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陳涌
今年是陳涌誕辰100周年。100年前,即陳涌出生的時候,中國正處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陳涌所崇敬的魯迅,曾經用“風雨如磐”、“寒凝大地”、“萬家墨面”來形容那時中國的衰微破敗景象。100年后,中國則以讓殖民者惶恐的偉岸身姿屹立在世界東方。這種翻天覆地的巨變,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勝利,是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兒女前赴后繼、奮斗犧牲的偉大勝利。正是在這一創造歷史的偉大進軍中,陳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譜寫了人生的華彩樂章。
陳涌自延安時期起即投身于文藝理論研究,70多年來,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尤其是在晚年,即改革開放以后,他以捍衛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壯舉成為中國文藝理論界的脊梁。實踐證明,陳涌是在文化戰線上,為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執著進取、一往無前的忠誠戰士。陳涌的名字,不僅屬于中國共產黨,也屬于整個中華民族;不僅屬于文藝事業,也屬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整個事業。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是他留給中國人民的一份彌足珍貴的遺產。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來,文藝領域發生了顯著的積極變化。大批文藝工作者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轉化為自覺采取的精神形式,扎扎實實地謳歌偉大的黨、偉大的人民、偉大的軍隊,創作出了一大批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文藝領域、教育領域的地位顯著上升。但是,文藝領域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的傾向還有不小的市場,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占領文藝陣地和高校講臺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文藝領域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斗爭仍然十分激烈。在這樣的特定環境中,我們愈發深切地感到繼承陳涌、學習陳涌的重大現實意義。
我們要學習陳涌的斗爭精神。陳涌是大學者,但是他從來不屑于做象牙塔中的所謂“純學問”,而是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功利主義的立場。他說:“我總是認為我們主要還是要做更切實的工作,進行更深沉更韌性的戰斗。”為了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為了捍衛人民的文化權利,他總是不知疲倦地與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進行堅決的毫不妥協的斗爭。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于種種復雜原因,文藝領域的反馬克思主義之風形成了壓倒的威勢。流風所及,很多文藝中人,包括一些所謂的資深革命文藝家,都成了“向兩旁偏倒的小草”,而陳涌卻像“一株獨立支持的大樹”,以反潮流的大無畏精神,向這股風潮發起了堅決反擊,從而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贏得了尊嚴。當然,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在這場激烈的斗爭中,陳涌失掉的是掌聲、鮮花和美譽,招來的則是怨恨、攻擊和謾罵。1987年,他在一封信里說:“我早已成為一些人忌恨的對象。”但是對于這一切毀譽得失,陳涌都漠然視之、淡然處之,充分表現了一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高蹈情懷。這對于那些怕當戰士的人,愛惜羽毛的人,想作開明紳士的人,不能不說是一面極好的鏡子。
我們要學習陳涌的守正品格。從做人上講,陳涌是獨立不遷、秉德無私的君子;從政治上講,陳涌是追求真理、堅持原則的共產黨人。在他的身上,沒有絲毫的庸人氣息和鄉愿作風。他從不因為某些觀點在社會上流行便隨波逐流,從不為了照顧或討好對方而曲意逢迎,也從不為了某種個人的盤算而做任何違心的事情,即使是對于位高權重者,也敢于當面指出其理論觀點上的錯誤。“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可以說是陳涌守正不阿的真實寫照。最能證明他這一崇高品格的,是其不合時宜的人生遭遇。上世紀50年代,在庸俗社會學流行的時候,他強調文藝的真實性和藝術性,結果受到“左”的方面的錯誤批判。上世紀80年代,在唯心主義、虛無主義文藝思潮流行的時候,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和價值論,結果遭到右的方面的惡意攻擊。這也就是說,在“左派”吃香的時候,他是“右派”;在“右派”吃香的時候,他是“左派”。這與其說是命運的捉弄,毋寧說是陳涌自己的主動選擇。在他面前,那些曲道媚時的人,詭行邀名的人,顯得多么可憐而又渺小!
我們要學習陳涌的大家風度。陳涌是學者型的戰士,或者說是戰士型的學者。他進行戰斗,不是靠捶胸頓足的宣泄,不是靠聲嘶力竭的辱罵和恐嚇,更不是靠學術以外的勢力壓人,而是靠理論魅力和文化魅力去傾倒讀者、戰勝論敵。讀陳涌的文章,可以鮮明地感到他那種從容不迫、勝券在握的理論自信,那種得心應手、舉重若輕的論辯藝術,那種質樸本色、平易近人的長者風范,那種行云流水、汪洋恣肆的放達文風。“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辛棄疾的這一著名詞句,恰可用來形容我們面對陳涌及其著作時的感受。“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我們可能無論怎么努力也達不到陳涌的那種境界,但是我們必須取法乎上、必須心向往之。如若不然,我們就會失去任何進步、任何勝利的可能。
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接近這樣的目標,越是需要清理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以營造綠色健康的文化環境;越是需要社會主義文藝的大發展大繁榮,以助成奮斗、向上、美化的諸種行動。學習陳涌的榜樣,擔當起這樣的莊嚴使命,縱萬難不改其志,雖九死其猶未悔,一代接一代地持續奮斗下去,這就是我們對陳涌的最好紀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