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朱彥夫被國家授予“最美奮斗者”光榮稱號,其奮斗精神,就是斗爭精神,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
過去,對斗爭哲學有一定誤解,甚至談“斗”色變。其實,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斗爭”不能與“對立”劃等號。對立是客觀的,是矛盾雙方面的存在狀況;而斗爭是主觀的,是矛盾單方面的主動行為。同時,“斗爭”的形式,包括三種——“對抗、妥協、合作”,僅僅強調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性的,是會犯錯誤的。
所以,學習朱彥夫奮斗精神,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
[關鍵詞]:朱彥夫斗爭精神馬克思主義斗爭哲學“對抗、妥協、合作”
[正文]:(2500字)
一、朱彥夫奮斗精神與馬克思主義斗爭哲學
2019年9月25日,朱彥夫被國家授予“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四天后, 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朱彥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2019年10月18日至21日《大眾日報》,以《執著奮斗,永葆初心》對朱彥夫進行了系列報道。2019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以《朱彥夫:身殘志堅敢擔當 帶領鄉親奔小康》進行了報道。時至2020年10月5日,中央電視臺《人物·故事》播出《國之脊梁·朱彥夫》,朱彥夫被譽為中國“保爾·柯察金”,對其進行了系列報道。
于是,朱彥夫的事跡便被廣泛傳播,朱彥夫奮斗精神如同神話般植根在中華大地,被人們學習著,傳播著。
朱彥夫十四歲(1947年)參加解放軍,十六歲入黨,十八歲(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在零下35度環境下守衛朝鮮二五O高地不幸負傷,昏迷89天后治愈,發現自己失去四肢和左眼,右眼只有0.3的視力,是一位特級殘廢軍人。他不能接受這個事實,除了作報告向人們宣講戰斗故事外,什么也不能做。他要生活自理,但是在榮譽軍人療養院,有護士照料不可能實現,于是他要求回家鄉老母親身邊。在他一再要求下,1956年(23歲)批準他回鄉。
回到家鄉后,他首先學會自理。先從吃飯、穿衣、自綁假腿開始,經歷苦難磨煉,終于能夠自理,能夠走山路,下地干活,并且把筆綁在手臂上學會寫字。后來聚了一房媳婦,在掃盲運動中用殘廢補助金開辦夜校,還幫鄉親學習文化。他的認真態度,在全村只有九名共產黨員的情況下,二十六歲(1959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找水泉、挖水井,改變無水窮山;學大寨,磊暗溝,創建山谷平原。他事事親力親為,在支部書記任上,這一干就是23年。
1982年(50歲)他辭去書記職務,回到縣休干所。但他沒有休息,開始學習寫作,要把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烈士事跡寫出來。查字典,學語法,筆頭換了一根又一根;寫一頁,撕一頁,七年七易其稿。1996年(63歲)終于完成《極限人生》的自傳體書稿。又過五年,再寫一本自傳體書稿《男兒無悔》。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為其寫序,并于2014年2月同時正式出版。頓時引起社會反響,一股學習“中國保爾·柯察金”的熱潮在中華大地掀起。
朱彥夫奮斗精神,其“奮斗”就是奮力斗爭,也就是“斗爭精神”,這與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是一致的。
二、對立與斗爭不能劃等號
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及。原因是“階級斗爭”已經很少有人提及,甚至談“斗”色變。其實,這是一種對馬克思主義斗爭哲學的誤解。
誤解之一是:對立=斗爭。
查閱辭典解釋,還是馬哲解釋,現在的解釋都是一樣的,對立=斗爭。但是,當我們認真考察矛盾對立與斗爭的關系,情況就有些不同。
矛盾“對立”是客觀的,是矛盾雙方面的對立狀況,不以人們的主觀愿望為轉移。它與矛盾“統一”是辯證對應的一對概念,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轉化,是自然辯證的關系。
矛盾“斗爭”是主觀的,是矛盾單方面的斗爭行為,它不僅存在于“對立”中,而且存在于“統一”中,如“為統一而斗爭”,“為團結而斗爭”,“為和諧而斗爭”。它與“同一”成為一對相應概念。
一為客觀的,一為主觀的行為;一為矛盾雙方面的存在狀況,一為矛盾單方面的主動行為。所以,對立≠斗爭。
階級對立與階級斗爭也是一樣,不能劃等號。
階級對立是客觀的,是階級對立雙方面的對立狀況,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愿望為轉移的。
階級斗爭是主觀的,是階級對立單方面的斗爭行為,是其中一方面由自發到自覺的行為,其中自覺行為需要進行“組織”。
所以,階級對立≠階級斗爭。階級對立沒有階級性,因為它是客觀的,雙方面的。階級斗爭有著很強的階級性,因為它是主觀的,單方面的。有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也有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
朱彥夫的殘疾存在是客觀的,這個矛盾“對立”是他的個人意志不可改變的。但是,他與殘疾的“斗爭”是主觀的,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最后由于艱苦奮斗,終于戰勝了殘疾,能像一個正常人那樣生活自理。不僅如此,而且比一般正常人還要活得精彩。他的這種奮斗精神,亦即斗爭精神,是主觀的,是單方面的努力行為,是與馬克思主義斗爭哲學相一致的。
三、斗爭的形式包含三個——對抗、妥協、合作
對馬克思主義斗爭哲學的誤解,還有其二:斗爭形式的單一。
過去,由于對馬克思主義斗爭哲學的誤解,總以為斗爭只有一種形式,即“對抗”的形式。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已有明確表述,說明對抗不是斗爭的唯一形式,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
斗爭的最高形式是戰爭,觀察戰爭的多種形式,就可以了解斗爭的多種形式。戰爭中,有激烈的對抗、暴力、打擊等形式,還有妥協、退讓、逃避等形式,有時候還有合作、團結、聯歡等形式。歸納起來,斗爭有“對抗、妥協、合作”的三種形式,不是只有一種形式。其中“對抗”與“合作”是兩種極端形式,“妥協”是中間狀態。
只有全面了解斗爭的形式,即“對抗、妥協、合作”三種形式,才是馬克思主義的“斗爭”精神,否則就是片面性的。同時,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階級斗爭學說,也是包括全面的斗爭形式,即“對抗、妥協、合作”三種形式,任何片面的理解,都是錯誤的。
朱彥夫在爭取自理的過程中,對休干所護士的堅決護理無可奈何,因為護士是有紀律約束的,于是他只好選擇逃避,即“妥協”,堅持回到家鄉。在母親與妻子的照護下,他堅持拒絕照護,采取極端的“對抗”形式,關門進行自理練習,由于堅持練習,假腿磨破關節,飯菜灑滿一地,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功自理,能夠吃飯、洗臉、走路、自己綁假腿上山、自己綁鉛筆寫字……。只有這時候,才能夠與家人、鄉親們“合作”地干任何事情。所有這些,都是“斗爭”精神,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斗爭哲學。
四、結語:
朱彥夫被國家授予“最美奮斗者”光榮稱號,其奮斗精神,就是斗爭精神,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
過去,對斗爭哲學有一定誤解,甚至談“斗”色變。其實,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 “斗爭”不能與“對立”劃等號。對立是客觀的,是矛盾雙方面的存在狀況;而斗爭是主觀的,是矛盾單方面的主動行為。同時,“斗爭”的形式,包括三種——“對抗、妥協、合作”,僅僅強調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性的,是會犯錯誤的。
所以,學習朱彥夫奮斗精神,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哲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