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4月的天氣在春光明媚的時光里,給人留下了太多淚水與不舍。
戰友、老師、前輩,他們都是毛主席的好學生、好戰士!
一
張同志,他是這樣一個人,用自己的生命和尊嚴捍衛自己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他的文字留下戰斗的光輝。
歲月流淌幾十年后,當小編第一次在地攤上,看到他留下的文字,竟然是那樣的具有戰斗力,那樣的具有歷史的穿透力和洞察力。
他在最無法言語的歲月里,用沉默捍衛自己的信仰,用一言不發繼續戰斗!
他一時被世間的塵埃遮擋了耀眼的光芒,他用88年的歲月堅守住了自己的信仰!
在2005年的4月21日,他挺直胸膛去和主席匯報過往的歷史;他可以在天堂見到毛主席后說:毛主席,我沒有背叛你!
他無疑是毛主席的好戰士!
關于他與他的戰友的評價,歷史終有一天會有新的說法!
二
李老師,腦海里留下了他無數的身影。
堅強的戰士,迎著烈烈寒風前行的戰士。
無數次想起,無數次的難以入睡。吃飯時,總是強調給他一瓶蘇打水,親切而自然。
不知疲倦的工作,不分日夜的戰斗,他的生命里沒有給留下自己的一絲一毫的私人空間,留下都是戰斗的歲月。
他無兒無女,徹底地為共產主義貢獻了一生!
那些原以為只存在書中的偉岸形象,在李老師身上展現。
那些在電視劇中一次次上演的英雄,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困難時,李老師總是用他那深厚的聲音告訴我們,相信毛主席創立的共產黨,相信人民,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事業,我們的道路的光明的道路,我們一定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轉眼間,李老師離開我們已經兩年。
兩年來,無數次遇到困難時,單獨買一瓶蘇打水,默默的一個人沉思、懷念、尋找力量!
三
艾老師,一直在戰斗的英雄。
忘不了2015年在天津去北京的車上,那時的艾躍進老師已經確診患癌,但他沒有悲觀、沒有消沉。一路上給我們信心,要相信自己,只要還能夠戰斗,就要戰斗到最后一刻。
戰斗,是的!
艾老師一直在戰斗,剛剛從手術臺下來,他就戰斗在了新的戰場。病床前,在黨旗下顫巍巍舉起的右拳,是戰斗的宣誓。
有些人,逃避了;有些人,投降了;有些人,消沉了。
但他們,那個不能說的張同志、李老師、艾老師,沒有逃避、沒有投降,用自己的一生在戰斗、在捍衛自己的信仰,在捍衛毛主席的旗幟、在捍衛人民的社會主義道路。
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共產黨人的忠誠、看到了信仰的忠貞,看到了天寒地凍下的理想火焰!
他們,在最艱難的歲月里,用永不屈服的頭顱、用百折不撓的斗志、用三尺講臺傳承毛主席的精神。
他們,讓我們這些70后、80后、90后,有幸親身接觸到了真正的共產黨人,信仰的紅旗由此一棒接一棒的傳承!
他們,是毛主席的戰士、毛主席的學生;是我們的老師、先輩,是我們理想的引路人。
明天是4月22日,每到這個時候,眼淚就會奪眶而出。
又一年了,那些留在朝鮮白山黑水間的腳印還在提醒我,你還戰斗在新世紀的新戰場,你還和我們戰斗在一起。
刁大哥,刁老師,刁同志——轉眼間,十年的時光。
從意氣風發的青春少年,我們一起經歷了太多的考驗。
那時你睡在辦公室的沙發上,一個旅行箱。
那時,你經常自嘲來北京六年,這是自己全部的資產。
我們一起探討上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青年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精神狀態,身無分文但心憂天下、身居陋室但胸懷天下。
那時,我們可以為了一個歷史的問題探討到深夜:
我們探討長征路上,毛主席的四渡赤水神來之筆,英勇的紅軍戰士如何飛奪瀘定橋;
我們約定一定要親身去走走長征路,看看大渡河上那十三根鐵索。
2019年的暑假,我終于帶著孩子來到了瀘定橋邊,和孩子講那些英雄,講曾經有一個伯伯,他叫刁偉銘,他是和這些英雄一樣的戰士,他也是戰斗并犧牲在了自己的理想道路上。
那時,我們爭論世界到底怎么了?
堅持社會主義的朝鮮,怎么就那么讓現在的世界不容,這個世界為什么就容不下這一塊干凈的地方?
毛岸英為之流血的抗美援朝戰爭,怎么就遭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抹黑與侮辱?!
朝鮮,我們一起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奠先烈。在岸英的墓前,熱淚模糊了我們的雙眼。
在一個讓人氣憤的夜晚,你嚴肅而認真的問我:“如果有一天,我倒在了戰斗的路上,后來人會怎么評價我老刁?”
短暫的沉默后,你又有點自豪的說到“不知道有沒有統計過,這么多年來,誰是來到岸英墓前最多次數的中國人,說不定很有可能是我老刁,每年的清明節、727朝鮮戰爭勝利紀念日、10月25日入朝作戰紀念日我都來!”
當2018年4月23日噩耗傳來時,沒有想到那一夜的長談成了殘酷的現實,你戰斗在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你把最后的足跡留在了上甘嶺、留在了岸英戰斗犧牲的那片熱土!
先輩、老師、戰友!理想道路上有你們指引陪伴不會迷茫!
戰斗、奉獻、犧牲!毛主席的旗幟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同志!我們最親切的稱呼!
旗手可以倒下,旗幟必將永遠飄揚!
紅色小兵
2020年4月2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