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景部長走了,一位慈祥的老人走了,像父親一樣慈祥的老人走了;一位一身正氣,對共產黨無限忠誠的老黨員、老領導走了。
2010年邀請張全景部長到山東省委黨校講學,并陪同部長和夫人到章丘朱家峪考察“齊魯第一古村”闖關東的源起,到平陰考察玫瑰種植基地產業發展,部長“把黨校理論扎根于實踐”的教誨,恍如昨日。2012年掛職臨沂市蘭山區委,12個月12篇商貿、板材、旅游、養殖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踐行著部長“將黨校理論扎根實踐”的教誨,并深刻感悟部長所追求的“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如何不被經院化、華麗化、教條化,充滿生氣的革命活力如何不被窒息”。
后來中國人民大學讀博期間,到木樨地的高層居民樓看望部長和夫人。家中擺設陳舊、質樸且簡單,部長和夫人卻慈祥、溫暖而隨和,勉勵自己“基層工作十余年、黨校工作十余年,走入紅色高校求學,對干部教育、對實踐發展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與小兒子一樣的年齡,正是只爭朝夕奮斗時”。
由于勞動關系學的產業學科特征,人大畢業后離開黨校系統,扎根青島百年產業基地5年,遵循部長“只爭朝夕奮斗”的教誨,完成220萬字的理論、實踐、政策研究,3萬份調研問卷、近萬個企業調研,在“春江水暖鴨先知”、“上一線去傾聽炮火”、“十五個攻勢推進”的環境中,實現著勞動科學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但未曾再看望部長和夫人,便成為深深的遺憾。
在緬懷張全景部長時,想起了部長說的人生長度、寬度與高度:
“人生的價值不但取決于生命的長度——年齡,活了多大歲數;也取決于生命的寬度——事業,為革命干了多少實事;更取決于生命的高度——死的意義,為什么而死。一個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寬度和高度,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把生命的寬度和高度大大地拓展。”
張部長的人格感召力、道德影響力、活到老奮斗到老的畢生追求、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政治本色,必將激勵著后輩也像部長一樣追求“活出生命寬度和高度”。以此寄托對老部長的哀思。
至純至剛,風范千秋!永遠懷念革命老前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