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健豪,原名葛蘭英,是中國早期女權活動先驅,女子教育先驅,女革命家。她五旬求學長沙并伴子女赴法勤工儉學,被傳為佳話。當時輿論界稱譽她是二十世紀"驚人的婦人"。
生三男三女,大兒子二女早亡外,余皆走上革命道路。二三子為革命犧牲。
后人尊稱她為"女中豪杰"、"革命的母親"。
一.革命萌芽:
葛健豪,1865年8月17日生于湘鄉縣(后雙峰縣)荷葉鄉桂林堂。葛健豪出生時,當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國藩曾氏家族、"鑒湖女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三家彼此聯姻,構成了封建統治階級在西峰荷葉的最上層。
葛健豪的父親原是湘軍的參將,后作過鹽運使、按察使,與曾國藩有姻親關系。葛健豪自幼聰明伶俐而且極有悟性,她五六歲時隨哥哥葛望欽在家館讀書習字,能背誦《四書》等經典。當時,距荷葉(今為鎮)30多公里的永豐,有個叫蔡壽嵩的大戶,他與葛健豪的父親同在湘軍任職,他們早就為兒女定下了親事。葛健豪16歲時,奉父母之命出嫁到了永豐,與蔡壽富之子蔡蓉峰結婚。
女革命家秋瑾的婆家所在地與桂林堂相隔不遠。葛健豪聽說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巾幗奇人,接連幾次去拜望。從她那里,葛健豪接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思想。從此,她經常給兒女們講秋瑾的事情,佩服秋瑾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黨人,稱贊她創辦女學是為了喚醒婦女的覺悟,稱她是憂國憂民的革命先驅。經常勉勵自己和教育兒女,要做秋瑾那種有益于社會的人。
二.女子革命:
1.抗爭救女:
舊社會,重男輕女和男尊女卑的陳腐惡習非常嚴重,葛健豪勇敢地與之挑戰,倡導男女平等。當時,別家的女孩大都被困閨房她則讓自己的女兒到外邊與男孩子一起玩耍;別家女孩幾歲就要裹腳,她的晚女蔡暢(咸熙),就從未包過腳。特別是1913年夏,丈夫蔡蓉峰為500大洋的聘禮,要把年僅13歲的蔡暢賣給一戶地主做小媳婦時,她更是十分氣憤,激勵女兒同父親抗爭。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母親支持,年幼的蔡暢順利地來到了長沙,在哥哥和森的幫助下,不久就入了周南女校體育專科,開始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2.三代同堂: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對農村的封建勢力、封建習俗等都沒有太大的沖擊,葛健豪所在的永豐鎮仍是一潭死水,廣大的人民群眾仍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從秋瑾那里受到了革命啟發的葛健豪,認定知識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她一方面積極支持自己的子女求學,另一方面覺得為了濟世救民,自己也應該有知識有學問才行。
年近50歲的葛健豪帶著兒子、女兒還有一個4歲的外孫女,一家三代進了湘鄉縣城尋求新知識。她去報考縣城第一女校時,因年近半百(實齡48歲),學校不讓報名。她十分氣憤,叫女兒寫了呈文,送到長沙縣衙去評理。縣官默默地讀了她“要做改造社會的健將、打倒封建豪強”的志愿,覺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婦人,就在呈文上批上"奇志可嘉"四字,令學校破格錄取。
1916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高等師范學校讀書,蔡暢考入周南女校讀書。蔡家已破產。在蔡和森的支持下,葛健豪賣掉嫁妝、家產帶著大女兒蔡慶熙及外孫女李昂從永豐(今西峰縣)到長沙讀書。葛健豪入女子教員養習所學文化,蔡慶熙入長沙自治女校學縫紉和刺繡,劉昂入周南女校幼稚園。于是,蔡家祖孫三代5人進省城求學,曾一時在省城傳為佳話。
3.創辦“二女校”:
葛健豪在湘鄉縣城讀書回到永豐后,打算創辦一所女子職業學校,她認為這是爭取婦女解放,讓女子自立自強的途徑之一。蔡和森為母親聯系辦學事宜,得到了縣府的同意。當時葛健豪曾就讀的女子職業學校稱為"一女校",在永豐辦的這所便稱"二女校",由葛健豪任校長。湘鄉二女校設在永豐觀音閣(今雙峰一中址)。在頭一個學期,只辦了一個綜合班,50余人。到第二個學期,擴大為文科、縫紉、職業3個班,學生達100多人。
1915年~1916年,到女二校就讀的大多是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中青年女生,有的家庭還相當困難。對經濟有困難的學生,葛健豪每月發給一定的生活費津貼。在當時,很多婦女把二女校當成"婦女之家",說:"進了二女校,就好像生活在一個自由的天地。"這里的確是比較自由的。葛健豪經常集會宣講時勢、議論國事,談女權解放。她還倡導學生唱歌、跳舞,積極組織跳高、跳遠、競跑等許多體育活動。她自己兼任教導主任,蔡慶熙任縫紉教員,蔡暢任音體教員。當時,在女校學生中,"放足"、留短發,提倡婦女自立自強,反對封建包辦婚姻一時蔚然成風。
這些"越軌"的思潮及辦學行動,觸怒了封建勢力,最后這所只辦了三學期的女校不得不暫時停辦。第一次女權運動遭受到嚴重破壞。
這個打擊,并沒有使葛健豪氣餒。她已認識了讀書的重要性。她一直積極地投身湖南的的女權運動。
4. 大齡留學生:
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形成高潮。新民學會建立后,毛澤東與蔡和森等在湖南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向警予、蔡暢等人發起"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與新民學會組織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相互呼應。當時有些人的出國經費有困難,葛健豪便利用與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是親戚和同鄉的關系,通過他借來了銀洋600元,解決了部分人的困難
1919年12月25日,55歲葛健豪與三子蔡和森、小女蔡暢、向警予等30多位學生,在上海啟程赴法留學,成為中國第一個赴歐留學的傳奇裹腳女子。行前她對送行者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義,我們現在去留學,將來回國就可以干一番救國救民的大事。”葛健豪"第一個留學老學生"的風采,對當時的青年產生了很大影響。
葛健豪不平凡的四年留學生涯,像小學生一樣,刻苦攻讀法文。雖然年紀大,記憶差,又沒有任何的外語基礎,但她憑著頑強的毅力,從一個個單詞學起,在同去的人中,每天數她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終于能用法文對話和閱讀法文報刊了。在法國留學的日子里,她積極支持兒子蔡和森與向警予、女兒蔡暢與李富春相互進一步了解,并支持他們分別自由結婚,認為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戰"。葛健豪與蔡暢、向警予一起,白天學習,回家后立即開始刺繡,直到深夜。 葛健豪的刺繡工藝精湛,深得法國婦女的喜愛,一件可賣幾十法郎至上百法郎。換來的錢,她不止是供自己和兒女們的勤工儉學,她還用剩余的錢資助他人。
三.革命母親:
1.革命大家庭:
1916年,葛健豪到省城后,尤其是兒子蔡和森與毛澤東等人結識,很快就成了這班有志青年的革命活動的熱情支持者和參與者。大家總是親熱地稱她為"蔡伯母"。她的家,也成了談論時政、交流思想的聚會場所。1918年春,"新民學會"就是在她家成立的。新民學會成立后,"蔡伯母"常常去當"旁聽生",傾聽他們的議論,領悟其中的道理,從中接受了新思想。正如蔡暢后來回憶這段生活時所說:"我母親在那時候,真是一個可驚的婦人。當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她年近50歲了,但她很受革命的影響。"
新民學會孕育了一批共產主義者,除毛、蔡外,還有蕭子升,何叔衡、羅章龍、李維漢、謝覺哉、向警予、楊開慧、蔡暢、夏曦、蕭三、郭亮等。
2. 幫助建黨:
1920年,葛健豪受兒女們的影響,很快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她不僅極力贊同蔡和森關于"正式建立一個中國共產黨"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主張,而且積極參加蔡和森、周恩來、鄧小平等在法國發起的"二八"運動和進駐里昂中法大學等革命斗爭。她積極幫助革命者在法國組建中國共產黨。
3.勇敢斗爭:
她曾發起組織了"開放海外大學女子請愿隊",她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到里昂大學請愿。
1921年2月28日發生的向北洋軍閥政府駐法公使館的請愿斗爭,她又一次參與其中。她與蔡暢、向警予等人走在400多名留法學生的最前列,沖進了北洋政府駐法公使館,迫使其作出了讓步。
4. 甘當孺子牛:
1922年,蔡和森與向警予先后歸國,參加中共中央的領導工作。蔡暢于1923年2月在法國生下了小孩。葛健豪既要勤于做工,又要儉以求學,還要參加革命活動,又要為女兒當保姆。她一個人要付出幾倍的辛勞,但她堅持下來了。直到同年秋,黨派蔡暢、李富春夫婦二人去蘇聯學習后,她才帶著小外孫女李特特輾轉歸國。
5.開創憲法"男女平權"的先河:
1924年,在湖南主政的趙恒惕推行"立憲自治"時,葛健豪與唐群英、王昌國等首倡恢復了湖南女界聯合會,繼續為爭取女權而斗爭,終于使湖南省憲政委員會同意在省憲法條文中載明了"無論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十一歲以上男女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享有受義務教育以上的各級教育權"。開創了憲法收錄"男女平權"的先河。
6.創辦女子職業學校:
葛健豪歸國后,加入湖南女界聯合會。1925年夏,她又在長沙顏子廟辦起了一所平民女子職業學校,自任校長,長女慶熙當縫紉教員。
這所學校由于與共產黨的關系密切,在她的合法身份掩護下,該校成為中共湖南地下組織秘密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毛澤東曾到校講課,民國14年寒假期間,中共湘區委還在這里舉辦過短期訓練班。1926年,二子蔡麓仙在省港罷工中壯烈犧牲,中共黨組織給她家600元撫恤金。她不顧自家經濟困難,將這筆錢為學校添置了2部縫紉機,并拿出部分救濟貧困學生,受到社會贊譽。葛健豪親自為黨傳遞信件,擔負黨的接頭任務,還讓黨內的許多同志在校內寄住。畢業學員中有許多人后來成了革命者。
1927年5月21日,反動軍官許克祥在長沙反動“馬日事變”后,學校的一些革命者的身份暴露,女子平民學校因此遭到了破壞而停辦。她要慶熙帶著侄女、外甥回永豐隱居,自己則奔武漢、轉上海,為黨做掩護工作。
革命的老媽媽葛健豪
四.革命功臣:
葛健豪一生養育出了中國共產革命史上四個中央委員,兒子蔡和森: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兒媳向警予,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女權領袖之一,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女中央委員,中央婦女部第一任部長;女兒蔡暢,女權領袖之一 ,國際進步婦女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共和國第一任婦聯主席;女婿李富春,曾任國家計委主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書記處書記。
至1928年她的二兒蔡麓仙與三兒媳向警予先后為革命犧牲后,經蔡和森與蔡暢商定,才把老母親安排回到了老家湖南永豐。1931年,最后一個兒子蔡和森在廣州壯烈犧牲,家中的人怕她傷心,一直瞞著未讓她知道。葛健豪居家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這時,居無定所,只得與丈夫帶著長女及孫輩們租居別人的房子。1932年,丈夫去世,為了生計,她種了幾畝地,她和女兒慶熙、孫子蔡博,外孫女李特特一起,過著清貧的生活。
葛健豪在臨終前,她還一直不知道兒子已經為革命壯烈犧牲。她問長女蔡慶熙:"和森、咸熙(蔡暢)有信回沒有?"并要長女寫信告訴他們:"母親已看不到他們的事業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會勝利的!"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病逝于永豐石板沖,終年78歲。
遠在延安的毛主席聽聞她病逝的消息,提筆寫下一副挽聯:老婦人,新婦道;兒英烈,女英雄!
葛健豪雖非中共黨員,卻立傳于《中共黨史人物傳》第六卷。
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許德珩曾為她題詞:
“豪杰蔡家鄉,兒女萬人歌;堪為烈母頌,留學創先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