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昌明:毛澤東思想為何不可丟?
——聽聽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呼聲
晚年錢學森的呼聲:
“如果丟掉了毛澤東思想和公有制,中國就完蛋了!”[1]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是中國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光輝典范。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更是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者。正是他和他的同志們——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于敏等人的共同奉獻,為當今中國撐起了一頂“兩彈一星”核保護傘,奠定了我國航天科技大國的地位。他的話,人們是否該聽一聽?
錢學森為什么要發出這樣呼聲?
首先,應該是出于他本人的感受。
錢學森早年經歷、目睹過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統治,后又飽嘗過麥克錫主義的美國式“民主”的迫害,最終在毛主席、周總理的關懷下回到了新中國。他的一生以科學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成為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錢學森6次受毛主席親切接見與晤談,談哲學,談科學,談無產階級世界觀。主席的睿智與高瞻遠矚,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引導他成為一名真正的共產主義戰士。他曾深有感觸地寫道:
“偉大領袖毛主席把我從在外國的困境中拯救出來,又親手把我引上了革命的道路,從舊的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毛主席一次又一次的諄諄教導,我將永遠銘記在心上”。他誓言:
“我一定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自覺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全心全意與工農相結合,認真改造世界觀,更好地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決不辜負偉大領袖毛主席對我的培養和教育”。(錢學森:《終身不忘毛主席的親切教誨!》)
錢學森是這樣講的,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毛主席逝世后,中國大地發生了一系列巨大的變化。不少老革命、老黨員,在這場漸變和劇變中,暈頭轉向,直搞得分不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分不清革命和反革命,分不清好人與壞人,分不清對與錯,分不清是與非,一句話,迷失了政治方向。
可是,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就是與眾不同,真可謂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上世紀90年代以后,正當“反毛”妖風四起時,政治上,國內外敵人瘋狂攻擊、污蔑人民領袖毛澤東,徹底否定毛澤東思想;經濟上借“改革開放”之名,否定公有制,大搞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的私有化,他眼看昔日美好的社會主義祖國,正在墮向資本主義萬丈深淵,這才發出這一痛心疾呼。
其次,這也是錢學森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歷史的深切理解。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歷經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雖創造過古代輝煌,但進入近代就落后了。1840年一場鴉片戰爭,讓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長期遭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與奴役,中華民族陷入了百年民族危機。此后,無數的愛國志士仁人為改變祖國的噩運而斗爭。從林則徐、魏源“睜眼看世界”,到洪秀全、楊秀清發動太平天國運動;從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改良主義運動,到孫中山、黃興發動的辛亥革命運動,結果全都失敗了!唯有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走社會主義道路,才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誠如毛主席所指出: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論人民民主專政》)。
隨后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1921年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毛主席在斗爭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最終指引中國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歷史已一再證明:中國革命什么時候離開了毛澤東思想指引,革命就受挫折、甚至面臨覆滅;什么時候有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中國革命事業就蓬勃發展。
近代資本主義是私有剝削制度發展的最后階段,它就是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受窮受苦。它已形成了一個國際體系,世界被分裂為兩極:以英美法徳俄日意七國(占世界總人口約10%)為一極,為資本主義宗主國;日本以外的亞非拉國家(占世界人口的90%)為另一極,為殖民地附屬國。兩者的關系就是少數與多數,征服與被征服,剝削掠奪與被剝削掠奪,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由于歷史與現實的種種原因,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命運注定只能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附庸。
中國丟棄了毛澤東思想,再走資本主義道路,重做帝國主義的附庸,究竟對誰有利? 只能讓極少數漢奸、賣國賊、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得利;讓廣大的中國人民受苦受難。錢學森正是深刻地理解、懂得了這個道理,這才讓他發出了最后的吶喊:
毛澤東思想和公有制不能丟!
“我們是社會主義!”“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這一點是絕對不能忘記的!”“社會主義一定要戰勝資本主義。我們有這個信心,因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錢學森:《創建系統學》,第20頁、《錢學森書信選》上卷,第462頁)
注釋[1]:
轉引自鞏獻田:《錢老說:如果丟掉了毛澤東思想和公有制,中國就完蛋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