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核潛艇上濤聲依舊
王宇翔
此刻,你身在何處?是工作間隙的稍事放松,還是下班路上的百無聊賴。
今天你可能收獲滿滿,也可能沮喪頹廢。
今天是普通的一天,但守護我和你每一個普通的一天是他畢生夙愿。
一、趙仁愷參加核潛艇試驗
他曾這樣寫道:“深夜,核潛艇在海域巡航。我坐在艦橋頂上,舷外浪花飛濺,海風拂面。抬頭遙望北方,祖國大地籠罩在夜色蒙蒙中。想此時,辛勞了一天的祖國人民,為了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正在幸福中安心休息;嬉戲困累了的幼兒,正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中甜甜地睡去——祖國一片寧靜安詳。”
趙仁愷在辦公室留影。
他是國際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科學與工程技術設計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核潛艇的“守護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趙仁愷。他的一生都與中國核動力緊密相連,為中國核潛艇“畫”一顆堅強有力的心臟,是他的強國夢想。
2023年2月16日,是他誕辰100周年。“為了祖國和人民,我愿付出一切”。
1946年,趙仁愷大學畢業,23歲的他在南京永利寧化工廠很快成長為技術骨干。
1952年,趙仁愷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我活著是為什么?是為著自私自利走向反動,還是為著廣大人民發揮我們工人階級崇高品質,為著建設一個美麗的共產主義社會事業而奮斗。凡是稍有良知,稍有正義感的人,必然可以自擇何去何從。
1956年7月,趙仁愷的工作關系調到二機部,參加中國第一座實驗性重水堆建設。趙仁愷原來所學的專業是化工機械,對原子理論一竅不通,面對完全陌生的學科領域,趙仁愷開始了重新學習。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了《原子能原理和應用》《核物理》《原子核反應堆工程》等核動力理論的學習。在兒子趙明的記憶里,“看書和補覺”是那時候父親在家的常態。
1958年,趙仁愷被任命為原子能研究所潛艇核動力研究設計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與同事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提出核動力初步設計方案,參與并主持了研究設計和試驗,為核動力日后順利研制成功鋪路。
1965年初,核潛艇動力裝置研制工作再度上馬,趙仁愷再次被任命為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研究設計和調試運行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那一年,他走出研究所,離別妻子兒女,赴草原,進沙漠,蹲山溝,入大海,奔波在全國最為荒涼最為偏僻地方的試驗基地、試驗場,無數次反復進行核反應堆的研制試驗,這一走就是30年。
所有科研人員駐扎在一所簡陋的“南安小學”里,據說該小學原先是一座“地主莊園”,實際上就是在群山環繞中的一個小平壩上的一棟木結構四合院。當時陰雨連綿,非常潮濕,周圍雜草遍野,蚊蟲滋生,老鼠亂竄。
當時項目上的科研人員回憶說:“趙總比我們年長20多歲,長期患心臟病、高血壓和失眠癥。白天帶領我們跋山涉水,一條溝、一道坎地跑遍了909基地。他拄著一根竹竿走在最前頭,地上都是黃泥湯,一不小心就有掉入深溝的危險。在困難的時候,他總是鼓勵我們,教我們手拉手向前走。他是喜歡安靜的人,白天忙碌了一天,就憑晚上休息來恢復精力,可偏偏睡不好覺,吃下安眠藥片,剛要入睡,老鼠和蚊子又來騷擾,這對趙總的確是很大的挑戰。但他從來不在公眾面前說起這些,他總是咬緊牙關,樂觀地面對現實,坦然處置,默默地克服困難。”
1970年,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進入決戰階段,趙仁愷甚至連續兩個月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校核成千上萬個關鍵數據,驗算審定每一個計算結果,他拖著病軀日日堅守現場,為了反應堆的“健康”運行忘記了自己的健康。大家都勸他多休息幾天,他總是說:“小車不倒只管推,等建成了我再休息也不遲。”
他在南海進行深水試驗,當時第一次實際潛深近200米,已經創造了我國核潛艇交付后的下潛紀錄。在第二次深潛試驗時,當他們下潛到230米后,艇內陸續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咔、咔”響聲,潛艇與水面指揮艇之間的通訊一度中斷。
有人問他:“緊張嗎?”他回答:“我不緊張。凡事都有可能失敗,但是不嘗試,中國的核潛艇就永遠過不了關。”事后人們才知道,為了那次水下極限深潛試驗,趙仁愷做了充分的準備:幾十年沒有陪夫人旅行的他,特地陪夫人旅行了一趟,還給三個孩子分別買了一塊手表。他交代同事,如果這次回不來,就把寫好的遺書和三塊手表交給孩子們,告訴他們父親是因公殉職。
“祝福您,我的祖國!我們的核潛艇正在保衛您,正在保衛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為了您,我們愿意付出一切,再苦再累也值得!”在核潛艇上進行大海巡航時,他這樣寫道。在臨終前,他仍念念不忘那段歲月,留下字條:1970年8月30日,我國自行研究設計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提升功率試驗達到滿功率,各項性能指標都符合設計要求。
后來,彭士祿曾這樣評價趙仁愷的作用:“沒有他細致入微,認真負責的工作,我也不敢拍板!”
二、再多的詞語也道不盡他的好
與工作中的細致入微、認真負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活中的趙仁愷簡單、質樸,在趙明的記憶里,父親是個對物質生活沒有要求的人,簡單說就是“有啥吃啥,有啥穿啥”。趙明說:“我父親像樣的衣服就是夏天的白襯衣,冬天的中山裝,出國的西服,有的還是專門接待首長時才舍得穿。”
在飲食上,趙仁愷從不對飯菜“做點評”,真正讓他“連聲贊嘆”的居然是方便面。自從市場上有了方便面賣,趙仁愷就一直對其情有獨鐘。對此,趙明也曾覺得奇怪,還專門問父親:“你老吃方便面干什么?”趙仁愷回答:“方便面有味兒,好吃啊!”
趙仁愷對方便面從來不挑牌子,來者不拒。不但在國內工作時候吃,甚至出國考察也要帶上方便面。為此,妻子楊靜溶在家中常備方便面,趙仁愷想吃就能吃到。后來,趙仁愷到北京辦公后,即使有機關食堂,他還是喜歡在辦公室泡方便面吃。在趙明看來,也許味道是一方面,但對父親來說,最重要的是方便面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
此外,趙仁愷唯一的一點“愛好”恐怕就是抽煙。趙仁愷的母親愛子心切,特別囑咐趙明和哥哥“要給你爸爸買好煙”。當時物質條件貧乏,香煙并不能敞開供應。趙明便和哥哥想了個辦法,每天輪流去家屬院小賣部買香煙,一次買一兩包,積少成多。每次趙仁愷出差回家,就把這些煙打包帶走,或者由家人給他寄到四川去。后來由于身體狀況不佳,趙仁愷在50多歲時果斷把煙戒了。
一起奮戰在一線的同事、下屬,談起他時,他們說:他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為人低調,他在基地長期單身生活,居無定所。有一年他的妻子來基地探親,同事們去看望時才知道他居然住在底樓,又陰暗又潮濕。他們說:他平等待人、與世無爭、樂觀大度,即使在局勢最復雜、最困難的時候他只顧埋頭工作,沒有一句牢騷、怨言,沒有喪失信心。
他們說:他和藹可親、關心群眾、樂于助人,在北京時所內無住房,他曾為一對新婚同志主動讓出自家一間臥室作結婚用。一次去上海出差,已逾花甲之年的他硬是把自己的軟席臥鋪讓給了一位帶小孩的同事。
他們說:他刻苦學習,勤奮工作,胸懷坦蕩,謙虛謹慎,誠懇待人,德高望眾,一代宗師,為人師表!他做事做人有口皆碑,是我們國家難得的優秀人才。
他的好說不盡,道不完,一字一句都是大家對他的懷念與敬重。
三、最后的故事
趙仁愷參加工作后,一直有記筆記的習慣,他總是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參加學習還是討論,凡是看到、聽到新知識、新信息,只要情況允許他就會及時記下來,想到問題也會隨時記下來。經過長年累月積累,趙仁愷的筆記本多達數百本。
住院之前,趙仁愷拖著病弱之軀來到自己在北京三里河的辦公室,把自己認為可能含有涉密內容的筆記本提前鎖進了保險柜。他還特意囑咐自己的秘書張雅麗:“我鎖進保險柜的這些本子,如果今后沒有用了,一定要銷毀啊。”后來,這些筆記本都被轉交給核工業檔案館集中保管。
談及自己的治療,趙仁愷平靜地對兒子趙明說:“(到那時)不用搶救,搶救也沒用,簡單點兒把后事辦完就行了。”趙仁愷還說:“我有你們三個孩子感到很幸福……”
在臨去世前一周的夜晚,在重癥監護室一直昏迷的趙仁愷突然醒來,看著值守在床前的趙明,他用微弱的語氣詢問:“你睡覺了沒有?”趙明感慨地說:“在這個時候父親還擔心我沒地方休息。”
生命的最后階段,趙仁愷回想起曾與他并肩戰斗在中國核動力事業前線,付出了青春、心血乃至生命的成千上萬的無名科研人員、工人、解放軍戰士……他問心無愧地對家人說:“在重大技術決策上,我沒失誤過,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