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學習體會
——紀念馬克思逝世138周年
郝貴生
今年3月14日是世界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逝世138周年。恩格斯當年在馬克思去世之時發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見附錄),今再次學習,以示紀念。
馬克思恩格斯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列寧在談到馬克思恩格斯的關系時說:“古老傳說中有各種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是由這兩位學者和戰士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頁)馬克思在世時對恩格斯評價很高,他認為恩格斯“是當代社會主義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7頁)他早期的著作不僅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某些一般原則,而且對自己《資本論》的寫作也發生了很大的影響。恩格斯還對共產主義同盟的建立、對國際工人協會的發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馬克思特別提到恩格斯發表的批判杜林的一系列論文和《反杜林論》著作“在德國社會主義者中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同上,第689頁)并稱《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小冊子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同上,第689頁)同樣,恩格斯在他的許多著作和書信中對馬克思評價也非常之高。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不僅對馬克思以科學的整體評價,更重要的是以極其簡練的語言高度提煉和概括了馬克思一生的理論貢獻、人品及其斗爭精神。
一、馬克思理論方面的突出貢獻就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
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一生理論上有許多突出貢獻,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而且不是淺嘗輒止。但最重要的發現是兩大點:
第一是唯物史觀理論。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歷史領域一直為唯心主義歷史觀統治著。舊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在歷史領域卻背叛了唯物主義。黑格爾把歷史觀從形而上學中解放出來,但本質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由此導致以批判資本主義主張社會主義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論基礎也是唯心史觀,它不能用科學的態度對待資本主義,也不可能給無產階級解放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正確道路。所以馬克思青年時代就意識到,創立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必須有科學的哲學理論做指導。所以馬克思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和恩格斯一起致力于新的世界觀的創立,也就是創立唯物史觀理論。因此恩格斯說,生物學家達爾文發現了有機界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就發現了歷史領域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人們必須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同上,第776頁)
第二是剩余價值學說理論。科學社會主義一直批判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現象,但這種不平等現象的深層次表現和根源究竟是什么?空想社會主義始終沒有認識到。所以這種批判只停留在現象上,而沒有深入本質。馬克思以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為指導,從資本主義社會最普通、常見的商品生產入手,通過勞動價值論的創立,最終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深層次秘密,同時也就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自身運行的客觀規律。所以恩格斯說:“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同上,第776頁)而先前無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判家在黑暗中探索的問題,在馬克思這里都豁然開朗了。社會主義也從空想真正變為科學。
馬克思一生把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理論的創新,當作一種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恩格斯說:“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同上,第777頁)科學領域的任何一個新的發現,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悅,包括自然科學的每一個新成果。馬克思也從這些新成果中概括提煉新的思想,為他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提供新的依據。當然馬克思追求真理,經歷了千辛萬苦。特別是他在研究撰寫《資本論》過程中,受盡反動政府迫害,日常生活都無法繼續下去,且幾個子女夭折,他的身體也受到極大損害。他自己在《資本論》序言中就說過,在科學大道上沒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勞苦肯于登攀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也是馬克思創立兩個理論最重要的思想根源和動力之一。
二、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親身參加了無產階級斗爭實踐,把自己的畢生獻給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 馬克思不僅是一個理論家,他與歷史上的所有理論家最重要區別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而且是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與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同上,第777頁)恩格斯曾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就詳細敘述了馬克思一生參加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活動的經歷。如1842年《萊茵報》期間反對普魯士政府的斗爭,1847年參加共產主義同盟并為同盟撰寫《共產黨宣言》,1848年創辦《新萊茵報》繼續反對封建政權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斗爭,1867年創辦并領導了國際工人協會。他始終關注巴黎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撰寫著作給予極其高的評價,并總結和提煉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馬克思把自己一生的追求始終同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把為無產階級解放而同剝削階級和一切錯誤思想作斗爭看作一生最大的幸福。所以恩格斯說:“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同上,第777頁)正因為馬克思投身到無產階級反對剝削制度的斗爭的最前線,所以馬克思成為那個時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資產階級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馬克思對這一切都毫不在意。恩格斯說,馬克思一生有許多敵人,但沒有一個私敵。正因為馬克思把自己的整個一生都獻給了各國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所以他逝世后,受到了世界各國千百萬革命者的無限尊敬、愛戴和悼念。
馬克思這一區別于歷史上所有理論家的實踐性和階級性的特征也是他之所以能夠創立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最重要的實踐根源和階級根源。
三、學習馬克思
總之,恩格斯這篇文章并不長,但高度概括了馬克思一生的經歷及其對無產階級解放事業也是對人類事業的最杰出的貢獻。對于我們學習馬克思的崇高的人生價值觀和革命精神,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理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第一,深入學習和掌握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
馬克思一生創新理論極其豐富。恩格斯這里把它高度概括為兩大要點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所有我們今天學習馬克思最主要的就是深入理解和掌握這兩大基本理論。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理論是針對以往歷史觀中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提出和闡發,并把作為無產階級觀察認識世界認識歷史的科學思想武器,并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依據。但唯物史觀的創立不意味著唯心史觀徹底根除和消除影響。馬克思主義創立160多年的歷史中,唯心史觀仍然以多種多樣的形式改頭換面反對唯物史觀,為錯誤的經濟學、社會主義、政治學、文學藝術等社科領域的各種學說提供錯誤的哲學依據。尤其是直接反對唯物史觀中極其重要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思想理論界特別是經濟學界直接和間接歪曲、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學說理論極其猖狂。他們否定馬克思通過社會基本矛盾原理、階級斗爭原理、剩余價值理論而做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黨的旗幟仍然是馬克思主義,那么今天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理論,熟悉和真正掌握這兩個基本原理的來龍去脈及其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并同當今社會生活中一切直接間接否定和反對這兩個基本原理的錯誤傾向做堅決的斗爭。為此還必須學習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時代對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新的豐富和發展的成果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它對馬克思主義最大的理論貢獻就是提出和闡發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如何鞏固政權問題即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列寧主義沒有過時,毛澤東思想也沒有過時,他們的思想仍然是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包括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唯一科學的理論武器和指導思想。
第二,學習馬克思為無產階級徹底解放的革命和斗爭精神,把馬克思恩格斯開創的共產主義事業進行到底!
恩格斯評價馬克思的人品有兩個極其重要的字詞:一是“革命”、二是“斗爭”。他首先是一名革命家,不僅他自己為無產階級徹底解放,而且喚起無產階級和一切被壓迫階級被壓迫人民共同革命,推翻剝削制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同時貫穿于他一生人品精神的核心就是斗爭。正如馬克思的女兒問他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回答說:斗爭。恩格斯這里所概括的“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極其準確、深刻。盡管他一生遭到無數次的迫害、誹謗、污蔑、攻擊,都沒有一絲一毫動搖他的理想、信念。直至靜靜地躺在安樂椅上。不僅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至今仍然是一切共產黨人的指導思想,其如此杰出偉大的人品和精神也是決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共產黨員永遠學習和效仿的榜樣。當今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立斗爭,國內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復辟勢力,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本主義道路還在走,還在繼續蠶食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意識形態領域形形色色的剝削階級意識形態、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思潮極其頑強地表現出來,向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去一波又一波的猖狂進攻。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斗爭仍然十分尖銳、激烈。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當今在這種階級斗爭的新的形勢下,每一個共產黨員和決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革命者都應該學習和繼承馬克思的這種革命、斗爭精神,不忘初心,向一切剝削階級的一切腐朽勢力和頑固堡壘做堅決的永不停懈的斗爭,把馬克思恩格斯開創的列寧毛澤東發展的人類最杰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進行到底!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2021年3月14日
附錄: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恩格斯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例如,他曾經密切注視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進展情況,不久以前,他還密切注視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最早的《萊茵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斗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后,作為全部活動的頂峰,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沒有別的什么建樹,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載于1883年3月22日《社會民主黨人報》第13號
選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778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