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凌晨02:07,林治波老師發表了《中醫藥在兩次抗疫中的卓越表現》,此文既出,好評如潮,不到十小時,點率擊飆升至150萬,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到目前為止,仍在發酵。
我從林老師的微信上才得知,2020年的熱文《給民間中醫留一條生路》也是他的大作。
蒼生(林老師)
當時,以李躍華、張勝兵為代表的許多民間中醫不計生死,不要報酬,奮不顧身奔赴一線,用自己的渾身解數治救病人。可惜,他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被扣上了“非法行醫”的帽子。
林老師看到這種現象,挺身而出,旗幟鮮明為民間中醫站臺,斥責所謂的“非法行醫”乃惡法,并指出“應破學歷、職稱等僵化的、過高的門檻限制,解放思想,因勢利導,打開一個通道,只要確認其真能治病救人,就鼓勵扶持他們參與到中醫藥事業中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中醫藥事業也會因此而更加繁榮。”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李、張二人才免受處罰。
中醫在非典和本次抗疫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說是中流砥柱也毫不過份。然而,中醫在非典的貢獻還是被某些人選擇性地遺忘了。時刻17年,病毒肆虐,中醫二度強勢回歸,使中國在全世界的抗疫中取得了最好的成績和效果。然而,某些西化的人想方設法淡化中醫的作用,想卸磨殺驢,貪中醫之功為西醫所有。這實在是為人不齒的事。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韓愈云:不平則鳴。林老師是正直之人,路見不平一聲吼,果真不同凡響,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在萬馬齊喑之時,在西化資本掌握主動權之際,平地一聲雷,林治波老師的正義發聲,使國人再次意識到中醫的偉大,就是國之棟梁,他挺起了中醫的脊梁。
由此,我對林老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枯坐了一天,搜尋了有關他的所有信息,看了他公開發表的所有文章。從內心深處感到無限的敬佩,服膺于他的文采,服膺于他的愛國心,服膺于他對毛主席的熱愛之情。
林老師談愛國: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人民,我所有的言行,甚至連夜里的夢都與此息息相關……
這使我想起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一旦戰爭有多少中國人愿意為國參戰戰?”針對這個問題,林老師說:盡管(我)已不再年輕,但我依然愿意為國而戰,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說實在,為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為了我們善良的父老鄉親,到了不得不拼命的關鍵時刻,讓我們獻出什么都可以,這是無條件的。
林老師談扶貧:
如果貧困戶沒了大寨精神,你還幫他脫貧,就等于幫懶漢。如果幫懶漢,就等于鼓勵大家都當懶漢。這個導向極其糟糕。
林老師談記者生涯:
這是一個艱難而危險的職業,且不談穿梭于槍林彈雨中的戰地記者,就是在和平環境中,調查研究,探求真相,跋山涉水,阻力重重,除暴揭黑,千難萬險。一旦觸及到權勢集團的痛處,不測之禍從天而降。
林老師非常熱愛毛主席,他理論厚實,文采斐然、學識深湛。
在《毛澤東,真正的人民領袖》中寫道:
毛澤東之改變和影響歷史,根本的就在于他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人民之中,把人民深深地融入了歷史之中。其實,歷史從來都是人民的歷史,但自從有了毛澤東,歷史的人民色彩更加濃厚、更加自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人民推翻了壓在他們身上的統治階級,成了社會的主人。人民是毛澤東的最大遺產,有人民在,毛澤東就永遠不會像詆毀者們所希望的那樣被一筆抹去。
古往今來,多少榮華富貴如過眼煙云,多少亭臺樓閣灰飛煙滅,多少帝王將相曇花一現;而毛澤東卻作為一個時代和一種信念的象征,一直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受到后人的無盡緬懷。
在《毛主席,我們懷念您》中寫道:
毛主席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是一位不世出的罕見天才,舉凡政治、經濟、軍事、理論、文章、詩詞、書法,無所不通,無所不能,世人高山仰止,凡人難望項背。
今天的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在毛主席去世后的幾十年里,他老人家的英靈一直在護佑著他一手創建的新中國,護佑著他深愛的廣大人民群眾。幾十年來,我們之所以總能渡過風浪險灘,克服艱難困苦,戰勝各種災害(包括此次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毛主席給我們留下的制度遺產、物質遺產和精神遺產。為此,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對老人家懷有一份感念之心、感激之情、感懷之意。
從林老師的字里行間,我能感受到他那顆滾燙的愛國之心以及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無比崇敬之情。
林老師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好兒郎,不愧為毛主席的好戰士!
我不計工拙,不計格律,特賦小詩,以示對毛主席的好學生——林治波老師的擊節贊賞:
中醫抗疫建奇功,可嘆學界盡西風。
一聲驚雷突兀起,社長不愧真英雄。
滿紙雄文放光彩,不盡神州滾滾來。
西蜀有名喚治波,一柱擎天仗異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