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把最深敬意獻給人民
2020-05-13 09:49http://www.tj.xinhuanet.com/news/2020-05/13/c_1125978452.htm
記者 張雯婧 攝影 谷岳
寄語青年學子:“愿你們堅守底線、樹立正氣;堅韌不拔、潛心問道;珍惜韶華、勤于實踐;清心豁達、奮力拼搏!”
“人民給了我很多榮譽,其實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們的人民!”昨天上午,由市教育兩委主辦的“講抗疫故事 增制度自信 擔報國使命”抗疫思政課專題巡講首場報告會,在津云中央廚房開講。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伯禮教授,通過網絡直播為全市大中小學師生上了一堂極其生動的抗疫思政課。剛一開講,張伯禮就把心底最深的敬意獻給了人民。
“疫情蔓延舉國焦,初二星夜奉國詔。曉飛江城疾,疫茫伴心悌。隔離防勝治,中西互補施。冠魔休猖獗,眾志可摧滅。”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年初三,張伯禮從渤海之濱飛赴江城武漢。在去往機場的路上,他寫下了這首《菩薩蠻·戰冠厄》。昨天,當這位72歲的老人再次讀起這首詩時,現場所有人無不為之動容。
報告會上,張伯禮從新冠肺炎的產生發展、中西醫結合在救治中的作用、抗疫一線的救治歷程、最新抗疫研究進展等方面,深情講述了一線醫護人員臨危不懼、救死扶傷的故事。“2月12日,我帶著209名醫務人員組成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從自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我們一共收治了564名新冠肺炎患者,無一例轉為重癥,且做到了零感染、零復陽。中醫藥在戰‘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報告在小切口中展現大視野,在小事件中體現大情懷。
“老師們、同學們,你們思考過嗎?在這場戰役中,中國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報告會的后半部分,張伯禮向大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因為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人民至上”──“ECMO、人工肝、血漿置換等尖端醫療技術設備隨需隨用,重癥患者的診療費從十幾萬元到上百萬元,這些費用全部由醫保報銷。”
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上午提出建方艙醫院,中午得到國家批復,下午開始籌建團隊。兩天后,名單上的醫護人員已經集結完畢。建設期間,有4.5萬名工人在雷神山、火神山工地上奮戰,這些工人都是在三天內從全國各地趕赴武漢進行支援的。正所謂全國人民一盤棋,這就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效率!”
因為有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人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湖北一戰,全國各地共派出346支醫療隊,共4.2萬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他們與湖北當地的8萬名醫務人員并肩戰斗。”
因為文化自信──“中醫藥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中醫方案是有效的。這也是‘中國方案’的亮點。”
因為青年一代的成長和擔當──“這次抗疫,‘80后’是中堅力量,‘90后’是先鋒,‘00后’是新銳,這些青年人占醫療隊伍的70%以上。他們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一夜之間,他們成熟了,成為祖國和人民可以托付的新生代骨干力量。”
一張張圖片、一串串數字,一組組案例、一個個故事……張伯禮用這些“實證”為大家作出了回答。
報告會的最后,他為全市所有青年學子送上寄語:“愿你們堅守底線、樹立正氣;堅韌不拔、潛心問道;珍惜韶華、勤于實踐;清心豁達、奮力拼搏!”
生動的講述,精神的洗禮。報告會引發了在“云”端聽課的廣大師生的強烈共鳴。“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我們將以張伯禮院士等抗疫英雄為榜樣,努力學習醫學知識,練就過硬本領,不負韶華,為祖國的醫學事業貢獻力量。”天津中醫藥大學2015級中醫學專業學生黃博臻表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