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1日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王震同志誕辰115周年的日子。王震同志忠于黨、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質,堅韌不拔、勇于開拓的革命精神,堅持原則、顧全大局的崇高風范,襟懷坦蕩、率真赤誠的革命情懷,是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永遠激勵我們砥礪前行。
1950年2月27日,毛澤東訪問蘇聯回國途中路經松嫩大平原時,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過去聽說黑龍江是個好地方,真是名不虛傳。將來我們在這里好好開發,再開發新疆,中國的糧食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2018年4月11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發表文章《忠誠為黨 實干興邦——紀念王震同志誕辰110周年》。文章稱,王震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建立卓著功勛的“建設闖將”,指出:新疆解放后,王震“創造性地執行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人民解放軍既是戰斗隊又是工作隊和生產隊的任務”,“以勇敢而勤勞的精神,屯墾戍邊,發展生產”。“足跡遍布北大荒、海南島、塔里木和準噶爾盆地,有6個春節在寒冷的黑龍江、新疆度過。”“作為新中國農墾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他領導我國農墾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社會主義農業的一支重要力量,錘煉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
“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
1949年3月4日,王震到西柏坡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單獨接見了他。毛澤東說:“仗不要打多久了,現在要把重點放在勝利后的發展經濟、生產建設上來。”毛澤東的這句話,正好說到了王震的心坎上。他拿出自己已起草的報告遞到毛主席手里,說:“我們的想法全在這里。我們要求到需要我們的邊疆去。新疆各族人民需要我們去解放,祖國的邊疆需要我們去開發建設,發展經濟。”毛澤東高興地說:“我料到你會提出這樣的要求的。”(《憶王震》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8年3月 第192頁-193頁)
◆1949年10月,王震率部到新疆,在迪化機場受到各族人民的歡迎。
王震率部進軍新疆迅速穩定局勢后,即按照毛澤東的指示,開始實行屯墾戍邊,參加新疆生產建設。王震堅定明確地提出:“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不得有任何人站在生產勞動之外。”于是,部隊一手拿鎬,一手拿槍,開渠引水,修路架橋,墾荒造田,辦農場、建工廠、修學校,以當年南泥灣的精神開展大規模的生產建設運動。王震一如既往、身先士卒。1950年春,他參加烏魯木齊市修建和平渠的勞動,和幾百名指戰員一起拉著爬犁運送石片,這件事轟動全城,市民夾道歡迎嘆為觀止。多年后,這件事仍被廣大市民口口相傳。這一年,在王震領導下,駐疆部隊的全體官兵開荒 85 萬畝,生產糧食 3427萬公斤,棉花 37.5 萬公斤,代農民上繳糧食 500 萬公斤,部隊糧油全部自給,生活大有改善。這些成績得到了毛澤東、黨中央的高度評價。1952年2月,毛澤東發布《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人民解放軍一兵團大部、二十二兵團全部、五軍大部,轉為擔負經濟建設任務。并指出:“同志們要知道,中國民族和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而我們已作了的工作,還只是向這個方向剛才開步走。同志們要知道,在新民主主義建設中,以及將來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國內外的敵人會千方百計地進行破壞和抵抗,我們還必須大力加強國防建設,鞏固人民民主專政,鞏固國防,來保障祖國的建設;而發展工農業生產,又是加強國防建設的物質基礎。”(《毛澤東年譜 1949-1976 第一卷 》 第481-482頁)1952年4月6日,毛澤東為中央起草的《關于西藏工作方針的指示》指出:“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細算,自力更生,生產自給,現在他們已站穩腳跟,取得少數民族的熱烈擁護。”(《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三卷 第384頁)
為進一步全面落實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指示,1953年5月,新疆軍區將駐新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其中,第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擔負屯墾戍邊任務。
◆1954年,王震任鐵道兵司令員期間,向周恩來匯報工作。
1954年2月,一項新的建設擔子落在王震身上,他被任命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年10月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0月7日,他最后一次以新疆軍區代司令員的身份,與代政治委員王恩茂、參謀長張希欽簽署命令:《公布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王震雖然離開了新疆,但他與這支富有創造性的新型部隊結下了終生的不解之緣。此后,他14次回到新疆,看望那里的干部職工,調研指導那里的工作,鼓勵“兵團人”要不斷立新功。這支我軍歷史上特殊部隊的建立和成長,處處凝結著王震的心血。“兵團人”沒有辜負王震的期望,為新疆的改天換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65年,從一開始就堅定支持王震在新疆屯墾戍邊的榮毅仁,專程到新疆參觀兵團。他回憶道:
“1965 年,我到新疆參觀。在石河子參觀了毛紡廠、棉紡廠等。石河子原是荒涼戈壁。茫茫大戈壁、栽棵樹都很困難呀!但現在水田連阡陌,綠樹成蔭,廠房林立,機器轟鳴,完全是座名副其實的生機勃勃的軍墾新城。這使我對王震同志和兵團廣大戰士的敬意油然而生。此后,我又到了奎屯、精河、庫爾勒等地。不到新疆、不知新疆之大,160多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1/6,相當于 10 個江蘇省。從準噶爾盆地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天山南北廣袤的大地上,到處都有軍墾戰士安營扎寨,都有新興城鎮拔地而起。陪同我參觀石河子的兵團司令員陶峙岳和其他同志,給我介紹了王震將軍帶頭節衣縮食支援建設,帶頭拉石片修水渠等動人故事,介紹了許多老紅軍戰士仍擔任生產連的連長,不居功,不自傲,在祖國邊陲默默無聞、埋頭苦干的感人事跡。
◆1964年,王震在塔里木墾區與知青交談。
我還了解到,當時兵團已有200多個團場,近80萬人,成為保衛、建設和穩定祖國西北邊疆的骨干力量。這次新疆行,使我深深感到,新疆之所以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是和王震將軍率領的從井岡山下來的久經考驗的老紅軍部隊、三區民族軍和起義部隊的廣大官兵與新疆各族人民、支援邊疆建設的知識分子、知識青年共同艱辛開創分不開的。王震將軍把軍隊與發展經濟,發展農業與發展工業、商業、貿易結合起來,把發展經濟與加強民族團結、建立鞏固的邊防結合起來,這是個了不起的創舉。”
197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由于種種原因被撤銷。但王震對此一直耿耿于懷,不斷呼吁恢復。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在王震去世后的回憶文章中寫道,有一次王震專門把她喊到家里,“他開門見山地說:‘現在有人提出要撤銷全國的生產建設兵團!生產建設兵團怎么能撤銷!這是我們國家農墾生產的一支強大的力量,也是戍邊保國的一支強大的后備力量!撤銷生產建設兵團和國營農場的決定是錯誤的!’他邊說邊用拐杖在地下重重地敲了幾下。他說:‘毛毛,回去跟你爸爸說,建設兵團和國營農場不能撤銷!’胡子叔叔真的發火了。我深知,我們國家的農墾事業,我們國家的國營農場,的確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經濟力量和國防力量。我也深知,我們國家的農墾事業,是胡子叔叔親自帶著幾十萬復轉軍人,在荒原、在深山、在邊疆,用辛勞和汗水開拓出來的。這里面,浸注了胡子叔叔的多少心血和感情呀!這兵團和農場,說俗點,就像是胡子叔叔的親生兒子。撤銷兵團和農場,就好比要剜掉胡子叔叔心窩上的肉!”“這一年的8月,我的父親視察西北和新疆,胡子叔叔同行。父親和胡子叔叔走了一路,視察了一路,思考了一路。”“這次視察以后,那位領導同志提出撤銷兵團和國營農場的意見被否決了。生產建設兵團和國營農場,是胡子叔叔帶著千百萬兵團戰士開拓出來的,也是胡子叔叔仗義執言地把它們保住的。每當我從報紙上看到我國農墾事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光輝前景,我就會想起胡子叔叔那耿介的作為。”(《憶王震》第298頁)
◆1991年8月,王震在新疆喀什彈起少數民族代表送給他的冬不拉。
1991年8月18日,王震將軍以 83 歲高齡,最后一次來到兵團,來到了石河子墾區。在車站上,王震系著紅領巾,向農墾第三代舉手行禮,朗聲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毛主席的好孩子!”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專門就兵團工作發表講話,指出:“在新疆組建擔負屯墾戍邊使命的兵團,是黨中央治國安邦的戰略布局,是強化邊疆治理的重要方略。新形勢下,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英雄建國立家園”
1945年12月28日,毛澤東在《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一文中指出:“除集中行動負有重大作戰任務的野戰兵團外一切部隊和機關,必須在戰斗和工作之暇從事生產。”(《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第1182頁)1947年,第一批復轉業軍人開始轉戰北大荒。1955年8月,在胡耀邦的支持下,北京的青年組建新中國第一支自愿墾荒隊,來到北大荒艱苦創業。緊接著,來自幾個大城市的一些知識青年也到這里扎根立業。
1954年秋天,擔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從北京專程來黑龍江湯原視察。因為湯原是濱佳線上的一個軍事重鎮,按早先部署,鐵道兵部隊從朝鮮回國后,這是暫時駐扎點之一。在這里駐扎的部隊,在接受新的命令后再奔赴新的鐵路建設工地。但與此同時,又會留下一部分等待復員的老兵。這些老兵在等待期間,臨時進行農業生產活動。
王震到這里后,最令他興奮的是,他發現:“這土多肥呀,肥得冒油花了。”他當即對隨行人員和湯原鐵道兵指戰員講:“隨著形勢的發展,國家要實行義務兵役制,老兵要退出現役。復員以后干什么呢?是大家關心的事。”“天要是下白面,人都要變懶蟲,那是不可能的。種地、挖礦都要靠勞動,挖礦的也要吃飯。‘民以食為天’,種地生產糧食是第一位的。我們國家搞社會主義建設,就需要糧食。所以,我主張把大批復員軍人留下來,在這里辦農場,為國家多生產些糧食。”
◆王震親手點燃開發北大荒之火。
雷厲風行,說干就干,王震親自帶隊,深入虎林、密山、寶清一帶進行墾殖資源實地查勘。他還專程到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管理局了解情況,查閱資料。他對隨行人員說:“這地方歷來就叫北大荒,是塊肥肉,沙俄帝國主義搶走了一大塊。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北后,有個二十年移民五百萬的計劃,但是壽命不長,隨著侵華戰爭的失敗而告終了。”說到這里,他激動起來,“帝國主義反動派辦不到的事,我們一定能辦到。共產黨人就有這個精神。”他最后感慨地說:“還是毛主席有遠見,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就是一個學和干的問題了!”
接下來,王震命令屬下的余友清副師長立即組織隊伍進行墾荒。余友清執行命令十分堅決,立即動員和組織好以800 余名復轉指戰員為基礎的墾荒先遣隊。經公安部的同意,把公安部河南勞改支隊參加伊春施工的200多名管教干部和 5000 余名勞改犯人,撥歸余友清指揮,編入墾荒先遣隊。11月11日,先遣隊從伊春附近出發,頂風冒雪,日夜兼程,向虎林進發。王震同志滿懷信心地說:“這是打頭陣,必須打好。以后要母雞下蛋,越辦越多。”1955年,王震親自修改并向黨中央、中央軍委呈報了《關于開發北大荒問題的報告》。報告中講,到1960年,密山、虎林、饒河開墾荒地1000 萬畝,可為國家增收 30 億斤糧食……。這一報告,得到了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重視、支持。
◆王震歡迎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
這一年,有17500名鐵道兵指戰員轉業復員。他們從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匯集到北大荒,在完達山南北擺開戰場,沿著密虎、虎寶兩條干線,先后組建了十多個大型機械化農場。在一次場長工作匯報會上,王震精神振奮,即席贈給大家一副對聯“密虎寶饒,千里沃野變良田;完達山下,英雄建國立家園”,橫批為“艱苦創業”。1958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會議,作出了一項歷史性的決議,即《關于發展軍墾農場的意見》。當時已擔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提出了動員十萬轉業官兵去黑龍江,進一步開發北大荒的方案。他豪邁地說:“新中國的荒地包給我來干吧,我這個農墾部長有這個信心。”北大荒由此揭開了歷史新篇章。在這段歷史中,最令人稱道的是,1954年王震擔任副總參謀長后,于1955年被授銜為上將,但為了農墾事業,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轉業。他說:“我不主動轉業,十萬官兵怎能轉業,我要帶這個頭。”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1月黨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于動員十萬轉業官兵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后,全軍上下熱烈響應。中南海中央警衛團文工隊本來只有一個去北大荒的名額,但因都報了名,領導最后批準了20人。后來毛澤東接見了從北大荒回京參加活動的原文工隊員李艾時,李艾告訴毛澤東“在艱苦的環境中,大家都繼承著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非常能吃苦,個個都是好樣的。”毛澤東聽后非常高興,說道:“問候北大荒的同志們!”
◆豐收北大荒,壯美新畫卷。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在考察北大荒時強調,北大荒建設到這一步不容易。當年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共和國把這里作為戰略基地、把農業作為戰略產業發展起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發生了滄桑巨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為中國人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大作用。“今天來到這里,很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毛主席要我們很好地執行知識分子政策”
王震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善于調動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積極性。他經常提到解放初期他曾向毛澤東談及專家教授的工資標準時,毛澤東說過的話:“華羅庚教授的工資可以比我高,其他人你看著辦。”(《憶王震》 第15頁)新疆解放后第一任水利局局長兼總工程師王鶴亭回憶:“王震同志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毛主席的指示……他尊重愛護知識分子,并不是光和知識分子講客氣,而是真誠的團結、教育、合作……使我在新中國的大熔爐里,經受了一場改造思想與改造自然同時進行的革命洗禮和鍛煉。”
進新疆后,王震總是對那里的知識分子說:“國家將大力搞建設,需要許許多多有知識、有才能的人。毛主席要我們很好地執行知識分子政策,特別是在新疆一定要很好重用你們這些知識分子。”除了積極主動團結使用新疆當地的知識分子外,王震還想方設法請求上海支援人才,其中聘請了煉鋼專家余銘鈺來擔任剛剛初步建成的八一鋼鐵廠廠長。余銘鈺在回憶中說到王震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從上海舉家西遷,包括不少貴重家具,均為空運而來。到新疆以后,王震又指示有關部門為他報請國家一級專家待遇,生活上給予他許多特殊照顧。新疆進口第一批蘇聯勝利牌臥車時,王震親自指示分給余銘鈺一輛。因當時臥車很少,一般軍師廳局級干部都難以分得到,一些人對此很有意見。王震得知此事,便讓主管分車的同志把這些人找來說道:“聽說你們對分車很有意見,我批給余專家一輛是因為他能把礦石煉成鋼鐵,如果你們哪一位也能點石成金,我王震也送臥車一輛。我勸各位還是多學點黨的政策,特別是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不要如此狹隘。”
◆王震向駕駛黎湛鐵路通車典禮列車的484包車組下達發車命令。
王震在擔任鐵道兵司令員時,在黎湛鐵路動工之前,特地把鐵道兵各師工程師以上技術干部統統請到廣州,舉行擴大的技術干部大會。當時的中南軍區和陶鑄也非常支持,把廣州最好的賓館都騰出來接待鐵道兵的工程師們。王震在會上贊揚了廣大技術干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貢獻,講了技術干部在鐵道兵建設和鐵路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批評了輕視知識分子偏向,以及少數知識分子向往城市,要求離隊的思想,希望大家消除隔閡,團結起來。同時,進一步明確了技術干部的職稱、待遇等。在鐵道兵師、團各級還設立總工程師和技術副師長、技術副團長,并建議將一位入黨不久,但很有影響的工程師選入鐵道兵黨委會。這樣一來,大大調動了技術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了鐵路工程的突飛猛進。
對于從事文藝工作的知識分子,王震特別注重他們發揮長處,引導他們努力為社會主義建設,為廣大農墾職工謳歌。1958年,王震從北京爭取到1500多名“右派”到北大荒。王震提前向墾區的領導打招呼,指示一定要熱情相待,發揮這些知識分子的專長。王震在鼓勵他們放下包袱的同時,更是鼓勵他們“多積累素材,多反映英雄開發北大荒的業績”。
1959年1月,作為北大荒農墾事業的領導機關牡丹江農墾局下轄的文工團,編排反映10萬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的大型話劇《雁窩島》。在擬出這個五幕話劇的提綱后,文工團特地將這個提綱稿拿給錯劃為右派分子的著名劇作家吳祖光看。根據吳祖光提出的意見,編劇組對提綱進行了修改。此劇上演后即大受歡迎。后又被改編成電影《北大荒人》。隨著該影片在全國各地公映,一個向北大荒的開拓者——廣大復轉軍人學習的熱潮,迅速在神州大地掀起。三年的北大荒生活,為吳祖光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與人共同創作了大型話劇《衛星城》《光明曲》,還為文工團寫了京劇劇本《夜闖完達山》。1998年春天,反映北大荒屯墾戍邊的大型文獻電視片《大荒涅槃》攝制組的人員到北京采訪吳祖光,吳祖光說:“……現在想起來,我這一生如果沒去過北大荒的話,那一定會很遺憾的。”
◆王震與周恩來及文藝工作者一起引吭高歌。
王震專門找到錯劃為右派的著名漫畫家丁聰,對他說:“你要好好地發揮你的專長,把復轉官兵開發北大荒、搶建北大荒‘人工湖’的事跡,用圖片形象地記載下來。”丁聰愉快地接受了任務,順利完成了反映“人工湖”的《云山水庫畫冊》畫稿。后來,一直為《北大荒文藝》作插圖。為宣傳北大荒的創業史留下了光彩的一筆。
丁玲是被毛澤東稱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的二十世紀中國最著名的革命女作家,被錯劃為右派后,主動要求去北大荒。作協黨組和王震同意了她的要求。丁玲與被錯劃成右派的丈夫陳明,一起在北大荒勞動生活了12年。在此期間,王震多次約見了他們夫婦,鼓勵丁玲在勞動之余好好學習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鼓勵她繼續為黨的文學事業作貢獻。丁玲在農場先后輔導了幾位業余作者,使他們的反映北大荒火熱生活的作品得以發表,有的還得了獎。她自己也創作了散文《初到密山》等文學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小說《杜晚香》,使國內外讀者了解到開發北大荒的艱難歷程和取得的光輝業績。丁玲在《關于〈杜晚香〉》一文中曾這樣寫道:“我寫了杜晚香對北大荒的無限深情,也同時抒發了我對北大荒、對黨的事業的熱愛……我寫杜晚香對北大荒的感情,實際也是寫我自己的感情,也是北大荒人共有的感情。”
王震一直關心丁玲。1986年丁玲住院,王震兩次前往醫院看望。丁玲去世后,王震給予了高度評價:“在艱苦的環境中,默默無聞地為黨為人民工作,她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貢獻。我們中華民族有這樣一位女作家是光榮的。”
2008年4月11日,中央舉行紀念王震誕辰100周年紀念會。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王震同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護干部,善于團結使用知識分子。”“在領導開發北大荒的日子里,他對被錯劃成右派下放的詩人艾青、作家丁玲夫婦等知識分子仍然以同志相待,給予他們真誠的關心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起信心,投入北大荒的建設之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