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夏(1894年10月5日—1933年9月21日),中共早期卓越領導人、杰出的工人運動領袖和理論家。湖南宜章縣鄧家灣人。他少年聰穎,勤讀篤學,有大志。其座右銘為“清操厲冰雪,赤手縛龍蛇。”1917年,在長沙湖南高等師范文史專修科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國學門。接觸閱讀進步書籍,思想進步,進入新的天地。他投身學生運動,組織學生救國會,編輯《國民》雜志,發起創辦“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積極參加“少年中國學會”活動,任該會社會主義研究會書記。在李大釗的影響指導下,樹立了共產主義理想。他參與中共的創建活動,1920年參加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922年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1925年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兼宣傳部長。后歷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中共中央軍事部代部長、廣東省委代書記。1928年赴莫斯科工作。1930年任中共湘鄂西特委書記、紅二軍團政委。1933年5月被捕,同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年僅39歲。
鄧中夏對于中國工人運動,做出了垂于千古的貢獻。在推動組織煤礦工人運動過程中,奮力推進,功昭日月。
一、為開灤煤礦罷工傾注心血
正如鄧中夏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國工人階級從此有了他們自己的政治領袖,開始引導他們走向革命斗爭的大道。”在這種形勢下,全國形成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作為工人運動的組織領導、協調推進者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工作是緊張的。而做為總主任的鄧中夏,晝夜兼勞,非常辛苦,也顯示出他的組織領導才能。他說:“書記部當時確成了罷工的唯一領導者。在那樣緊張罷工潮中,書記部的工作不用說是萬分忙碌,也差不多天天有特派員派出,遑遑于火車輪船道中。”“同時全國的罷工,差不多都得了書記部(總部或分部)的指導。因此書記部的信仰越發增高起來”。
鄧中夏不僅關注各地的罷工活動,對于開灤煤礦的罷工,也傾注了心血,做了許多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2年8月,鄧中夏應鄧培等人的邀請在唐山進行了為期7天的考察。聽取了唐山和開灤同志關于工人運動方面的介紹,到煤礦工人中實地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和思想狀況。在歐陽胡同的小樓上接見開灤有關礦廠的代表,同他們進行座談,向他們介紹全國工人運動的形勢與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對于開展罷工活動提出了意見。他說:“工人階級唯一的武器就是團結,工人團結好了,有了自己的組織,就可以向資方提出要求,改善生活條件了。”此外,他在唐山還參加了有關會議和活動。
鄧中夏此次唐山之行,對于開灤煤礦罷工工作起到了較大的指導與推動作用。當然,他本人也在開灤煤礦受到了啟發,了解到許多實際情況。
回京后,他不僅向有關方面介紹開灤方面的情況,還專門以雪梨會的形式,特意在自已的住處,組織了一次以開灤煤礦工人斗爭為主題的時事座談會。一開始,鄧中夏說:“這次我去唐山,那里的朋友送了些雪梨”,“大家都嘗了梨了,送梨的是些什么人呢?就是唐山的工人。”“我在唐山住了一個星期。聽到看到不少有意義的事,很想借此機會和熱心工運的朋友們談談!”
鄧中夏向大家聲情并茂地介紹開灤煤礦工人的悲慘境遇:“唐山開灤煤礦有五萬多工人,……他們的生活真是太悲慘了,……和地獄里一樣,……炭坑里經常發生塌頂、起火,工人一死就是幾十,幾百,抬出來,連尸體都認不得”“礦上死一匹騾馬,是六十元,可死一個工人才給二十元撫恤費。一條人命連一匹騾馬都不如……”。
鄧中夏還介紹:“那里的工人已經覺醒了,……也準備組織起來了”。他還說:“最近,我們勞動組合書記部就準備從長辛店派兩個工人去。”他還征求在場的何為群是否愿意去開灤。
此外,鄧中夏還于10月13日,出席了中共北方區委、勞動組合書記部、中共唐山地委聯席會議,研究了在唐山發動總同盟罷工的有關事宜。10月14日,會見了從唐山赴京的開灤煤礦罷工委員會代表羅占先,對開灤煤礦罷工作出指示。
10月23日,震驚中外的開灤煤礦五礦總同盟大罷工爆發了。歷時25天,雖達到一定目的,但一定程度上失利了。
10月下旬,鄧中夏接到書記部派到唐山的特派員彭禮和的報告。得知罷工形勢嚴峻,十分危急。他心情沉重,即找到一塊白布,咬破手指,以血寫道——“親愛的同志們:你們一定要堅決同英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斗爭到底,爭取罷工的勝利。中夏”。
此時的鄧中夏,他的心在為開灤礦工的挫折而顫抖,他的血在為開灤礦工的苦難而滴瀝……
二、開灤煤礦大罷工“光芒萬丈!”
在開灤煤礦五礦大罷工之后,鄧中夏不僅做了大量的宣傳介紹工作,組織書記部同志和全國各界支持聲援開灤煤礦工人的罷工斗爭。而且著重總結經驗教訓,對罷工運動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不僅是開灤煤礦十分關注的問題,更是中共黨組織特別重視的事情。
為此,鄧中夏做了認真研究與總結回顧。這集中體現在他撰寫的《中國職工運動簡史》這部有名著作中。
《中國職工運動簡史》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國工人運動的歷史專著,不僅在當時傳播廣泛,而且影響深遠,在今天仍不失巨大價值。該書共13章,其中就單設一章,專門談“開灤五礦大罷工”。
一是,高度肯定大罷工意義。他說:“開灤五大煤礦罷工,更是光芒萬丈”“是中國第一次罷工高潮中最主要的罷工”“開前所未有的創舉”“必然激蕩了開灤礦工!”這一評價是十分正確的。
二是,分析了罷工的原因與背景。從階級壓迫的角度,介紹了開灤礦工悲慘的生活狀況,因此,在黨的教育引導下,必然“引起他們迫不及待的要求罷工”。
三是,用大量篇幅介紹了罷工的過程。從罷工的爆發、工人所提出的條件,反動當局與軍閥、英國方面的瘋狂鎮壓、礦局門口的喋血、工人的堅持,以及最后的失敗,都有詳盡的介紹。其中一些細節很值得注意,應予重視。
四是,最后深刻分析了失利的原因。既有組織不夠嚴密、準備不充分、經費不足等原因,也有個別罷工領導人的原因。特別是他還從書記部自身剖析原因。他指出:“書記部當時有一錯誤,即未多派得力同志前往。固然當時因各地罷工紛起,到處需人,應付實感困難,但無論如何開灤罷工關系至巨,就有如何困難,亦應多派得力人手才對。”這種反躬自省的精神與態度實在令人敬佩!
三、對其他煤礦工人運動予以關注與記述
在鄧中夏的年譜、文集和各種資料中,有不少其他煤礦工運的情況,亦有較大價值。現摭拾幾例:
——安源煤礦罷工。他指出,最早的罷工“是一九一五年安源煤礦的罷工。這次罷工的原因是工人反對一個德國工程師,……主持罷工的也是秘密結社的洪幫。”
1922年安源煤礦罷工。“主持者為李能至(李立三)同志”“在罷工中表示群眾高度的熱情與勇氣,經過五日,終使路局屈服,承認工人十三條件,……完全勝利!”鄧中夏還充分肯定了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真正打破包工制”“建立自下而上的代表會議制度”。
——焦作、淄博、大冶煤礦工人組織。鄧中夏1923年在《中國工人狀況及我們運動之方針》中,談到焦作煤礦組織工會。1924年在《我們的力量》一文中指出“山東之淄博,直隸之開灤,湖北之大冶頗有一部分之組織。淄博約為六千人,開灤約為四千人,大冶約為一千人,焦作約為二百人”。
此外,鄧中夏與鄧恩銘的來往信件中,幾次提到山東,特別是淄博煤礦工人運動情況。
四、喋血雨花臺,英名永存
鄧中夏同志從莫斯科回國后,曾有一段時間在軍隊工作,任紅2軍團政委、前敵委員會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領兵打仗,揮戈奮戰,立下戰功。他也曾受到過不公正對待,但共產主義理念不動搖,為革命奮斗終生的初心不改。
1933年5月15日,鄧中夏在上海法租界被捕。由于叛徒供認了他的身份,使國民黨大喜,將其關押在南京憲兵司令部。當年9月21日,在雨花臺英勇就義。
鄧中夏的生命雖逝,但其精神不死,他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人們將永遠銘記他在獄中的遺言:
“一個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得不是時候,不是地方。中國人很重視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了個人升官發財,那么茍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做雖生猶死,真比鴻毛還輕。一個人為了最多數中國民眾的利益,為勤勞大眾的利益而死,這是雖死猶生,比泰山還重。”
“人只有一生一死,要死得有意義、有價值!”
(寫于2022年7月8日)
參考文獻:《鄧中夏傳》(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鄧中夏年譜》(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11月)、《鄧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中國工運歷史人物傳略·鄧中夏》(中國工人出版社,2012年1月)、《鄧中夏》(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4月)、《開灤工人運動史》(新華出版社,1992年10月)。
(吳曉煜先生系中國煤炭史志專家,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政策法規司司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