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春于1921年10月20日誕生在美國的芝加哥。寒春誕辰100周年的日期愈發臨近,眼前也愈加浮現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太太的音容笑貌,愈加體會感悟到她對事業的堅韌,在平凡中的偉大。
初次聽說寒春,是在2004年紀念陽早的活動上。那時大學剛畢業,正充滿了朝氣準備跟隨前輩們學習做紅色文化的宣傳。從這次活動上聽聞前輩們講述來自美國的陽早寒春夫婦參加了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的事跡,對他們矢志不渝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幾十年如一日扎根中國從事奶牛養殖工作,對他們的精神產生了欽佩,內心油然而生感動,是當時最直觀的感受。記得魏巍前輩在長篇紀念文章《陽春白雪的故事——贊白求恩式的國際主義戰士陽早和寒春》中說,他在陽早、寒春身上看到了“一種十分光彩的東西,就是幾十年來他們一直保持著當年延安的作風”。
2004年參加紀念陽早的活動(前排左三為作者)
兩年以后,和幾位南開大學的研究生一起去拜訪寒春,做一次訪談,有機會和寒春近距離接觸。寒春拒絕接受國家給予的外國專家待遇,依然住在奶牛場的房子里。走進寒春的家,看見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平房,房間里的桌子是用磚頭壘起來的,上面鋪著一塊蒙著塑料布的繪圖板。家里陳設非常簡單,除了那臺老式電視機和少數電器,這里大部分的“家具”都是寒春的丈夫陽早在生前與她一起打造的。寒春對我們幾位來訪的年輕人非常和藹、友善,耐心地回答我們的問題。通過這次訪談,對寒春的過往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對老人更加欽佩了。
寒春曾經參與了美國的曼哈頓計劃,是美國核物理學家,曼哈頓計劃制造了三顆原子彈,一顆試驗了,兩顆丟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這讓寒春很痛苦。她逐漸認識到,美國軍隊、美國政府和大壟斷資本家都是穿一條褲子,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有帝國主義,人類就避免不了毀滅的危險。然而,只要有資本主義,就必然有帝國主義。而幫助中國共產黨,幫助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強大起來,這本身就有反帝、反霸權的意義。她和丈夫陽早選擇在中國養殖奶牛,改良品種,改進工具,讓奶牛增產。
簡陋的住所、樸實的談吐,交流期間時不時習慣性的帶著陜西方言語氣詞“好家伙”,讓人很難將眼前的這個看起來像陜北農民的寒春老人,與那個本來可以享受副部級離休待遇的“外國專家”聯系在一起。
由此不禁想起80年代陽早寒春夫婦接受訪談的對話。當時有人不理解他們,問兩位革命老人 “為什么你們不回美國”,陽早回答:“我在美國長大,深深了解美國,資本主義是癌,我們是怕癌才來找社會主義的。人和動物不同,想吃好,要舒服,這是動物的本能。人是要有理想的,崇高的理想是任何金錢都換不來的。中國現在還比較窮,同中國人民一起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這才是最有意義的呀!”寒春在《幸福何在?》一文中,談到她理解的中國革命:“站在人民之中,與大家一起改造整個社會,用雙手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美好而富有的新國家。”
陽早寒春在他們的家中
2008年,有幸和首都的專家學者們一道參與了寒春哥哥韓丁的《深翻》一書的譯校工作。毛主席說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那時就是一邊在編輯書籍中一邊學習韓丁和寒春等人的高貴品格。
寒春與哥哥韓丁出生于美國芝加哥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兩歲時父親去世,是母親將兄妹三人撫養長大。寒春的姐姐是教育工作者,在法西斯橫行的年代,她不斷教育弟弟妹妹,一定要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在姐姐的影響下,1942年,韓丁讀了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濃厚興趣。1945年,韓丁前往中國重慶,曾經在重慶九龍坡機場見過毛主席,也曾與周恩來有過深入交往。寒春說,陽早和我到中國來,都是受哥哥的影響。我們不僅來了,還在中國安了家,一住就是幾十年。
2008年6月2日—4日,在長治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韓丁與張莊”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深翻》中文版首發儀式在山西長治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學者、韓丁的親友五十余人參加了會議,寒春在會上做了發言。這次會議期間,和寒春有了更多的交流,由此對寒春、陽早、韓丁等國際友人追求進步,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幾十年默默奉獻的事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們在心中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立體化。
寒春和學者們在長治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我們的事業是得到世界人民支持的事業。要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根本要靠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同時也需要世界各國人民理解和支持。在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里,白求恩、斯諾、柯棣華等國際友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批外國專家投身中國建設事業,為中國各方面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和寒春、陽和平教授
眾多像寒春這樣追求進步的人們留在了中國,他們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他們把紅色思想傳承給年輕一代。他們的傳奇經歷在當代青年人的內心深處播下了紅色理想的火種,引導著中國的和世界各國的年輕一代不斷追求進步、堅持真理和正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