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英雄往事并非如煙
作者:陳先義(北京)
如今,在脫貧后的蘭考大地上,就像沉浸在歡慶歌聲的海洋里,一個聞名全國的貧困縣,摘掉了多年的貧窮帽子,人們怎能不高興呢。每當看到蘭考的那些歡樂喜慶的視頻,不禁有種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這一切變化,不正是老書記焦裕祿和他的好搭檔張欽禮等老領導們所期盼的嗎?翻身的蘭考,不應該忘記這些前輩先賢,不應該忘記為了百姓付出生命代價的英雄們。
不過我今天給大家要講述的,倒是已經被歷史淹沒的戰火中走來的老英雄。他們都與蘭考緊密相連。
當年為了解放蘭考,在這片曾經被日本人占領過的土地上,他們曾經拋頭灑血,他們的英名和事跡留在了蘭考大地上。今天,當我們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時,我們不能忘記他們,蘭考能夠有今天,既包括我們今天的艱苦奮斗,也包括他們昨天付出生命和鮮血的代價。
下邊,我分別介紹幾位蘭考當年功績顯赫的英雄。
1、王志新——綽號“王二好漢”;排彈高手;一等功臣,抗戰英雄,志愿軍英雄。號稱“豫東柳八爺”。
你看過小說《苦菜花》嗎?那個嘯聚山林的膠東好漢,最后帶著自己的隊伍投奔八路軍參加抗日,他是享譽膠東的抗日英雄、綽號“柳八爺”,堪稱一代梟雄。提起柳八爺,連日本鬼子都聞風喪膽。
你知道嗎?在我們蘭考,在全民抗日的年代,也有一個與柳八爺相似的英雄。他是蘭考縣五里河村人。名叫王志新,綽號王二好漢。這個老英雄,曾在抗日戰爭中威震豫東。一身戰功,威名豫東,他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打日本、戰老蔣,出生入死,從來無所畏懼。因戰功卓著,魯西南和整個豫東都知道他的英名。他和張欽禮一樣,都是當年地方抗日的領導者。在蘭考,在魯西南,他的神話般的故事很多。
你或許看過電視劇《亮劍》吧,李云龍腰間掛滿手榴彈進敵營的故事或許記憶尤新,每個人都會被李云龍的威武豪勇所感動。但你或許不知道,這個腰掛手榴彈闖敵營的故事,故事原本就在蘭考。該書的作者都梁是我好友,他說這個故事的來源,就是采自蘭考百姓,故事主人公依據的也正是王二好漢的故事。這是他在王近山的回憶錄中最早得到的素材。當時讀時無心,在編寫劇本時恰恰用上。
王近山何其英雄,在豫東作戰一個團打得剩下十幾個血人,依然血拼到底。解放戰爭打蘭考就是他的一線總指揮。
因為當年解放蘭考的部隊是王近山指揮的部隊,虛構的《亮劍》中多個故事依據的都是發生在蘭考的真實故事。
那一年,國民黨和還鄉團在蘭考南彰掠走了一大批鄉親,一是為了報復,二是企圖讓鄉親們招出王二好漢等我軍部隊的去向,否者將會殺掉所有被俘的鄉親。
危險時刻,王二好漢腰纏手榴彈和炸藥,果斷踏進敵營,拉著導火索的手牽著敵人頭目的手,演出了李云龍的《亮劍》真實畫面,硬是英勇機智地營救了鄉親們。在豫東關于王二好漢類似這樣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王二好漢更加精彩的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此時,他已經榮升為志愿軍某部防空大隊大隊長的職務。當美國飛機投下的炸彈還在滴答作響時,上級要求迅速排彈,以保障大部隊開赴前線。作為大隊長,他自告奮勇,冒著生命危險,帶頭將滴答作響的炸彈迅速排除干凈。從此被授予“排彈英雄”稱號。此后直接受志愿軍首長委派,開始以戰代訓,為志愿軍培養出一大批排彈高手,確保了志愿軍后勤線路暢通無阻,為志愿軍的后勤運輸線的物資輸送立了大功。為此彭德懷等志愿軍首長簽署命令,為這位戰功卓著的老英雄立了一等功。
一等功臣的高風亮節,不僅表現在戰爭年代,而且表現在和平建設的新時期。
六十年代中期,他聽說戰爭年代一起摸爬滾打的老戰友張欽禮因為反對浮夸風被迫害入獄,他立即行囊一背,遠赴千里到蘭考去看望戰爭年代的老戰友。在這個別人都不敢接近張欽禮的特殊時期,他大膽給了張欽禮以堅決支持,果斷接走張欽禮的兩個年紀尚小的孩子。給了張欽禮一家危難時刻以巨大的支撐。
還有,1967年夏天,王二好漢到蘭考,那也是專為探望張欽禮的,其場面至今我記憶猶新,那天他從蘭考下了火車,蘭考的老百姓幾乎是把這位老英雄抬著走上蘭考大街的。在蘭考一中,同學們歡呼著,簇擁著,把他請上講臺,請英雄講話。我第一次見到蘭考普通老百姓對英雄發自內心的敬仰。王二好漢在蘭考人心目中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生死戰友,手足情誼,當年并肩打日本,滅老將,如今同心經磨難。在王志新71歲生日時,張欽禮提筆賦詩,記述他們的友誼,其言至誠至真,感人肺腑:
“英雄好漢王志新,說起戰績驚煞人。
抗日反蔣打美帝,入朝作戰建奇勛。
凱旋歸來人敬仰,天下誰人不識君。
不為名利為革命,人民利益貫乾坤。
無情歲月催人老,有情人民贊功臣。
古稀老友話古稀,祝君南山不老松。”
英雄王志新去世后,后人根據兩位老人可歌可泣的從戰火年代凝結的生死相依的友誼,特鑿一方“友誼碑”立于墓前。碑文記述了兩位老者從抗日烽火中結成的革命情誼,凡讀之無不淚目。
2、潘子春——冀魯豫的“烽火英雄”。
潘子春,山東曹縣趙樓村人。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無數戰火考驗。不僅打仗風風火火,和平時期干工作也是攜風帶火。打過鬼子,戰過老蔣,是聞名冀魯豫邊區的戰斗英雄。受到過冀魯豫邊區政府的特別表彰。他在蘭考大地上同樣留下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
此人性格剛烈,不畏生死,是一個在戰場上敢拼敢殺的好漢。與王二好漢、張欽禮一起,都是并肩戰斗的烽火年代好戰友。據說,張欽禮作為游擊隊長,每當有急難險重任務,總是第一個交給這個敢拼敢殺的老戰友。一次張欽禮交給他炸毀一個鬼子火力點的任務,可一看潘子春褲子打仗時被鬼子刺刀挑開了,露出了半拉光屁股,張欽禮就半開玩笑說:打完這一仗,我負責給你弄一條新褲子。說了算??芍钡揭粋€月后,潘子春又打了數仗,也沒有穿上新褲子。窮的叮當響,哪里弄啊。這成了兩個戰友一直開到老的玩笑話。張欽禮欠潘子春一條褲子。玩笑開到了兩位老革命去世,這褲子的帳也沒有還上。
建國后,潘子春留在了他戰斗過的土地上工作,當過縣武裝部長、杞縣縣委書記、蘭考縣委書記。最大特點,對以權謀私嫉惡如仇。他的妻子跟著他打了一輩子仗,提心吊膽隨他東奔西跑。本來也算老革命了??h里幾次招工,他都堅決放棄了給妻子安排。在他看來,群眾還有那么多沒有安排的,干部就不能走在群眾前面。革命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哪有好事先緊自己享受的。于是書記的妻子便很多年沒有工作。幾個孩子也沒有一個是他安排的工作。
戰爭年代他與張欽禮生死相依,成為鐵血戰友。改變蘭考三害面貌,更是并肩苦戰的好搭檔。危難時刻,他堅決不相信像張欽禮這樣優秀的共產黨人、這樣一門心思為改變蘭考面貌奮斗一輩子的干部是什么壞人,認為張欽禮不會有任何問題。在混亂的年月,有人對他威逼利誘,不僅要叫他交代檢舉張欽禮的問題,而且明確告訴他:張欽禮都已經判刑了,你老潘大小總得給你個處分吧?連個處分不給說不過去啊。不過考慮到你是八路軍抗日老干部,老資格,干脆改為勸你退黨算了,組織照顧你給你個面子,你就算自動退黨吧!”
性格剛烈的潘子春一聽怒火中燒,他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大罵道:“我X您娘,你這個狗雜種,勸我退黨,我入黨的時候你小子在哪呢?我入黨時是宣誓的,永不叛黨、永不退黨,你們憑啥勸我退黨,我入的是毛主席的黨,你們沒有一絲一毫的權力勸我退黨。老實告訴你,讓我檢舉張書記你是白日做夢,張欽禮是堅定的共產黨員,我用我25年黨齡擔保,他是一個真心為百姓的大好人,是難得的大好人。你們這些人干的是毀壞我們黨的聲譽的壞事丑事。”潘子春的一身正氣,弄得來人狼狽不堪,灰溜溜的逃去了。
這位當年曾經受到冀魯豫軍區首長表彰的老英雄,在彌留之際,拉著來看他的張欽禮子女的手,留下了他最后的感人肺腑的話:“引黃河,壓沙治堿,效果好,見效快啊!”說著,他斷斷續續的吐出最后幾個聲音很低的字:“欽禮-----欽禮----他是好人哪,好人-------”說著說著,便告別了人世。
為了緬懷老戰友,張欽禮出獄后第一個看望懷念戰火中的老戰友,并且聲情并茂的即興賦詩一首:
共產黨員潘子春,全心全意為人民。
英勇奮戰老英雄,抗日反蔣打沖鋒。
屢立戰功人敬仰,青史留名貫古今。
執政清廉蘭杞地,難能可貴為官貧。
協助焦公除三害,蘭考大地足跡深。
丹心丙日坦蕩蕩,清白二字遺子孫。
如此不算,在照片上,他又寫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悼念潘子春同志。
3、劉漢松—-綽號“劉歪把子”—抗戰年代曾經在蘭考和魯西南任獨立團長。
劉漢松,湖北大悟縣人。之所以將劉漢松列入蘭考英雄譜,因為劉漢松與王志新、張欽禮、潘子春一起,是戰爭年代的生死之交,蘭考解放以前,只要在蘭考提“劉歪把子”這個名字,可以說如雷貫耳,是婦孺皆知的大英雄。這位1931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1933年曾經隨紅25軍長征的老紅軍,先后參加過七里坪、直羅鎮、平型關等著名戰役戰斗。1942年,隨部隊首長開辟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時,他留在地方擔任了民權、蘭考支隊長,后又擔任菏澤分區獨立團團長,那個職務,很像《亮劍》中的那個獨立團。他曾經率團配合我軍主力兩度攻克考城縣城。在魯西南、豫東、蘭考組織過南彰、崔園子、大楊湖等百余場殲滅戰。
他的歪把子美名,得于一場反包圍戰。在蘭考的一場作戰中,敵人把他們的部隊團團包圍,處于極其危險之中,劉漢松沉著應戰。將部隊機槍連當尖刀,司號員將軍號一起吹響,他上衣一甩,光著膀子,獨自端著一挺歪把子機關槍,大吼一聲沖鋒殺入敵陣。我軍將士尾隨其后,奮勇沖殺,勢如破竹,迅速沖出后又來了一個回馬槍,將日寇部隊來了個反包圍。這一仗,打得日偽軍丟盔卸甲,傷亡極其慘重。
此役之后,日軍頭目惱羞成怒,聲稱要抓到“劉歪把子”,懸賞重金也要活捉。就此,劉歪把子的綽號便響遍豫東。
到了1949年,劉漢松部并入主力部隊,隨軍南下,當了某師的參謀長??稍谀舷峦局校瑪橙寺動嵨臆娔舷拢S即瘋狂組織力量反撲,準備對根據地來個燒光殺光的政策。
根據地考慮到劉漢松在豫東蘭考的威名,決定派他中途再回豫東,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上級征求意見,問他要多少人馬,劉漢松回答:一人一槍一馬,足矣!所謂一人,就是帶上他的那個馬夫,所謂一槍,就是他的那挺歪把子機槍,所謂一馬,就是伴隨他多年征戰的棗紅馬。
傳奇英雄,當天一路絕塵,一邊騎馬飛奔豫東,一邊放風高喊,劉漢松回來了!敵人聞風喪膽。隨后,一支頗有戰斗力的隊伍,在蘭考在豫東在魯西南迅速組織起來,幾經他的訓練調教,迅速成為當地一支聞名的武裝,迅速壓制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在豫東蘭考和魯西南長達八年的征戰中,劉漢松與張欽禮、王志新、潘子春結下了深厚的戰斗情誼,成為享譽一方的共產黨領導者形象。六十年代,當劉漢松聽說張欽禮先是因為反對浮夸風曾經遭受打擊,再是因為受迫害被打入監牢,他心急如焚,特別掛念老戰友,曾經星夜趕到蘭考看望老戰友。再后來聽說周恩來總理在張欽禮生死關頭兩次搭救張欽禮,他再次趕到蘭考去看望張欽禮。他對張欽禮說:戰爭年代,咱們腦袋別在褲帶上干革命,解放后可以過一個穩定日子了,沒有想到你被關進大牢。啥都不愿,欽禮啊,都怨你為人太耿直了。咱門這幫老家伙都不會見風使舵,容易吃虧啊。”張欽禮說:“開弓沒有回頭箭,干革命沒有避風港的啊!”潘子春說:“還是咱打仗時說過的話,干革命,活著干,死了算,咱把這百八斤就算交給革命了!”
4、劉永松——保衛鴨綠江大橋的英雄。
這是炮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戰場,在鴨綠江大橋邊,一支高炮部隊不斷在創造戰爭的奇跡,剛剛組建不久的高炮部隊,居然創造了連續擊落美軍飛機的奇跡。因為有這樣一支高射炮兵,美軍戰機再不敢輕易越過鴨綠江。擔負這支部隊的指揮員中,又一個名叫劉永松的副師長。
就這名副師長,受到黨組織的委派,回國后被分配到蘭考縣工作,加入了改造蘭考面貌根治三害的大軍。
這樣一些老革命,戰場上是叱咤風云的英雄,在祖國一聲召喚,建設社會主義的澎拜大潮中,他們一樣是敢拼敢打的戰士。應該說,這些英雄們,他們都為蘭考面貌的改變出了力流了汗,他們也都因為守衛焦裕祿這面旗幟,都因為與高揚焦裕祿這面旗幟的共產黨人張欽禮站在了一個戰壕,也因此受了無數委屈。如今他們大多數已經離別人世了,但蘭考老一輩的人至今都記得他們的名字。當年保衛鴨綠江大橋,曾經立下赫赫戰功得劉永松,留給蘭考的畫面,是他一個老共產黨員的不屈形象。那一個混亂的年月,同樣為了張欽禮的牽連,有人讓他坐土飛機,讓他舉報張欽禮的問題,沒想到劉永松哈哈大笑,他的笑聲令審問他的人一陣發毛,劉永松怒喝道:你也不打聽打聽,咱劉永松是干啥的,朝鮮戰場打過炮,鴨綠江邊護國橋,咱大仗打過無數,一個堂堂的抗美援朝副師長,還怕你幾個小爬蟲不成。讓我昧著良心去舉報共產黨的一個好干部,算是你們瞎了眼。你先弄清楚老子打下多少架美國鬼子的飛機,再跟我討論其他事。”
這就是那一代共產黨人,這就是與蘭考有關的英雄故事。他們那一代人,把蘭考脫貧,把改變蘭考面貌,是當作仗來打的,如果說這就是共產黨人初心的話,那就應該從這些英雄們身上去對照一下。從端著槍沖鋒,到掂著鎬頭在蘭考大地苦干,這才是一代共產黨人的初心。他們都因為兩個人受盡了委屈,除了焦裕祿就是張欽禮。為了捍衛焦裕祿這面英雄的旗幟,為了替高舉旗幟的張欽禮說句公道話,他們受了委屈,卻從無怨言。
今天蘭考面貌變化了,我們切不可忘記,這是幾代人的奮斗,這是血汗澆灌出來的土地,這是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們苦干的結晶。老一輩給我們留下的奮斗不屈、不為任何困難所折服、不為任何挫折所嚇到的精神,他們時時處處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將是蘭考人創造更光輝未來的動力。
在我們歡慶脫貧的喜慶時刻,讓我們用發自內心的真誠表示向英雄致敬。(本文系著名文藝評論家、解放軍報文化部原主任陳先義授權酌月樓首發的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分享支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