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學習《紅旗》雜志1958年第一期,翻到王任重的一篇《依靠群眾,勢如破竹》,我感到收獲巨大。
一是文章中介紹的他們先進、有效的領導方法,對我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啟發,另外,我也更加了解了毛主席時代的群眾運動到底是什么樣子,他們發動的群眾運動到底起了什么不一般的效果,毛主席時代真的如傳言的那樣:磨洋工、大鍋飯、養懶漢嗎?
通過這篇文章,我看到了當時領導干部和群眾密切配合的樣子,看到了群眾們被調動起來的高漲的生產熱情,我想這篇文章也會對您有很多啟發,特別分享給你!
以下是1958年6月1日《紅旗》雜志第一期收錄的王任重同志的文章原文——《依靠群眾,勢如破竹》
作者介紹:
王任重(1917—1992)河北景縣人。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兼武漢軍區第一政治委員,政協湖北省委員會主席。1958年5月,增補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原文如下:
《依靠群眾,勢如破竹》
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放手發動群眾,組織有聲有色的、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我在這篇文章中準備說的,就是湖北省領導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進行農業生產運動的經驗!
在實現了農業合作化以后,湖北省的農業生產有很大成就。去冬以來,在全民整風高潮的基礎上,出現了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新高潮。廣大農民群眾用實際行動來熱烈響應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所提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他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在生產戰線上以前無古人的英雄氣概,創造著“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奇跡。
客觀的形勢要求我們進一步改進我們的領導方法,使我們的領導方法不至于落后于群眾,而能夠站在群眾前面,把運動向前推進!
毛澤東同志一九四三年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這個文件中,要我們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領導方法,克服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的領導方法。
毛澤東同志深入地闡明了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這兩個基本方法,并且說:“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根據這兩年來我們的實際經驗,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必須認真地學習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種領導方法,把它正確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才能夠把農業生產運動很好地領導起來。
我們在湖北省領導農業生產運動中,主要是采取如下的一些方法:
1、領導干部帶頭干,特別是帶頭搞試驗田;通過現場會議,樹立鮮明的旗幟,以點帶面,以先進帶落后;
2、開展社會主義大競賽,發動大鳴、大放、大辯論、寫大字報,定期檢查評比;
3、根據生產季節,抓住生產中的各個環節,盡可能提早做好下一步的準備工作;
4、狠狠地抓住生產這個生產這個中心工作,帶動各項工作同時躍進。
我們就是通過這些具體方法來貫徹實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原則方針。
(一)領導干部帶頭干,這是走群眾路線的第一步。
我們絕大多數縣、區、鄉、社的領導干部,經過解放以來一系列斗爭的鍛煉,已經在當地形成為大大小小的群眾領袖。他們的模范行動,對于群眾的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群眾的的監督和批評,對于他們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是親自動手,做出樣子帶著群眾干,還是站在群眾的頭上發號施令,壓著群眾干?
麻城縣李勝鄉鄉長屈學詩對于這兩種方法都有過親身的體會。一九五六年推行營養缽育棉苗,紅星六社社委思想不通,屈學詩說:“不通也得通,限十天完成任務!”他成天到處跑著檢查做營養缽的情形。社員看見他來了,就做,看見他走了,就不做。結果把營養缽做的象“石蛋”,浪費了許多人工、種子和肥料,苗兒長不出來。群眾做了一首快板批評他和副鄉長:“屈鄉長,徐鄉長,一個矮來一個長,拉起蠻來是一樣,一天到晚滿畈逛,壓著大伙把活干,誰要是不干,當頭三棒棒。”
當時他到哪一個社,哪一個社的社員都這樣說:“怎么把鄉長搞到我們這個社來了?真是劫數!”屈學詩聽了,心里很難過,好心好意為大家辦事,卻落得一場埋怨,真是“戴碓臼玩獅子,累死不好看!”在縣委書記趙金良的影響下,屈學詩的作風開始轉變,可是群眾對于他的看法還沒有改變。
一九五七年,他到紅星三社幫助工作,社員看見他來,把頭扭在一邊。他沒有喪氣,決心以實際行動來改變社員們對他的看法。當時,天氣冷,社里車水挑塘泥,水車干了,人們不愿意赤腳下泥,屈學詩把鞋襪一脫,跳到泥里就干。社員們吃了一驚,看他干的很起勁,于是,四十多個社員都跳到泥里干起來了。到散工時,社員們對他的態度完全變了,這個請他吃飯,那個請他喝水。
從此以后,他遇事帶頭干,不僅改變了社員對他的看法,而且,全鄉的合作社,都爭著要他去。紅星一社的人說:“老屈是我們社里人,要回到我們社里來,我們的生產大躍進就有把握!”紅星三社的人拉住他不放:“屈鄉長待我們天高地厚,我們怎么舍得?”事隔一年,辦法兩套,是壓著干好,還是帶著干好,屈學詩已經在做的當中得到了教訓。群眾的監督和批評,對于屈學詩的進步,起了推動作用。
許多干部都有屈學詩那樣的經驗教訓。經過整風以后,帶頭干,已經在各級領導干部當中成為風氣。許多農民說我們的好干部“是毛主席帶出來的好徒弟”。干部和群眾的關系更加密切了。干部和群眾互相推動,互相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風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領導干部帶頭干的一個最好的最經常的方式是搞試驗田
自從省委總結了紅安縣領導干部搞試驗田的經驗以后,特別是自從中央發出了關于各級領導干部搞試驗田的通知以后,全省從事農村工作的干部,大都種了試驗田。有關農村工作部門的干部,也紛紛種試驗田,種試驗田成了許多干部的思想行動的中心。出門開會,心里想著試驗田,開完會回來,首先去看看試驗田,一早起來,就往試驗田里跑,半夜里起風下雨,也摸到試驗田里用手電筒照照。有些同志簡直是成了“試驗田迷”。
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農民三者相結合,是種試驗田的主要形式。這種“三結合”的好處是使這三種人互相取長補短,互相摸底,互相交心思,真正是“三個牛皮匠,賽過諸葛亮”。對于領導干部,種試驗田的好處很大。解剖了一只麻雀,就懂得了所有的麻雀。種了一塊試驗田,領導干部就要在全部生產過程的每個生產環節中同技術人員和農民打交道,這樣他就不僅懂得了田地該怎么種,生產環節該怎么抓,而且更主要的是懂得了人,懂得了技術人員和農民在每一個生產環節里有些什么樣的思想,如何對待這些思想。
紅安縣委第一書記程鵬的試驗田在播種小麥的時候,程鵬主張條播,農民老秦卻主張點播,技術人員主張不管老秦通不通,“堅決條播”,爭論的結果,在這塊試驗田里,做了兩個樣子。程鵬搞條播,老秦搞點播,唱開對臺戲了。一樣的深耕、施肥,一樣的種子,條播的麥苗密,點播的麥苗稀,現在老秦服輸了,經過條播密植和點播稀植的對比試驗,一切主張搞點播的人都服了。這種允許唱對臺戲的方法,是設置對立面的方法,是說不服就等待的方法,這就是一種領導藝術。
領導干部種試驗田的風氣,很快地發展成為新的社會風氣。現在,群眾也有搞試驗田的了,不但是小塊的試驗田,而且有大面積的豐產試驗畈,這是試驗田的一個新的發展。這種新的發展,為農業生產的平衡增產和群眾性的技術革新運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例如,黃岡地區三百多萬人當中,已經有六十多萬農民種了試驗田。浠水縣農民鄢遠明的試驗田,創造了水稻畝產二千六百五十八斤的新紀錄,吸引了許多農民都在搞試驗田。天門縣小廟鄉的一個老農民,自稱“新愚公”,刮了鬢子抖干勁,搞了一塊皮棉千斤試驗田,名之日“天下第一田”。看,這老頭子是何等的氣概!“皮棉千斤”,有沒有可能?現在沒有做結論的根據。問題不在于皮棉的斤數,而在于一個老頭子,也這樣的敢想、敢說、敢做,不是說空話而是在苦干,實干。這種老當盆壯的共產主義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這個老頭子的這種共產主義精神是在廣大群眾的共產主義精神日益高漲的形勢下表現出來的。
全省試驗田的發展,還不平衡。有一些人還在那里鬧笑話。荊門縣的一個團支部書記,聽說檢査團來了,臨時做了塊試驗田的牌子,叫老婆去插,老婆慌里慌張地把它插在糞堆上就跑了。在一些地方,發現了形式主義的做法,或者是光出名字,不參加勞動,農民諷刺說這是“地主試驗田”。還有的領導干部,為種試驗田和社員爭牛、爭農具、爭肥料、爭種子。有些試驗田產量指標很高,增產措施很不相稱,有些試驗田種的不好,農民稱之為“落后田”,“懶漢田”,“促退田”。直到現在,還有人說:“種試驗田和思想工作結合不起來。”有人說:“種試驗田是一種額外負擔。”很顯然,這些人還沒有領會黨中央關于種試驗田的指示的精神。對于這一部分人,還要進行必要的思想斗爭,同時,也要對他們進行具體的幫助。
必須把種試驗田變成每個農村工作干部切實遵守的一種制度,全體干部都應當走這條領導和群眾相結合、政治和技術相統一,又紅又專的道路。最近,全省進行了農業生產大檢查,這對于種試驗田,是一個很大的促進。現在,許多地方的黨組織采取了加強試驗田工作的措施。例如黃岡地區采取了分級掌握的干部試驗田卡片制,干部試驗田包工包產,在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農民“三結合”的基礎上建立試驗小組,在試驗畈提出統一的技術措施,定期檢查評比等辦法,目的都在于鞏固和擴大試驗田的成果。
……
篇幅有限,未完待續,下次繼續更新。如著急閱讀后面的內容,可聯系小編免費領取剩余部分文字版。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小編微信
(備注:此微信為我們的企業微信版本,因此跟我們平時所用的個人微信略有不同,大家放心添加,無安全問題)
添加方法如下:
1、長按上方二維碼,出現如下頁面,點擊“打開對方企業微信名片”
2、點擊“添加到通訊錄”
另外,后面我們會持續連載《紅旗》雜志,因個人精力有限,暫定一周更新一次。如擔心不能及時接收我們的紅旗推送,大家也可添加小編,拉您進入“紅旗連載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