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的隊伍里,傳幫帶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在革命中經驗更為豐富、認識更為深刻的同志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將自身的革命經驗傳遞給后面的同志呢?
就拿當下來講,在追求社會主義、信仰毛澤東思想的隊伍里,有六七十歲的老同志、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也有九零與零零后的青年。相對來講,年長者因為經歷的豐富在許多在具體做事的策略上會比青年更有經驗,這些經驗如何才能更好地傳遞給年輕人呢?
我想,對于如何做好“傳幫帶”工作,紅友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自己的思考和經驗,但光靠自身經驗的積累與思考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也需要去用心體會和學習曾經的革命者們做“傳幫帶”工作的經驗。
我們尤其應該多向毛主席學習。在我看來,毛主席是做“傳幫帶”工作的行家里手!
1945年,黨的第七大在延安召開。年僅37歲的薄一波被列為候補中委提名,有人認為薄一波是從監獄出來的,當黨員可以,做候補中委并不合適。毛主席在聽到反饋后,直接說:“為什么不可以當正式中委?提候補中委就不妥。”
在毛主席的意見下,薄一波同志在七大時順利的當選為中央委員。
薄一波在回憶錄——《七十年的奮斗與思考》中回憶這段歷史,深情地寫到:“當時。我37歲,是資歷比較淺的一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毛主席的用人之道。”
事實上,薄一波同雖然從青年時期便參與黨的工作,但在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前和毛主席并不認識。1943年底,因為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薄一波同志才到達了延安,第一次見到毛主席!
那么,毛主席為什么這么肯定地建議將薄一波同志直接選為中央委員呢?
這是基于毛主席對薄一波同志深刻的調查研究和深入的思想交流之上的。
薄一波同志在《七十年的奮斗與思考》中回憶到:
“到延安后我住在楊家嶺,第二天毛主席就接我到棗園他的住處談話。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談話非常引人入勝,甚至他的話題已經開始了,我還沒有感覺到,還以為是閑談哩。”
“談話自始至終都是漫談式的,像似聊天,使我很快就擺脫了初次見面的拘束。他詳細地講了黨內整風的情況。......在聽了我的匯報后,話題又轉到白區工作、監獄斗爭、在山西跟閻錫山搞上層統一戰線上,毛主席對每一個問題,都用高度概括的語言做了結論。”
據薄一波回憶,他第一次和毛主席見面,足足談了八個鐘頭,給他留下了終生難當的印象。
薄一波說:“一句很普通的話,從他的口里說出來,被賦予新的涵義,使你頓時感到其中所包含的全部力量,并從中悟出哲理,同時也使你感到他的智慧的廣袤和深邃。他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善于歸納問題。向他匯報工作,談問題,他常常用幾句話就對你所談的問題作了結論,使你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認識,獲得教益。”
從薄一波同志的這段回憶我們可以看到:毛主席非常善于和黨內其他同志談心,談話平易近人、循循善誘。不僅能客觀地把握他人的思想情況,也能很好地對他人進行思想引導!
薄一波因為黨的七大在延安呆了一年零八個月,從毛主席身上學到了很多終生受用的東西。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有了一個飛躍。”
我想,這也是后來薄一波同志在毛主席逝世后的多年歲月里能夠保持客觀,為毛主席正名、說一些公道話的根源所在!
在薄一波看來,最初在延安的一年多里,他從毛主席這里得到的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毛主席對錯誤路線的批判是徹底的,對犯錯誤的同志的組織結論和處理則是很慎重,也很寬大的,真達到了弄清思想,治病救人,團結同志,共同進步的目的。延安整風期間,毛主席對王明錯誤路線的批判是無情的,但不是“無情斗爭”,而是無情地露和分析錯誤的事實及其產生的根源,徹底地分清是非,以利全黨同志從中正確地吸取教訓。當王明口頭表示要檢討錯誤之后,毛主席親自到各個代表團去說服大家,一定要把幾個犯錯誤的人選進中央委員會。
(二)毛主席堅持有的放矢地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為全黨樹立了楷模。毛主席在延安的一次報告中,講到長征路上他在擔架上讀列寧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曾經讀過40遍。毛主席說,他是按照革命斗爭的需要,反復閱讀馬列主義的重要著作的。毛主席讀書不是為讀而讀,而是為了解決中國革命和黨的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他不但自己愛讀二十四史,還鼓勵其他領導同志讀。他始終認為,了解和研究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今天指導工作的重要借鑒。
(三)毛主席非常善于總結經驗并善于深入淺出地教育干部。一件看來很平常的事,經過他的總結,經過他一講述,就會透出很生動很深刻的哲理,使人深受教益。比如1944年10月25日,他在對王震、王首道等南下干部的講話中,用柳樹比喻靈活性,用松樹比喻原則性,強調共產黨員必須是兩者的結合體。
(四)毛主席的膽識,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抗戰勝利以后,毛主席去重慶談判,臨行前開了一次中央委員會。我們與會的同志都為毛主席此行的安全擔心。但是他說,我到重慶以后,你們回到各自的根據地,堅決打擊進犯的蔣軍。勝仗打得越多,我就回來得越快;打不勝,我就回不來。
(五)在延安的學習體會最深的,還是毛主席關于實事求是的論述。“實事求是”這句普通的成語,在中國已經用了近兩千年,而毛主席對它作了新的解釋和闡發:“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他用這句成語教育全黨同志首先是領導干部,應當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規律性,作為行動的指南。
由此可見,正是毛主席對于薄一波的“傳幫帶”,使得薄一波迅速地成長了起來。薄一波同志也沒有辜負毛主席的的培養和期待,無論是在毛主席生前還是在毛主席去世后,他都在革命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閱讀薄一波同志書寫的自傳——《我的七十年奮斗與思考:上卷戰爭歲月》,我們不僅能了解薄一波同志從1925年入黨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的具體經歷,看到一個共產黨員是如何在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白區斗爭、軍隊工作、獄中斗爭、特殊形式的統一戰線等工作和經歷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亦可以透過薄一波的成長經歷,看到毛主席作為黨的領頭羊是如何進行“傳幫帶”工作的;更可以通過薄一波同志的視角,看到一個既英明偉大又平易近人的真實毛主席形象。
有需要的同志請點擊下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其他購買方式:
一、添加客服微信:17782938357 掃描二維碼添加更便捷。
二、掃描微店二維碼,查看更多毛主席時代出版的書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