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艱難。”這是對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他從小命運悲慘,備嘗生活艱辛,還沒出生,父親就已病逝。一歲多一點,母親也因過度傷感隨父親而去。無奈,他只能在年近七旬的祖父照料下,咿呀學語,蹣跚學步。
而彼時他的祖國,也同樣命運多舛。他5歲那年,甲午戰爭慘敗;11歲那年,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城……他成長的那個時代,中華民族風雨飄搖,如同一葉孤舟,航行在茫茫海域,卻找不到方向。在虎視眈眈的列強口中,中國只不過是一塊人人都想分而食之的肥肉而已。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他從小就懂的道理。民不聊生的悲慘境遇和無數仁人志士的英勇反抗,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平凡的年代,也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祖父的言傳身教,為他奠定了良好的治學和思想基礎。他少年立志,為民族救亡圖存而奮斗終生。正如他后來在《獄中自述》中所寫的那樣:“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遺憾的是,這篇自述也成為他為共產主義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絕唱。
他,就是李大釗——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02
一襲長袍,戴著眼鏡,留著兩撇胡子,儒雅中透著堅忍不拔的剛毅,這是我們在書本上見到的李大釗先生形象。在魯迅的筆下,李大釗也是“誠實,謙和,不多說話”、“有些儒雅,有些樸質,也有些凡俗”。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溫和謙卑的學者,內心深處卻燃燒著最熱烈的火焰,一生站在革命斗爭戰線的最前沿。
彼時,山河破碎,深重災難的中華民族一步步陷入了屈辱的深淵。1915年,當日本政府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款時,天下嘩然。在日本留學的李大釗奮起抗議,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圖謀,并撰寫《警告全國父老書》,號召國民起來自救。“凡有血氣,莫不痛心,忠義之民,愿為國死。嗚呼,吾中國之待亡也久矣!所以不即亡者,惟均勢之故。”字字泣血,振聾發聵,迅速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
時隔一年,他又在異國寫下發人深省的《青春》,字里行間充滿朝氣蓬勃的革命進取精神。“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國之茍延殘喘,而在青春中國之投胎復活。”他向青年發出“青春中華”理想的召喚,為“索我理想之中華”而斗爭。“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文章發表后,其影響被譽為“震撼中國民族靈魂”。
回國后,李大釗在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并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部的工作,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他用犀利的筆鋒開辟輿論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李大釗深受鼓舞,連續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他帶著馬克思主義而來,力求做一道刺破暗夜的光。他以敏銳的眼光,看到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希望,也更加篤定地成為了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并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又過兩年,他領導的五四運動猶如一場浩蕩春潮,激發了人們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
據北大教授高一涵回憶:“五四游行,守常和學生一道參加。有一次,為了救援被捕學生,大家集隊往政府請愿。隊伍走到國務院門前,只見鐵門緊閉,門內架著機關槍。守常憤怒異常,一個人跑出隊伍沖將上去,大家趕忙上前把他拖住,真是又英勇、又危險。”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與此同時,一大批愛國青年通過李大釗的文章,轉而尋求馬克思主義真理。
03
由于革命形勢日益高漲,李大釗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北洋軍閥開始四處通緝他、抓捕他。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幾十人。與父親在一起目睹整個過程的李星華后來寫下了《十六年前的回憶》,描述了那個極其恐怖絕望的抓捕現場:“‘不要放走一個!’粗暴的吼聲在窗外響起來……一個壞蛋立刻沖到跟前把父親的手槍奪過去了。”
其實在被捕之前,李大釗有很多次離開的機會,但他卻說:“我不能走,我走了,北京的事誰來做呢?”他清楚地知道,干革命的人,沒有不苦的,因為他們會將這個國家的命運自覺地放在自己的肩上。既然要和舊勢力作斗爭,那就堅決到底,至死不渝。
不幸被捕后,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軟硬兼施,李大釗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據當時的報紙報道,他在受審時“精神甚為煥發,態度極為鎮靜,自承為馬克思學說之崇信者,故加入共產黨,對于其他之一切行為則謂概不知之,關防甚嚴”。
一無所獲的軍閥給了他紙筆,讓他自己交代“罪行”。李大釗卻酣暢淋漓地寫下了《獄中自述》。在其中,他回顧自己壯烈的、革命的一生,表達了堅定的信仰和偉大的抱負。透過這些蒼勁有力的字,我們仿佛可以看到李大釗在獄中篤定落筆的樣子。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等人被荷槍實彈的士兵押解到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里。在一個龐大的絞刑架下,他作了此生最后一次演說。“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取得光榮的勝利!”
那天的他,沒有像往常一樣戴著眼鏡,面容平靜,沒有猶豫更沒有畏懼。如同他在1919年發表的短文《犧牲》中所說:“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他英勇就義的噩耗傳來后,共產黨人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哀慟不已。那年,他才38歲。
22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年他預言的“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已經實現。歷史已經證明,偉大的共產主義是絞不死的,反而會在順應歷史的洪流中愈發強大!
回顧李大釗先生短暫而燦爛的一生,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其身上鮮明的印記。他承擔起時代和歷史所賦予的艱巨使命,真正做到了“勇往奮進而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而從之”。
今天,我們如何緬懷這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
我想,在急難險重面前,廣大黨員干部應始終戰斗在斗爭前沿,主動擔責,敢于扛事、愿意做事;主動擔難,啃最硬的骨頭、接燙手的山芋;主動擔險,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沖上一線,危急關口豁得出來、頂得上去。
這是我們對李大釗先生精神的最好傳承,也是對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