撰寫文章進行反擊。接下約稿后,郭沫若高度重視,花月余時間搜集資料、整理思路,初稿形成后又幾易其稿,最終完成近2萬字的《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一面世,如一石激千浪,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文章以大量有據可考的史實,論證明亡的原因,根本在于明室的專制和政治的腐敗,造成官逼民反,外族乘虛而入,而非《中國之命運》所謂“流寇”和外族侵犯。 《甲申三百年祭》對毛主席觸動很大。據史料載,毛澤東在讀到《甲申三百年祭》寫李自成進京后因驕傲自滿和部屬腐敗而導致最終失敗之教訓時極為興奮,連連擊掌道:“好文章,好文章!” 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學習和時局》報告時,特意談到他讓全黨學習的用心:“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同年11月,他還特意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 3、《奴隸制時代》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如何劃分,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知識分子面前必須要研究和討論的話題。 郭沫若用自己最大的熱情和激情投入到了這項偉大的歷史性工程當中,尤其是關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劃分,更是需要重點攻克的歷史節點。 《奴隸制時代》這本書首次出版于1954年,經過18年之后,于1972年第二次修訂出版,這里面客觀的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關于這段歷史的研究進展和指導思想的逐步完善。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一、毛主席與郭沫若的友情
二、做學問的革命家
三、郭沫若所著書籍推薦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