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當年那個時代,以聶耳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戰士,他們天不怕地不怕,充滿著革*命的激情與熱血,橫掃了一切牛鬼蛇神,沖破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啟發著越來越多的人的覺悟,為我們民族創造出來寶貴的精神財富。
正文>
他曾窮得買不起棉衣,卻耗盡積蓄用來收集民間音樂素材!
他生活在大都市上海,卻整日與報童為伍,《賣報歌》唱出了億萬勞苦大眾的心聲!
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音樂戰士,在短暫如流星般的23年生命中,卻創作有著廣泛影響力的歌曲30余首,代表作《畢業歌》、《大路歌》、《碼頭工人歌》、《義勇軍進行曲》激烈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中國革*命留下了持久燃燒的炬火!
1949年,由田漢作詞、他譜曲的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國歌。
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出了方向,也為中國音樂創作樹立了光輝榜樣。
他曾說過,“音樂與其他藝術、詩、小說、戲劇一樣,它是代替大眾在吶喊。”
86年前的今天,1935年7月17日,他在日本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他就是中國革*命之號角,我們的人民音樂家——聶耳同志!
聶耳,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原名聶守信,因為耳朵善聽,后改名聶耳。
1925年,他剛上中學,便開始逐步閱讀進步書籍,參加進步學生運*動。
1927年,他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里他和另一位云南進步青年,后來成為著名哲學家的艾思齊成為校友和同志。
在該校就讀期間,他參加學校里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所組織的外圍組織“讀書會”,開始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讀物。
1928年,他正式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參加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及進行有關活動。
這時他才16歲,經過學習和實踐,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和創作革*命文藝作品奠定了基礎。
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大上海度過的,那里是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就是在這里,他成長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
1933年初,聶耳由田漢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在文藝戰線上同國*民*黨反動派搏斗,音樂是他的匕*首和投*槍,連續創作出了數十首反映工農革*命的歌曲。
剛到上海時,沒有背景的聶耳,為了求生存,只得淪落為最底層的打工人,體會到了勞動者做牛做馬的滋味。雖然之前在學校就學過這些道理,但是在帝國主義鐵騎統治下的大上海,親身體會壓榨與剝削,更加深了他對這個社會的認識。
一邊是洋人、官僚和資本家的燈紅酒綠,一邊是勞動者的水深火熱,對比之下,他徹底認清了這個時代,也更加堅定了革*命的決心。毫不奇怪,他積極參與當地進步左*翼群體的活動。
當時的上海處于嚴酷的白*色*恐*怖之下,蔣*介*石不光圍*剿紅軍的根據地,在國*統*區也實行了同樣殘酷的“文化圍剿”。人們很難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申報》總編史量才便是因為不滿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被刺*殺,更不要說直接宣傳共產主義思想了。
但是人們沒有屈服,為了反抗文化圍剿,魯迅等人牽頭成立了“左*聯”,在文藝戰線上同蔣*介*石做不屈服的斗爭。
文藝戰線上的斗爭也是腥風血雨,不斷有人遭到逮*捕,比如著名的“左聯”五烈士。為了紀念文藝戰線的烈士,魯迅先生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而聶耳,卻欣然加入了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
“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人民紛紛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
年輕的聶耳不滿足于在后方做抗戰文藝宣傳的工作,他向黨提出到東北前線去打鬼子。
但是革*命工作不是這樣的簡單,在任何戰線上都需要我們的同志,個人的喜好要同革*命的需求結合在一起。
經過開導,聶耳踏實地戰斗在文藝戰線上,向反動派投出一枚枚重磅炸彈。
如果他拉小提琴的手端起了機*槍,那可能是對人才的一種浪費吧。
1935年2月,《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在了抗日戰爭時期,誕生在國民*黨的文化圍剿中,誕生在國*民*黨的監*獄里,誕生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反抗國內外一切敵人的偉大斗爭中!從此,這首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聲,響遍了全中國每一個角落,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歐洲、北美等地,被外國人譽為是“中國的《馬賽曲》”,成為一首國際性的戰*歌。
1949年9月底,在新中國宣告誕生的前夜,毛教員等人在一起討論“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是否要修改的問題時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種提法沒有過時,這句歌詞正是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警鐘長鳴。
是?。?/p>
進入了21世紀20年代的中國人民,依然需要居安思危,不忘“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義勇軍進行曲》的激昂嘹亮、悲憤激越、振奮人心、堅定昂揚、所向披靡,依然似一支嘹亮的號角,仿佛在時刻喚醒著還沉睡在春秋大夢中的人們——“起來”!
有人可能會說,聶耳是個音樂天才,我們只有羨慕,沒有什么值得學習的。
但小編以為,聶耳確實有音樂天賦,但這不是他成為“人民音樂家”的原因。
當下我們不缺乏各類音樂“天才”,有唱歌唱得好的,有彈琴彈得好的,但他們表現的內容同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有半點關系嗎?
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為勞動人民鼓與呼,為了革*命而吹響號角的聶耳,才被歷史和人民銘記,才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要為勞動人民鼓與呼,就必須走到勞動人民中間。聶耳在為電影《揚子江暴風雨》譜曲時,為了獲得靈感,就親自走到碼頭工人中間,去體驗他們的苦難。
如果遠離了勞動人民,再優秀的音樂天才,也還不是“空中樓閣”嗎?
我們紀念聶耳,就是要繼承他的革*命精神,學習他的革*命實踐,尤其對年輕的一代來說,更是要像聶耳那樣,能夠創作出民族的、大眾的、革*命的文藝作品。
今天,我們重新回顧這段歷史,多么令人蕩氣回腸,多么發人深省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