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建黨百年的時候,人們總是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懷念那些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付出生命代價和做出杰出貢獻人們。尤其是對那曾經謦欬相聞的老師友更是激起懷念浪花,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最讓我懷念的是被毛澤東譽為“我們的作家和才子”的河北省的老書記、老省長李爾重同志。
1997年李爾重與本文作者合影
李爾重同志是1929年在河北豐潤車軸山中學讀書時接受革命思想并于1932年在北京加入黨組織的。后來在南京中央大學讀書時,他發表了《唯物的社會觀》,以犀利明快的筆觸闡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九一八事變”后,他因參加抗日宣傳,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出獄后他創作了小說《飛來的棺材》和雜文《女子的稱呼》等作品,從此揭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的序幕。
他的文學造詣很深。在戎馬倥傯的歲月,他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搞創作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是懷著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投入創作的。對于戰爭年代涌現出來的英雄們,他始終不能忘懷,于是就懷著這種深切的感情,用自己的筆勾畫了很多優秀的中華兒女的藝術形象。進城以后他更煥發了創作青春,寫小說,編話劇,為社會主義的文學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尤其是在1960年代,他聽說在日本有一種論調稱:中國沒有一部全面反映抗日戰爭的作品。他為此憂心忡忡。在1983年離休時,他已經是70歲高齡了,但他不服老,說服了家人,決意寫一部全面反映抗日戰爭的全景式的長篇小說。經過十年孜孜矻矻的努力,往返國內外查閱資料,爬梳整理,伏案疾書,寒暑不輟,終于完成了一部500萬言的巨著——《新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寫到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投降的14年間的抗日戰爭的全過程。小說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戰役、重要人物的關鍵言行,都做到真實無誤;但也像《三國演義》那樣做到了“七實三虛”,對于活躍在戰場上的指戰員和參與反抗侵略的群眾則多出于虛構,這有助于展示歷史的真實圖景和再現風起云涌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的氣氛與人民的精神面貌。因而使之成為一部卷帙浩繁的偉大史詩,也以雄辯的事實回擊了日本人的無恥讕言。這是李老為我國文壇貢獻的無價瑰寶。
他精通英、日兩國文字,博覽群書,通曉古今,堪稱創作與研究成果最為豐厚的兩棲翹楚。收入20卷《李爾重文集》的詩歌、散文、小說、劇本、文學研究、古籍考辨、政治理論研究及雜文、隨筆等文章,達1000多萬字,加之他進入九秩之后出版的《老子研究新編》《文學演繹叢談》和《幾杵疏鐘——經濟全球化與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向的思考》等三本專著,以及編為“落紅館叢書”的《落紅集》《有念集》《求索集》《未名集》《說話集》《諧趣集》《故事集》《文論集》等八九本散文集總成果達1300多萬字。這對一位投身革命與建設事業近80年的老者來說是多么難能可貴呀!
李爾重著作書影
李老的人格魅力是閃光的。他從不謀私利。1983年他從河北省的省委書記和省長的位置退下來之后,中央本來安排他到人大常委會工作。但他考慮到,北京離唐山很近,難免有些家鄉人來托他辦事,鄉里鄉親的,不辦不合適,而辦那些超出原則的事,實在是他深惡痛絕的,于是他申請回到武漢專事寫作。有一次李老回唐時,他的一位親戚請他找市領導為她說項,幫助解決轉崗就業問題,李老果斷地回答說:“你的事,我辦不了。”就連他的愛女李曉丹的晉升要求,他也沒有管。李曉丹是湖北省委安排為李老的秘書。有一次曉丹提出:許多省委書記的秘書都是正處級或副廳級,而她僅僅是副處級,能不能同省委打個招呼。這本來涉及到親生愛女的終身利益的事,一般的老干部恐怕會給愛女一個滿意的回答??墒抢罾蠀s說:“我李爾重一生沒打過這樣的招呼!”其實,李老并不是從不打招呼的,對于涉及公益的事,李老十分關心,而且是有求必應。他剛到河北省任職時,河北省文聯的辦公處很狹窄,李老作為省長很快就批了建文聯大樓的文件,而且僅用一年的時間文聯大樓便在市莊路矗立起來。2001年我們籌辦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年會時,經費有缺口,李老便在市委書記、市長前來拜望他時,提出請市政府幫助解決,很快就得到3萬元的資助,使得會議的經費得到了保障。
李老離休后,本來可以頤養天年,想享清福,他卻與群眾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系。他每次回河北,都要到晉州周家莊看望那里的群眾,了解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2001年周家莊的老書記雷金河病故時,李老奮筆疾書,寫了《送老友雷金河》的吊唁文章,為這位農村的基層干部送行。一位省委書記為農村的基層干部寫悼念文章,恐怕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1997年我們到大港參觀時,一般的代表只是到采掘工地看看“磕頭機”的工作狀況,可是李老卻登上工作臺,向石油工人們了解生產情況,了解得很仔細,很具體,非常關注國家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據說,深入群眾,調查研究,這是李老在參加革命后的80個春秋的風風雨雨中,形成的一種安身立命的品格。
李爾重全家在武漢
李老是一位功力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的理論著作的最大特點就是觀點明確,有的放矢,理論聯系實際,筆鋒犀利,給人一種鮮明的啟示性和思辨性。無論是論證社會主義理論問題,還是闡釋老子哲學,論述孔子功過,他都論述得鞭辟入里,精到深刻,獨辟一見,直抒胸臆,毫不諱言,更無人云亦云之嫌。尤其是他的思維敏捷,筆走龍蛇,更是堪稱寫作者的楷模。在他擔任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長期間,每次為《武漢日報》撰寫社論時,都是一邊寫一邊排版,除了個別的標點符號校對時需要略加改動外,其它的都不消改動。他這種落筆成文、一揮而就的灑脫,沒有深厚的學識素養、扎實的文字功力,是絕難做到的。
李老對引導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車軸山中學感情很深。他曾與我商議著作手稿
及藏書如何安置問題。在我的建議下,他將數千本自藏圖書捐贈給他的母校。該校專門為李老開辟了捐贈圖書收藏室;將《新戰爭與和平》《老子研究新編》等多部著作手稿,及幾十本日記、工作筆記和相當數量的來往信函等,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為他設立了《李爾重文庫》,永久珍藏李老捐獻的寶貴資料。
在那個“悶聲發大財”的年月,李老時時為當時祖國的命運擔憂,他將自己的書齋更名為“落紅館”,并陸續寫作和出版了幾本《落紅館叢書》,或以古喻今,或諧趣人生,或殷鑒存照,或談鬼論怪,都是“楚雨含情皆有托”??此浦v故事,發議論,實際上都是針砭時弊,有的放矢,針對社會上的污濁風氣表達了一個老革命家的昂揚正氣和對黨和國家命運的憂慮與擔心。如果李老能有機會看到今天中華民族正以勢不可擋的步伐走向偉大復興,李老一定會為今天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燦爛美景欣喜萬分,感受到“春色迎人氣象新”的愉悅情懷的。
李老自幼喜愛書法,學書曾臨寫《玄秘塔碑》《圣教序》,旁及顏、歐、懷素諸家。喜作行草及楷書,凝練簡捷,溫雅含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和國際性重大展覽,出版有《毛主席詩詞》(手書)《李爾重書法選》。他的很多書法作品收入《中國新文藝大系書法集》《當代名家書法作品選》等十余部書法選集,此外還為黃鶴樓、華山等多處風景名勝區題寫匾額、碑帖多幅。李老的繪畫藝術的造詣很深,他的花鳥畫線條灑脫,用筆精致,堪稱一絕,只是的繪畫作品從不外傳,也沒有公開發表過,因而人們很難睹其優美的風采。
李老臨終前留下遺言,將他的骨灰一半撒在長江,另一半撒在車軸山的山坡上。但在2010年1月6日擬在車軸山中學撒骨灰的前一天,天降大雪,積雪盈寸,天寒徹骨,呼氣凝霜。經李老的家屬同意,將這一半骨灰安葬在車軸山中學英烈園李老筆塚旁的一棵松樹下,也算實現了李老魂歸故里的夙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