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出差北京,所見到的景象真是令人詫異。我們在早上七八點乘坐地鐵十號線,十號線也算是人比較多的一條線路了,但基本上就看不見什么人呀!
現在正是早高峰時段呀!心想,今天應該是周六吧!同事說,不對,今天是周五。
周五!早高峰!北京!地鐵十號線!沒有人!這是首都北京啊,怎么會是這副景象,不禁令人唏噓。看來,受疫*情的影響,北京的經濟都還沒有緩過勁呀!更不敢想象其他城市了。
在北京西站,往年來這里的時候,總是摩肩接踵、熱鬧非凡,旅人們也都是行色匆匆,站里的生意似乎也都從來不用發愁,人總是很多。
但我們這次發現,北京西站里邊的快餐店,有大半的椅子居然都是疊放起來的,店里也沒有多少人。可以猜測,這些店的生意也是折損了大半呀!
疫*情,給快速運轉的經濟按了暫停鍵,但疫情之后的這個啟動鍵,卻遲遲按不動!
在我從家到公司的路上,那一排排商鋪,不知道已經換了幾輪主人了。衣服店、食品店歡天喜地開業大吉,但好幾家撐不過兩個月,大門就鎖上了,再過幾天,招牌也就被摘走了。
小區附近,也因為“地攤經濟”,催生起了一條長長的小吃街,令人感慨的是,賣東西的比買東西的人多呀!疫*情的影響,大家的錢袋子都縮水了,公司業務減少,大家的工資勢必也都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誰還會無所顧忌地花錢呢?
都得攢錢!
否則怎么來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呢?
普通人,抵御風險的能力太低了,日子過得太艱難了!
其實,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相比疫*情、暴雨等等自然災害,我們更恐懼的是生活的貧窮、生活的壓力。
成年人的世界是沒有“容易”二字的,似乎每天匆匆的吃飯和有限的休息時間,就是為了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工作,除此以外,還有對于未來的無限的焦慮,而這似乎永無終點。似乎我們進入了一個快速的跑道,起跑之后就再也沒有辦法停下來,只能一直跑,一直跑……
我深深地知道,我們大多數人的這種窮困、焦慮的處境,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改變的。
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今天,最辛苦的人,同時也都是最貧窮的人。
自己本身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暴富的夢想也從來就不敢有。
可是,人活著還是得要有點追求、有點希望啊,否則今日死去和若干年后死去,又有什么區別呢?
追求什么呢?財富、地位,是一輩子都不可能的了!
不如,就踏踏實實、安安心心地做一個不富裕的勞動者,習慣于干癟的錢包、習慣于清貧的生活,不去焦慮、不去糾結。
但也一定要有一個宏偉壯麗的理想,思考和我們自己一樣的全世界無產者的命運。
就像馬克思、毛主席一樣,可以餓肚子,但一定不能餓腦子;
也像馬克思、毛主席一樣,從“小我”的柴米油鹽中走向與全世界廣大無產者同呼吸共命運的“大我”。
這樣,我們即使在生活上是清貧的,但也是堅硬的、剛強的、充滿力量的、滿懷幸福的。
前進的路上,我們需要引路人,需要前輩們的指引,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主席無疑是我們勞苦大眾最親愛的導師。
雖然他們早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們卻給我們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留下了最珍貴的理論著作。
馬克思
1、《哥達綱領批判》
《哥達綱領》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綱領。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機會主義的《哥達綱領》將會使德國工人運動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根本問題上喪失方向。
《哥達綱領批判》,光輝地闡明了資本主義時期的社會矛盾、階級、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根本原理,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作了科學的考察。
2、《法蘭西內戰》
《法蘭西內戰》,是一篇戰斗的宣言。
它憤怒譴責了賣g賊梯也爾之流勾結俾斯麥鎮壓巴黎公社的無恥罪行,熱情歌頌了巴黎工人階*級創造公社的光榮業績,駁斥一切階*級敵人對公社和第一國際的瘋狂污蔑。
當巴黎還在戰火彌漫的時候,馬克思就作出偉大的預言:“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爭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是消滅不了的”。
巴黎公社的原則,值得我們今天再回頭看看!
恩格斯
列寧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里十分明確和詳盡地敘述了他們的觀點,這也同《共產黨宣言》一樣都是每個覺悟工人的必讀書籍。”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著作之一,它的核心內容是全面地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列寧
1、《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一九一六年,列寧寫成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是列寧論述帝國主義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著作。
它科學地揭示了帝國主義的本質,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的各種矛盾,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是壟斷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
列寧的這部光輝著作,對于今天全世界馬克思主義者的斗爭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考茨基不僅為帝國主義辯護,而且為帝國主義出謀獻策。
考茨基都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都有什么危害?列寧這一本書,就全都說透了!
歡迎購買五套馬列經典合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