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俄國革命家小傳|鋼鐵領袖·斯大林》連載之十一
上篇·革命青年斯大林(1878-1912)
10 篇末總結
英國歷史學家西蒙·蒙蒂菲奧里曾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論點,即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中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領袖:“一種是以托洛茨基為代表的魅力型革命者。他們的一大特點是在革命的準備階段主要從事的是理論建設與宣傳工作,且通常流亡在國外。他們通過筆桿子來參加革命,而在革命的高潮時期,這種革命者中的優秀代表會回到國內,通過自身出色的演講能力和在群眾中的表現力,從而形成強大的號召力,成為大家擁戴的領袖,并占據政治舞臺的核心位置。而第二類則是以斯大林為代表的地下型革命者,他們的主要特征是始終在國內進行艱苦的地下斗爭,通常不流亡到國外。繁雜且枯燥的組織工作和群眾工作也主要由他們來承擔。斯大林早期需要在沙皇政府的殘酷鎮壓中艱難前行,一點一滴地扎實做好革命組織的建設工作,而這些工作通常是不為人所知的。”1
從總體上來說,1917年以前的斯大林是屬于“地下型”的——不但他所從事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保密性,連他本人也因長期被警方通緝而不得不更名換姓、東躲西藏。他是布爾什維克的“黑暗騎士”,在俄國國內嚴峻的白色恐怖里以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用黑色的臂膀托舉革命的航船劈波斬浪。在某種意義上,斯大林(1917年以前)的革命功績是和他在外界的聲望成反比的:他做的越成功,功勞越大,他就越不為人所知;如果他出現失誤,行事不密,反倒能掀起一陣波瀾,在報刊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在他長期戰斗的高加索地區,他是工人運動的幕后指揮、武裝起義的操盤手、剝奪行動的策劃者、黨組織的核心人物、杜馬黨團的運作者、報刊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以及隱蔽戰線(情報工作)的領導者。然而,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才作為新政府的領導人之一(民族事務人民委員)逐漸為外界所知曉。
但是,1917年以前斯大林又并不完全是“地下型”的,他同樣兼有“魅力型”的潛質。作為從小受過系統學校教育的知識分子革命者,他博覽群書,見解深刻,才華橫溢。他做的演講熱情而堅毅,總能點燃群眾的革命怒火;他寫的傳單鏗鏘有力,讓他的敵人們害怕畏懼。他的行事隱秘并不妨礙他以周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到一群“鐵桿”追隨者,而依靠著后者,他完成了一個個不可思議的壯舉。
當然,歷史條件的局限和革命形勢的要求沒有給他成為一個魅力型領袖的機遇,但他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終在1912年,憑著手中的硬實力拿到了進入中央委員會的資格。而他后來的黨內對手、真正的魅力型領袖托洛茨基,直到1917年才獲任此職,比斯大林足足晚了5年。
歷史的看,斯大林的崛起(1898-1912)是必然的。
首先,他在思想上和組織上一直都堅定地追隨列寧,無愧列寧最忠實的學生(從他1898年正式投身革命開始,就始終是布爾什維克,從未發生動搖。這點也與托洛茨基的長期搖擺形成鮮明對比)。
其次,他深耕地方工作十幾年,面臨過無數困難,戰勝過大大小小的各種挫折,從革命的“學徒”開始,一點一滴的成長、歷練,最終變為革命的“師傅”。在這個期間,他干過幾乎一切類型的革命工作,積累了豐富的革命經驗,并且養成了他貫穿一生的務實作風。
同時,他身上的一種罕見特質使他成為了那個年代里列寧最需要和最倚重的人才:“他曾參加過多種形式的武裝剝奪、襲擊行動。恰恰是這些事情吸引了列寧對他的矚目。列寧著力把他往這個方向培養,而在蘇聯的政治叢林中,他的這些技能被證明具有極高的價值......不過,斯大林之所以能成為列寧的左膀右臂,并不全然是因為他是個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的人。他是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富有遠見的政治家,還是個充滿活力的編輯和記者,他從來不懼怕冒犯列寧這位長輩。他的成功至少部分是因為他是個罕見的結合體: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神學院中),卻又能執行街頭武裝行動;他既是‘知識分子’,又是冷酷的人。在1917年革命膠著之時,斯大林成為了列寧最得力的手下。這幾乎是種必然。”2 簡言之,斯大林既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又有強悍的實踐能力。他是那個年代理論好的人里面實踐最強的,也是實踐強的人里面理論最好的。這樣的人,不成為領袖才怪。
這里,我們有必要駁斥一些有關斯大林的流言。例如,許多研究者都會引用托洛茨基和蘇哈諾夫(俄羅斯歷史學家)的評語,前者說斯大林不過是個“平庸的鄉下人”,后者則認為斯大林在1917年之前都是“不顯眼的愣頭青”。按照他們的觀點,斯大林直到1917年都是碌碌無為且籍籍無名的,在1917年以后,他才十分“意外”地、最主要是靠著耍權術和弄陰謀而登上了歷史舞臺。
顯然,通過本篇的介紹,這類流言的荒謬已經非常清楚。這樣的歷史觀不是唯物史觀,而是唯心史觀,并且是十分無知且武斷的主觀唯心主義。正如蒙蒂菲奧里所說:“我們怎么可能想象一個在1917年前還如此平庸的人會成為改變20世紀歷史的偉人呢?”,“托洛茨基的論斷具有偏見,且毫無根據,而我們卻以此作為結論。真實的斯大林根本不是如此。托洛茨基的話與其說描述了一個青年斯大林,還不如說顯示了他本人的虛榮、勢利和缺乏政治技巧。”3
當然,托洛茨基畢竟也是一位真誠的革命家,我們可以假定他對斯大林“平庸的鄉下人”的評價也是真誠的。那么,這也只能說明托洛茨基無法理解斯大林、無法理解斯大林的革命方式、無法理解斯大林的工作對于革命的重要意義。托洛茨基從1902年就開始流亡國外,他從來沒有像斯大林那樣在國內的某一個地區連續工作十幾年,他從來沒有像斯大林那樣面對過各種各樣的具體工作以及紛繁復雜的困難和挑戰,他從來沒有像斯大林那樣完整的將一個地方黨組織從無到有的建立起來并發展壯大,他也從來沒有像斯大林那樣隱蔽十幾年爭取不暴露。他沒有這些經驗。他是活在陽光下的、一言一行受到全世界矚目的、無法回國的主要靠寫書、辦報和辯論進行革命的“另一種”革命家。他是革命的浮萍,鮮艷,醒目,但無根漂浮;斯大林則是水下的根莖,在水面上幾乎看不到它,卻早已深埋在水下的土壤里,不斷吸收著養料,壯大自己。托洛茨基無法理解并瞧不起斯大林,那是因為他們原本就是兩種革命家。
就拿托洛茨基引以為傲的參加1905年革命的經歷來說吧!1905年革命爆發前,他人在西歐,身份是既非布爾什維克、又非孟什維克的“中派”黨員。1905年1月的“流血星期日”后,他臨時決定回國參加革命,并于當年10月來到首都彼得堡,恰好趕上彼得堡工人成立了蘇維埃,他就加入蘇維埃積極活動。11月,彼得堡蘇維埃原主席被捕,托洛茨基因演講才華和號召力大出風頭,被工人推舉為第二任主席。12月,因發表《財政宣言》名聲大噪,但隨即遭到警方逮捕,被關押在監獄中,并于第二年流放。也就是說,從1905年10月到12月,托洛茨基參加1905年革命的實際時間只有短短兩個月。他如政治明星一般空降革命中心彼得堡,在這里大放異彩、成為更大的明星,然后立刻被警察逮捕,離開了彼得堡,明星又飛走了。4
而斯大林是如何參加1905年革命呢?他沒有出國,因而不需要回國。他有高加索工人階級作為穩固的基本盤,他帶領他們迎接了1905年革命的來臨。2月,他親自處理了當局制造的民族仇殺事件,對當局的黑暗進行了更深刻的揭露。3月,高加索部分城市的革命者開始接管市政機關。4月,斯大林親自領導了奇阿圖拉的工人戰斗隊,并奪取了該城的實際權力,建立無產階級專政。5月,他寫作了《略論黨內意見分歧》與孟什維克分子辯論。6到10月,他一邊繼續領導高加索的革命運動,一邊寫作了一系列文章進行理論斗爭。10月,他領導高加索工人階級參與了全俄政治罷工,并立刻開始做武裝起義的準備。直到12月,他才離開高加索,輾轉來到芬蘭參加塔墨爾福斯代表會議。1906年1月,他再次回到高加索,并于4月再次離開去瑞典參加“四大”,直到5月返回。1907年4月,動身前往倫敦參加“五大”,5月返回。此后就到了1907年“六三政變”革命徹底失敗。也就是說,自1905年1月革命爆發,到1907年6月革命失敗,斯大林除了有三次短暫出國開會外,全程參加了整個1905年革命,合計約兩年。與托洛茨基“飛來飛去”的兩個月相比,誰才是革命的中堅呢?
歷史真相是無情的。正確評價斯大林,筆者非常贊同蒙蒂菲奧里的一句話:
“還原斯大林掌權的真實歷史過程,既不要受斯大林造神神話的影響,也不要受反斯大林陰謀論的干擾。”
當然,斯大林的缺點在本篇范圍內(1912年以前)還沒有得到充分暴露。作為青年革命家的斯大林,總體上是合格的、無可挑剔的。他的成長軌跡就是一個杰出的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成長歷程。他身上存在的問題要在往后的歲月里(特別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能夠逐漸浮現,其中的一些問題最終還將釀成影響蘇聯和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嚴重錯誤。這也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
大事年表(0-34歲)
1878年:出生
1888年:進入哥里教會小學
1894年:從哥里教會小學畢業,升入第比利斯神學院
1895年:以“索塞羅”之名創作的詩歌在《伊比利亞報》發表;開始接觸神學院的地下讀書會
1898年:完成從準神父到革命者的轉變;加入“麥撒墨達西社”,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員
1899年:從第比利斯神學院肄業;在第比利斯氣象臺工作;使用化名“柯巴”
1900年:參與有軌馬車工人大罷工,第一次被捕(22歲);主持“五一”勞動節集會并演講;參與第比利斯鐵路工人罷工;辭去氣象臺工作
1901年:組織“五一”勞動節示威集會;與克茨霍韋利、楚盧基澤創辦《斗爭報》;參加第比利斯全市黨代會,當選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比利斯委員會委員;來到巴統
1902年:完成創建巴統黨組織的任務;寫作《俄國社會民主黨及其當前任務》,成為革命家(24歲);領導羅斯柴爾德煉油廠罷工、曼塔舍夫工廠工人罷工;組織沖擊監獄的事件(“巴統事件”);第二次被捕
1903年:第一次流放
1904年:從流放地逃走,回到第比利斯;與高加索聯盟委員會取得聯系,與茨哈卡亞會面;在巴庫和庫塔依斯建立布爾什維克委員會;當選高加索聯盟委員會委員;寫作《社會民主黨怎樣理解民族問題?》;參與領導巴庫石油工人大罷工,簽訂俄國工運史上第一個集體合同
1905年:寫作《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政黨(論黨章第一條)》;組織第比利斯群眾的示威游行;處理亞美尼亞人和韃靼人的民族仇殺事件;在奇阿圖拉組織工人戰斗隊并奪取該城行政權力,被稱為“山地之王”;寫作《略論黨內意見分歧》;組織高加索工人階級參與全俄政治罷工;與邵武勉創辦《高加索工人小報》;作為高加索代表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會議(塔墨爾福斯會議)
1906年:寫作《兩次搏斗(論1月9日事變)》;寫作《土地問題》和《論土地問題》;作為高加索代表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統一)代表大會,在會上就土地問題與列寧等人辯論;呼吁抵制沙皇杜馬,為武裝起義做準備;寫作《<工廠立法>和無產階級斗爭》;寫作《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1907年:作為高加索代表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策劃和領導搶劫第比利斯國家銀行運鈔車的行動,奪取約25萬盧布現金;被第比利斯委員會開除黨籍;前往巴庫,主持巴庫布爾什維克的工作,創辦《巴庫無產者報》和《汽笛報》;寫作《給第三屆國家杜馬社會民主黨代表的委托書》
1908年:領導多場石油工人罷工;領導成立罷工工人的“自衛司令部”;第三次被捕;第二次流放
1909年:從流放地逃走,回到巴庫;恢復《巴庫無產者報》;寫作《黨內危機和我們的任務》;寫作《高加索來信》
1910年:第四次被捕;第三次流放
1911年:逃離流放地,到達彼得堡;第五次被捕,第四次流放
1912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缺席當選中央委員會委員,成為中央委員會俄國局成員(34歲);從流放地逃走,經莫斯科到達彼得堡;擔任《真理報》首任主編,并在創刊號上撰文
注釋:
1 這段引文來自B站up主有機社會做制作的介紹斯大林生平事跡的視頻,該up主聲稱這段內容出自蒙蒂菲奧里《青年斯大林》,但也許是筆者疏忽大意,翻遍全書均未找到。在此希望有熱心讀者能幫忙找到上述內容的具體位置和頁碼信息,以便筆者在更新版本時進行標注。
附up主“有機社會”的視頻鏈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T4y1j7J8?spm_id_from=333.999.0.0
2 自蒙蒂菲奧里《青年斯大林》。
3 引自蒙蒂菲奧里《青年斯大林》。
4 詳情請參考筆者2018年的作品《托洛茨基小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