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里,僅有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郭永懷。他參與研制中國第一枚中近程導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中國第一枚核導彈、中國第一顆氫彈、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我國“兩彈”和“一星”三大領域都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獨此一人。美國人評價錢學森“一人可頂五個師”,錢學森卻評價郭永懷“他頂兩個我”!他永懷赤心,永懷初心,永懷決心,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
4月4日,郭永懷誕辰114周年活動在山東榮成舉辦,共同追憶永懷先生感人事跡,緬懷永懷先生家國情懷,傳承永懷先生崇高精神。
研究空氣動力學馳名世界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于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后來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留學時,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接著他選擇了空氣動力學最難的課題“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作為博士論文題目。1941年5月,他來到當時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在航空大師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工作。
1946年,西爾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懷前去參加業務領導工作。于是,郭永懷成了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郭永懷正是在此與李佩相識、相戀。
郭永懷與妻子李佩
當時人類雖已實現了飛行的夢想,但飛機的飛行速度并不理想。聲障是提高飛機飛行速度的難關。郭永懷和錢學森經過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并得到了實驗證實,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郭永懷研究的學科常接觸一些機密資料,美國方面讓他填寫一張表,上面有一項內容便是“如果發生戰爭,是否愿意為美國服兵役”?如果不同意就會失去涉密資格,郭永懷毫不猶豫地填了“否”。
毅然回國獻身核事業
1955年,錢學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國,遠隔重洋寫信給自己的師弟郭永懷,“快來快來!!這里是科學家的樂園!!快來!快來!帶人來!帶書來!!!快來!快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我們給你已經準備好了辦公室和住房!離我家也很近!!我們是鄰居了!你來的話可以帶計算機,哦!電冰箱也可以帶!北京夏天有點熱!!”
1956年回國前,郭永懷已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院的三大支柱之一。自十幾年來所遨游的學術前沿全身而退,其代價不言自明。
李佩回憶道,老郭那時已經是康奈爾大學的教授,許多朋友都勸他,康奈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很不錯了,孩子將來在美國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什么總是掛記著那個貧窮的家園呢?老郭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自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正是在這次野餐會上,郭永懷燒毀自己的研究手稿
面對重重阻撓,素來沉默的郭永懷做出了一個驚人舉動——在為自己舉行的歡送野餐會上,他把尚未發表的論文手稿全部一頁一頁扔進了炭火堆,這是他16年來的研究心血,在場的同事、學生無不為之唏噓嘆惋,要知道,“這顆罕見的聰慧大腦所留下的任何思考印跡,都值得恒久珍存。”但他堅定的要回到自己的國家去,讓移民局不再有借口妨礙他!
1956年,郭永懷與李佩于11月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懷說。
他是星空中永恒的勛章
1959年6月,蘇聯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第二年撤走全部核工業系統在華專家,隨后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這意味著中國核武盾牌的制造,只能自力更生。
1960年3月的一天,錢三強突然上門來找郭永懷,足足談了三個小時,李佩后來才知道,是錢學森把郭永懷推薦給了錢三強,要他承擔自主研發原子彈的力學保障工作。正是這一次拜訪,郭永懷的名字和中國原子彈聯系到了一起。當時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制工作。
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郭永懷的倡議和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制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并進,最后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最佳方案,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郭永懷每天一大早便趕到現場,了解裝配工作進展和系統聯試結果,一旦發現問題便及時研究處理。在將要進入正式試驗階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懷每天都要忙十幾個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吃飯也是席地而坐邊研究邊吃。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當閃光火球和蘑菇狀煙云冉冉升起時,全體測試人員一片沸騰,郭永懷卻癱軟在試驗現場,身邊工作人員把他架到臨時帳篷里的鐵皮床上,郭永懷太累了。
1968年12月27日,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成功。郭永懷對此傾注了太多心血,但他永遠看不到了。二十二天前的凌晨,郭永懷乘坐的飛機在北京墜毀。救援人員發現,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用生命守衛著懷中的公文包,公文包里裝著熱核導彈的重要實驗數據,裝著我國核事業的希望。
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99年,他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
由于長期和家人聚少離多,郭永懷年幼的女兒過生日時向他要禮物,他只好滿懷歉意地指著天上的星星說,以后天上會多一顆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禮物。這一“禮物”,終于在2018年成為現實:當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郭永懷星”。
赤子歸來,隱姓埋名,郭永懷用行動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承諾,用生命詮釋了為國盡忠的凜然大義。今天是郭永懷先生誕辰114周年,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感謝您以身許國換來今天的國泰民安,致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