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今天,35歲的楊靖宇,犧牲在老家河南1900公里之外的吉林。他犧牲的地方,當年叫“濛江”縣,解放后更名為“靖宇”縣。
楊靖宇犧牲五年后,抗戰勝利了,楊靖宇的同志們也來到了濛江,要以一場暴風驟雨般的土地革命,來徹底解放東北人民。1946年舊歷年前,沂蒙山區來的老八路張匯東,只身一身被派來當代理縣長,他到濛江的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看他最崇拜的英雄——楊靖宇。
哭著離開楊靖宇墳冢的張匯東,以共產黨員的黨性,向另一位共產黨員發誓,誓死也要完成老楊未竟的事業。
隨后,濛江縣人民政府建立,濛江人民公開追悼楊靖宇烈士,提議將楊靖宇犧牲地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并發表了《為濛江縣易名告各地同胞書》,盛贊烈士:
“他是死得壯烈,死得有代價的,他的死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中華民族,特別是咱東北父老的存亡,不愿叫我們當亡國奴,他的死是高度的發揚了中華民族的氣節;他是威武不屈、富貴不移,他是革命先烈,他是民族英雄,他是優秀的中華男兒黃帝子孫,他是英勇的、堅定的、偉大的忠實于國家與民族解放事業的,為全人類謀利益的優秀的共產黨員。
他是我們民族的好榜樣!”
01
“再也見不到爹爹了!”
1928年,是馬尚德在河南的最后一年。女兒出生了,但嚴峻的革命形勢,卻迫使他必須離開河南,去完成黨交辦的新任務,未來馬尚德將以“楊靖宇”的化名,走向輝煌,名垂青史。
臨行前,馬尚德給剛出生五天的女兒,起名“躲兒”。
老母親問:“是花朵的‘朵’?”
馬尚德說:“不,是咱村住不了,躲到孩子姥姥家的‘躲’。”
舍小家顧大家,為了千萬中國人民的兒女,革命者的兒女東躲西藏本是家常便飯,中途夭折更屢見不鮮。
作為父親的馬尚德,沒有來得及給女兒起大名,這背后的深意,如今亦為人父的我,每每不敢深思,怕想穿了便會痛得扯心扯肺。
此后幾十年間,躲兒再沒有見到自己的父親,只知道父親是一位共產黨員,為了窮苦人的孩子能有個奔頭,而四處奔波,無暇歸家。
楊靖宇烈士犧牲五年后,中國人民終于盼來了十四年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楊靖宇的妻子卻貧病交加。國民黨反動派和日偽的連番迫害,不但逼死了烈士的寡母,還徹底折磨垮了她的身體,楊靖宇的妻子臨死前告訴躲兒:
“等革命成功了,紅軍回來了,拿著相片去認你爹。見了你爹,你說娘對不起他,沒等到他回來。”
1949年,河南全境得以解放,馬尚德的閨女躲兒,終于等到了父親的消息,從省會開封回來的哥哥告訴妹妹:
“躲兒,爹跟日本鬼子打仗,早在1940年2月就光榮犧牲在長白山里,再也見不到爹爹了!”
02
“這人意志非常堅強!”
1929年夏,當時還叫馬尚德的楊靖宇,來到東北,繼續做黨的工作,先化名“張貫一”。期間曾被日本警察抓捕,遭到多輪酷刑折磨,堅不吐實,給鬼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主持對張貫一審訊工作的日本警察署高等系主任、警部補蜂須賀重雄,二十五年后的1954年5月2日,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里,仍念念不忘“這個三十歲左右的大高個子”,他回憶說:
“這人意志非常堅強,不談撫順組織,(特務巡查)橫煙(元吉)殘暴地毆打他,(致其)脊背受傷。”
被鬼子打得死去活來,又經齊腰深水牢里的臟水浸泡,張貫一的傷口開始感染、腐爛,發起高燒,又患了赤痢,隨時都可能瘐死獄中。無奈的日本特務,只好把這名“頭號嫌犯”引渡給國民黨的撫順縣公安局,要求“嚴重懲處”。
我們是敲不開他的嘴了,你們奉方跟共產黨是老對頭,想必一定更有針對性,期待你們得到口供的好消息啊!
可令奉系特務沒想到的是,這個快要死的大個子,卻有著共產黨員鋼鐵般的意志,充滿了革命者的智慧,發著高燒,仍能平趟它們的陷阱。
“問:姓名、年歲、籍貫、住址、職業。
答:張貫一,27歲。山東曹州府曹縣(今屬菏澤)李莊。現住新站福合客棧,是開雜貨商。
問:你是怎樣入共產黨的實情說說。
答:小的本年7月11日(陰歷)由家來到千金寨,是打算做個生意,不期受人牽連,至福合客棧被捕。我與王振祥等未見過面,無能有入共產黨情事。
問:你與王振祥等是同時被捕的嗎?
答:小的和他們是一天被捕不差,但被捕原因是另有別情。小的到該客棧居住第二日后,經日警檢查院說我是上海人,并行跡可疑,說硼酸粉是毒藥。最后看有張若云致王振祥一封書信,以共產黨犯帶到日警署刑訊致傷,送于醫院療治。其在它處所捕之人已先送縣啦!
問:張若云怎樣給你寫與王振祥那封書信?
答:小的由家來至青島,遇鄉親張若云,給我寫了一書,是叫王振祥關照我的意思。誰知那信利害呢?但那書信,僅以系致王振祥有涉共產黨之嫌,但小的并不知王振祥是共產黨犯,有該函可證,況兩下尚未晤面呢!
問:那《紅旗》和印刷品等物不是你的證據,怎還狡展呢?
答:藥品、書信是我的,此外各物實不是從我處搜出,是從范青(叛徒)他們那邊翻來的,在他們送藥時留下的。想小的如是共產黨,怎敢不自檢點,把那違禁東西放在明處呢?
問:你加入共產黨,即當承認不諱,何必狡辯呢?
答:小的實不是共產黨,當然不能承認的,實詳予調查吧!”
以上是解放后搜繳敵偽檔案中,發現的此案原文卷宗抄錄。
在敵人的法庭上,“張貫一”解開上衣,露出前胸后背上,烙鐵燒、皮鞭打,條條傷痕,處處瘡疤,怒斥日本鬼子的中國走狗們:
“你們看我這滿身的傷痕,我作為中國的一個老百姓,卻在中國土地,被日本人嚴刑拷打成重傷,作為官府不僅不能保護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反而替日本人來審判我?
你們對日本人奴顏婢膝,為虎作倀,在老百姓身上作威作福,殘害自己的同胞,你們還有一點中國人的良心嗎?
你們枉作中國人!”
03
“我將抵抗到底!”
犧牲前,曾有漢奸勸楊靖宇投降,楊靖宇告訴那人:
“我是中國人,良心不允許這樣做,這樣做也對不起廣大人民。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是不能向外國人投降的!”
漢奸把楊靖宇出賣后,日偽縮小并徹底關閉了包圍圈。
七天前的2月16日,六百多人的日偽聯合討伐隊,已經被楊靖宇拖得精疲力盡,多數掉隊,只剩下五十人,減員嚴重,喪失信心,想打道回府了。可漢奸的出賣,讓討伐隊頓時來了精神,迅速組織人手,攆上來,左右包抄。
日寇軍警中,懂中國話的警佐西谷喜代人,試圖勸降楊靖宇:
“我們的部隊里面,有曾經是君之同志的程、崔二君,都擔任著警察隊的指揮,安參謀也在總部工作。若是君能歸順,岸谷廳長必會熱切相迎!現在這個地方,要逃脫是不可能的了,何必急著去死呢?考慮一下歸順可好?”
程斌和安光勛,都曾是楊靖宇的部下,崔胄峰則是王鳳閣烈士的部下,他們投靠日寇,成了可恥叛徒、民族敗類。
楊靖宇回答:
“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多數部下都犧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個人。但我的同志們還在轉戰各地,帝國主義滅亡之日必將到來,我將抵抗到底!無須多言,開槍吧?”
楊靖宇故意拖延時間,是為了趁機銷毀隨身攜帶的文件,任務完成,他知道犧牲的最后時刻要到了,遂以連續而準確的射擊,作為中國人,中國共產黨員,面對外敵強敵的最終回答。
激戰十多分鐘后,下午四點半,楊靖宇被叛徒張奚若的機槍子彈擊中胸部,殷紅的鮮血滲透了潔白的雪地,英雄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1940年2月23日,請記住這個日子,那年正月十六。楊靖宇的生日是正月初十(1905年2月13日),他犧牲時剛滿35歲。
此前“九·一八”事變爆發,楊靖宇的老領導,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烈士,告訴在東北的所有230名共產黨員:
“敵人在哪里蹂躪我們的同胞,我們共產黨人就在哪里和人民一起抗爭。不驅逐日寇,黨內不允許任何人提出離開東北的要求。誰如果提出這樣要求,那就是恐懼動搖分子,就不是中國共產黨員!”
從抗戰到解放,再到防疫阻擊戰,還有正在完成的扶貧攻堅戰,無數個楊靖宇似的共產黨員,領導人民并和人民一起抗戰,不畏強敵,克敵制勝,敢于犧牲,甘于奉獻,這就是活生生的黨史。
04
“什么是真正的中國人?”
楊靖宇犧牲后,鬼子割走了烈士的首級,還進行了遺體解剖,它們納悶:
極端嚴寒天氣下,重感冒,又雙腳嚴重凍傷,斷糧五天的“楊司令”是靠什么支撐下來,死戰到底的?
楊靖宇的胃被取出后,交給當地開診所的中國醫生洪寶源化驗。洪大夫畢業于“滿洲”醫科大學,是這所大學中極少的中國籍學生,又是大連金州(今大連金州區)人。在鬼子的“偽滿洲國”用人路線圖中,這是漢奸、朝奸中,最得信任的出身。
但洪寶源不是漢奸,在心底深處,從來沒有泯滅作為中國人的良心,他曾多次為抗聯在濛江的地下交通站,提供治療槍傷的藥品。
日寇拿來的“化驗品”,一望而知,就是人的胃,因為長期饑餓導致胃部嚴重萎縮,完全變形了。進一步化驗之后,更讓洪大夫吃驚的是胃里面一粒糧食也沒有!
只有草根和棉絮,有的棉花明顯是臨死前不久剛吃進去的,一團兒一團兒的還沒變樣。那東西別說吃了頂不頂餓,一般人吃都吃不進去,它沒法咽啊!什么人還能吃棉絮呢?
這個中國人是誰呢?
當洪寶源知道是楊靖宇烈士后,鬼子還沒走,他的熱淚已經奪眶而出。
多少年后,解放了,天亮了,已經是國家血液病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內著名白血病專家的洪寶源,提起楊靖宇,仍會止不住眼淚:
“古往今來,英雄輩出,多么悲壯的犧牲場面都有,什么樣的死法都有。可吃棉絮這種活法,這種死法,卻只有楊靖宇一個,恐怕在世界上也獨一無二。
壯士喋血,為爭民族之氣。
過去自己在日本留學,常常受到歧視,心里雖然也不好受,但總埋怨中國太落后,埋怨中國人不爭氣,多多少少有自己人瞧不起自己人的意思。
楊靖宇的死讓我猛醒,他讓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國人,知道了我們中國人,其實并不比別人差,讓我明白了只要我們自己挺直腰桿做人,國家的前途就有希望!”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員楊靖宇烈士,以犧牲為代價,給當時和今天所有沒有泯滅中國人良心的中國人,所留下的希冀與囑托。
無論啥時候,當你面對艱難險阻,“只要我們自己挺直腰桿做人,國家的前途就有希望”,國家的前途有希望了,我們個人的前途自然就光明了。
所以,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吧?
站直了,別趴下,更別跪下……
注: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