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老翁一片丹心獻給黨的百年誕辰——
寫在王朝柱電視劇文學劇本《太陽出來了》完成之際
陳先義(解放軍報)
到這部電視劇《太陽出來了》,王朝柱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系列,已經整整23部了。23部煌煌巨著,將中國革命百年歷史幾乎無縫鏈接似地形成了一個史詩的宏偉序列。無論怎么講,這都是中國文藝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宏大工程。
《太陽出來了》《長征》《延安頌》《尋路》《換了人間》《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解放》《解放大西南》《太行山上》等等,這一部又一部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作品,組成了中國革命形象化的史詩畫廊。如果把這些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和鏈接,足可稱得上是中國人寫的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到今天這部表現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太陽出來了》,王朝柱這樣一個由青壯年啟程革命史創作的作家,已經成為一個鬢發斑白的老者。當初他動筆開始寫第一部革命史詩作品時,也不過四十多歲,如今已經是一個年屆八十的老翁。很多年來,他沒有假日,沒有年節,始終陶醉在革命戰爭歷史的海洋里。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當老作家用這些作品滿腔熱情地歌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歌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歌頌人民軍隊在毛澤東領導下篳路藍縷的偉大征程時,正是我們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異常活躍,各種非毛化、非黨化、嘲諷我們的黨和領袖、甚至嘲諷和懷疑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論異常猖獗的時候。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王朝柱同志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擔當,以筆作槍,勇敢地站在思想斗爭的第一線,英勇地捍衛黨的歷史,捍衛黨的形象,捍衛我們偉大的領袖,為當今時代留下一部可傳之后世的革命史正傳。
魯迅先生評價司馬遷的《史記》,稱其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套用魯迅的話觀照王朝柱的史詩系列,他的作品也同樣可稱之為“共產黨人的紅色家譜,中國革命的豪放戰歌”。試問這一代的青年,你們哪一個不是通過這些革命史詩的宏篇巨制來對中國革命有了新的認識的?當有些人是非顛倒混淆歷史的時候,又有多少人通過觀賞這些作品以正視聽?當思想界濁浪翻滾的時候,王朝柱同志秉筆直書,力挽狂瀾,英勇地舉起毛澤東思想的旗幟,舉起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旗幟,他像一個英勇無畏的斗士,永遠都沖鋒在前。他不為名利、不懼權貴、不怕恫嚇、不畏生死,力爭讓自己的作品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為我們的子孫后代們留下一部可資參證的真實歷史。若干年后,我們的后代們學習研究先輩的歷史,研究毛澤東那一代共產黨人走過的路,王朝柱的革命史詩系列便是最形象最生動的歷史教科書。
眼下,樹欲靜而風不止。詆毀、污蔑、虛無、丑化黨的歷史和黨的領袖的形象的做法,在某些人某些部門某些大學某些機關依然喧囂不止。敵人人還在心不死。這是毛澤東同志早就提醒大家的話,至今依然被實踐證明著。就在日前,湖北大學黨委對一個公開力挺臺獨港獨的教授開除黨籍的時候,有個人居然公開叫罵,說這種清除反黨行為的舉措就是極左,聲稱早晚有一天要為之平反。右翼勢力如此猖狂地向一個政黨瘋狂進攻,解放以來的歷史所罕見。
此刻,我們來客觀看待王朝柱的系列作品,其實它早已超越文學藝術之外,面對種種邪惡污流,這是蕩滌一切污泥濁水正本清源的文化利器,這是殺向敵對勢力的匕首投槍。它是澄清一切歪理邪說的時代強音。
當他的歌頌我們的黨的誕生歷程的《太陽出來了》出版的時候,我們不禁想起一件往事。
當1991年蘇聯解體的時候,蘇聯的文學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不乏虛無嘲諷和解構歷史的作家學者,不乏像索爾仁尼琴、雅科夫列夫那樣大批站在敵人一邊的獲得過這獎那獎的教授學者,卻缺少像王朝柱這樣敢于挺身而出捍衛黨的旗幟和真理的共產黨員,缺少有正義感的作家學者,所以,一個強大的蘇聯大廈轟然倒塌了,在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的狂呼喧囂的慶典聲中,飄了70多年那面綴有鐮刀斧頭的蘇聯紅旗落地了。
今天,在中國,以美國為首的所有帝國主義國家每時每刻都在做著搞垮蘇聯的歷史舊夢,時時刻刻在利用各種機會搞垮我們的黨,搞垮我們的國家。即使在舉世罕見的瘟疫面前,美國佬都沒有放下那顆罪惡的亡我之心。但是,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有十四億高舉毛澤東旗幟、熱愛黨熱愛祖國的偉大人民,我們有一大批像王朝柱這樣勇敢地站在思想斗爭的第一線英勇無畏的將士。盡管敵人已經瓦解了我們隊伍中的一部分意志薄弱者,盡管有第五縱隊的右翼勢力時時在幫帝國主義吶喊助威,但中國有偉大的黨有偉大的人民偉大的軍隊,他們的狂吠,不過是蚍蜉撼樹,我們那面用鮮血染紅的旗幟,永遠也不會改變顏色。
在又一部為我們黨的正史樹碑立傳的巨作《太陽出來了》完成之際,讓我們向這位已經年屆八十的老兵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陳先義,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國家重大題材影視作品審查專家組成員。原籍河南蘭考,北師大畢業,曾任后勤學院教員、解放軍報文化部主編,2011年退休,現從事重大題材文藝研究。著有《為英雄主義辯護》《走出象牙之塔》《捍衛我們的英雄》《追尋丟失的精神》等十余部,另有報告文學、散文集《橫槊東海》《戰神之戀》《在統帥部當參謀》《中國軍人看世界》等作品。其作品曾多次獲中國新聞獎政府一等獎,全軍文學創作一等獎。曾獲全軍具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一等獎。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新軍網001”,授權察網發布。】
附:
我寫大型史詩劇《太陽出來了》
作者:王朝柱(北京)
《太陽出來了》緣起遠在四十多年前。當時,我對某些理論家對共產黨、對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的解讀不能贊同。怎么辦?我花去了很長時間研究這段復雜的歷史,并得出屬于自己的認知。但是,我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畢業生,供職于總政歌劇團為歌曲作曲,和某些理論家——乃至于少數大權在握的官員辯論嗎?連自己都覺得蚍蜉撼大樹。經過痛苦的思索,遂決定利用史傳文學的形式,展現第一代共產黨人可歌可泣的風范和節操,還有主導這一偉大時代變革的馬克思主義。主人公是李大釗。沒想到獲得很大的成功。胡喬木同志在人民大會堂出席長篇史傳文學《李大釗》的座談會,哽咽著講了三十五分鐘,給予這部近70萬字的拙著很高的評價。
在胡喬木謝世前夕,他對我說:“要用影視宣傳你的理念!”事后,我在他曾供職的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領導、專家的幫助下完成了二十余部、近六百集的長篇電視劇。有意義的是,反映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太陽出來了》竟然是最后一部——且在我80歲完成的。
啊,二十多年啊,天天筆耕不息,沒有休息過一個星期天,每星期只和夫人、孩子吃一餐午飯……我望著這部四十五集的《太陽出來了》真的哭了,也不知道為什么哭的是那樣動情!
其實,前言是不要寫的。但是,我在創作《長征》《延安頌》等長篇電視連續劇的時候,有著自認為帶有辯論性質的話要說,故都寫了所謂的序言。這部《太陽出來了》也寫了篇序言,但為不大懂這段歷史的青年學子所作。
一、主人公的選定:《太陽出來了》的主人公是李大釗。陳獨秀認為:李大釗“平生的言行,誠如日月之經天,江河之行地……最后視死如歸,為黨捐軀,慷慨就義,面不改色,世人稱他是馬克思主義先驅,革命家的楷模,是一點也不過譽的。”因此,李大釗為第一主人公。
但是,陳獨秀雖然自稱“南陳徒有虛名,北李確如北斗”。但陳獨秀在《太陽出來了》這部電視劇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動的。他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為掃除封建殘余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創辦的《新青年》團結了一批文化名人,對青年人走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是無一能替代的。從某種以意義上說,為“五四”運動的暴發積蓄了精神力量。他在建黨、國共合作等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歷史跨度的截取:《太陽出來了》從反對袁世凱復辟開始的。同時,李大釗等人也在這時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換句話說,在這一特殊復雜的歷史變革中,緊緊抓住反帝反封建、走十月革命道路這條主線,展開全劇波瀾壯闊的歷史,讓今天的青年學生認識到祖國和個人的命運是不可分割的。
三、有些人物的拿捏:由于《太陽出來了》是一部全景式的史詩性的戲劇,因此,有些人物的處理也是需要裁剪、符合歷史的。如:
毛澤東:由于他的年齡、學識,在“五四”運動前后不可能是主角。但是,必須寫出他初露鋒芒的才氣,以及他必然登上歷史舞臺的豪氣。
蔡元培、胡適、錢玄同、魯迅等有著很大影響的文化教育界名人,處理原則均按歷史唯物主義去寫。像蔡元培在這一歷史階段有著很大的貢獻。但是他在“四一二”大屠殺中起了很壞的決定性的作用。怎么辦?給這位了不起的大秀才留個面子,只在畫外音中寫一句“四一二”大屠殺的主要決策人。
第三共產國際成立不久,派到中國來的維經斯基、馬林、鮑羅廷等都不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自始自終相信國民黨,認為“中國共產黨早成立了5年”等,因此對中國革命的失敗是負很大責任的。但是,這不是我寫的《太陽出來了》的主線,因此點到為止,甚至略而不述。
四、全劇的風格:《太陽出來了》既然是我寫的這部歷史大劇的開篇,它必須與其它近二十部劇的風格保持一致,那就是典型的史詩性風格。然而,由于這部《太陽出來了》的時代不同,所寫的歷史人物的年齡、身份也有根本的差異,這就要求我的寫作必須有新的風格因素,那就是以平民化的筆觸寫出一部風雷轟鳴的史詩。藝術效果如何?愿意聽從批評。
五、《太陽出來了》源于史傳文學《李大釗》:那時我的夫人是人民大學的教師,給我借出了很多檔案史料;寫作中胡喬木老領導曾幫過忙,胡華教授也曾點撥過我,出書時李碩儒同志出力甚多。在完成電視劇《太陽出來了》的過程中,逄先知、金沖及、王兆海、李準、仲呈祥、左中一、夏潮、鄭伯農、李碩儒、陳先義等都給予很大幫助。對此,我是由衷地感謝這些領導和朋友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