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時任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同志積極倡導并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太行山區率領八路軍對日作戰,回到延安后親自組織開展大生產運動,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7月6日,在長城腳下、雁棲湖畔,隨著朱德元帥的外孫、裝備學院原副院長劉建將軍的深情講述,朱德元帥傳奇的抗戰經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奶奶對爺爺說,聽他們喊我朱太太,我周身都不舒服,真別扭極了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步伐。此時的國民黨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不組織全民抗戰,反而處處對紅軍進行圍剿,致使大片國土淪陷。“國難當頭,爺爺以紅軍總司令的名義多次呼吁: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當時,爺爺對奶奶康克清說,反共親日派正在調動大軍準備向西安進攻,日本人正在巴望著我們打起全面內戰。照我看,蔣介石非但不能殺,恐怕還要放。”1937年5月底,國民黨中央考察團到延安。朱老總用這樣一段發自內心的話表示歡迎,他說:“這是一個歷史性時機。從此,犧牲了千百萬中國兒女的十年內戰結束了。如果民族統一戰線能在幾年前建立起來,中國的人力和物力就可以獲得保全,我們的領土也不會丟失,我們今天就能夠以對等的立場來和日本打交道。”并且鄭重聲明:“中國現在正進入一個新紀元,紅軍和共產黨愿盡一切力量來鞏固和維持統一戰線,以便進行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從此,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四萬萬各族同胞,實現了空前的大團結。
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八路軍在敵后迅速壯大。國民黨頑固派不愿意看到以前的舊政權被根據地民眾選舉產生的新政權所代替,想把它們重新奪回來。1940年4月初,蔣介石嚴令衛立煌調兵向八路軍進攻。為了消除摩擦,朱老總根據中央的命令,親赴洛陽與衛立煌進行談判。
“談判是爺爺和康奶奶一起去的,當時還有一個小插曲。”劉建將軍饒有興趣地談到。“據奶奶后來回憶,歡迎晚宴上,衛立煌說,為歡迎朱太太光臨我們第一戰區,我敬朱太太一杯酒。奶奶當時心里直納悶,這朱太太是什么人?這時衛立煌舉杯朝奶奶走來,爺爺見奶奶不動,就用手捅了她一下。奶奶這才明白過來,朱太太就是自己,急忙站起來聲明說,對不起!我沒聽出來,因我們那邊沒有這種稱呼。說得全屋的人都笑起來。晚上回來后,奶奶對爺爺說,聽他們喊我朱太太,我周身都不舒服,真別扭極了。爺爺說,對嘛!干革命不當官太太,當官太太不革命。我贊成你這個思想,跟你的想法一樣。”“爺爺一直不喜歡‘太太、老爺’之類的稱呼,我是外孫,照例應該喊‘姥爺’,但爺爺說,什么‘老爺’,那是在叫封建地主呢。現在男女平等,在我們家,晚輩都叫‘爺爺’。”劉建將軍聊起往事,眼中充滿了親切的懷念。
談判過程中,朱老總始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立場,對于個別頑固派分子的挑釁和攻擊,他一一加以駁斥,并進一步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當時,朱老總的堅定立場和正確主張影響了包括衛立煌在內的許多國民黨將士,有力維護了團結抗戰的良好局面。
躍馬太行山,爺爺提出“三不爭”規定
“鼓兒敲,敲咚咚,朱德將軍善用兵,戰術最精通。既沉著又鮮明,中國紅軍總司令。率領八路軍,世界都聞名,哪一個不說他是抗日將領頭一名。”如今在太行山區,老百姓依然傳唱著歌頌朱老總的歌謠。
“爺爺從1937年9月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到1940年春離開山西返回延安,在太行山地區領導華北抗戰近三年,太行山區留下了許多爺爺生活和戰斗的身影。”
“爺爺不僅領導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大捷等著名戰役的勝利,而且領導華北抗日軍民取得了無數次‘反掃蕩’斗爭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敵后撐持不世功,金剛百煉一英雄”,朱德總司令的英名不脛而走,日軍聞之心驚膽寒,群眾聽了斗志昂揚。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抗戰期間,爺爺十分注重發動和武裝民眾,太行山上到處都是‘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生動局面,人民抗日武裝和群眾性游擊戰爭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涌現。1939年7月,八路軍進駐武鄉縣磚壁村,爺爺提出‘三不爭’規定:不與老百姓爭糧吃,不與老百姓爭房住,不與老百姓爭水喝。有的地區出現災荒,八路軍不但不征糧,還拿出軍糧救濟災民,自己吃糠咽菜打鬼子。群眾緊緊扯住八路軍的衣袖感激地說,你們真是好隊伍,你們住在這里不要走啊!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演變,如今在邁向強軍目標新征程中,我們依然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愛人民、得人心——這是我軍真正的‘撒手锏’!”劉建將軍堅定地說。
朱老總在領導八路軍對日作戰期間,根據黨中央關于堅持持久戰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等抗日根據地,朱德回延安時,八路軍由3萬多人發展到40萬人,成為華北抗擊日軍的主要力量。
發動軍民搞生產,徐向前元帥回憶說,朱老總種出的西紅柿個頭特大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這首誕生于1943年延安的革命歌曲,傳遍了大江南北。
1941年春,王震同志率領的八路軍三五九旅來到陜西延安附近的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大大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有效緩解了邊區政府的經濟困難,在我軍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著名的“南泥灣政策”正是由朱德總司令提出來的。
“爺爺聽說南泥灣是個可以開發生產的好地方。他就帶上秘書、參謀等身邊工作人員,和八路軍留守處的幾位領導同志,一起去調查,實地踏勘。回來后,爺爺高興地對奶奶說,這一回我把南泥灣、臨鎮、牛式鎮一帶全跑到了,可稱得良田萬頃,真是塊好地方啊!可惜荒蕪了這么多年。這一次黨中央決定調三五九旅回來,防備頑固派的進攻,可以到那里一邊駐防,一邊生產。平時不打仗就可以開荒生產。一個旅用不了多久,就能把那里變成陜北江南。第二天,爺爺就向黨中央、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南泥灣政策’,很快得到同意。”李維漢同志后來曾回憶說:“軍隊實行屯田是朱德倡導的。他從前線回延安后,非常關心部隊的生產,主張以部隊強壯眾多的勞動力,投入到生產運動中去,以減輕人民的負擔,密切軍民關系,同時也幫助邊區的建設,改善部隊本身的生活。”
“在延安,爺爺是大生產運動的帶頭人。他除了組織部隊開荒生產外,還有塊‘自留地’,親自耕種。”徐向前元帥曾回憶說,朱老總“起早貪黑,拾糞澆水,辛勤管理,種出的西紅柿個頭特大,我們都吃過,一時傳為美談”。南泥灣政策大大推動了陜甘寧邊區至各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叱咤風云,指揮著千軍萬馬,又樸素得像一個普通士兵
上世紀60年代,一位意大利記者曾問朱老總:“您想在您身后留下什么樣的名譽?”他淡淡地回答:“一個合格的老兵足矣。”
“爺爺生前曾多次說,我就是一個當兵的。”“八路軍總司令部駐在武鄉縣的磚壁村時,有一次爺爺看見一個老漢推碾子推不動,就過去幫他。兩人一邊推一邊拉家常。推完,又幫他送到家里,老人請他喝水,還要留他吃飯,爺爺都婉謝了。老漢問他是什么長官,姓什么?爺爺說,我是個當兵的,你就叫我‘老朱’吧!過了很久,那老漢才弄清楚,他竟是八路軍的朱總司令。”
“在那烽火連天的抗戰年代,不管時間多么緊張,爺爺總是以一個普通黨員和士兵身份參加組織生活,帶頭執行決議,關心支部建設。”
一次黨小組開會,小組長看到朱老總傍晚剛從外地回來,擔心他年紀大過于勞累,就沒有通知他。第二天上午,他知道后,告訴小組長:“以后開會只要我在家,就一定要叫我一聲。”小組長說:“昨晚主要是黨員們檢討前段工作中的問題,您沒有檢討的。”朱老總卻說:“毛主席早就說過嘛,除了廟里的泥胎不犯錯誤,活著的人哪個能十全十美?”后來朱老總參加小組會,認真地在同志們面前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全體黨員很受教育。
劉建將軍還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朱老總站崗的故事。1941年,朱老總帶幾個警衛員和向導踏勘南泥灣。晚上,在一個破舊的窯洞里休息。考慮到朱老總年紀大,加上一天的勞累,戰士們怕總司令夜間著涼,就讓他睡在窯洞里面的床上。另一個戰士小管睡在洞口的床上。這樣下半夜招呼小管起來換崗也方便一些。安頓好后,大家就躺下睡了。換崗的時間到了,戰士小康輕步來到總司令住的那個窯洞口,輕輕推一下靠洞口床上的“小管”說:“換崗了!”便回到自己的床鋪上睡覺了。第二天清晨,向導跑過來問警衛員“首長怎么沒休息”?警衛員急忙到總司令面前詫異地問:“首長怎么不睡覺?”朱老總微笑著反問大家:“你們夜間站崗放哨睡不睡覺呀?”這時,大家才發現戰士小管還在床鋪上睡得正香哩。原來,小康并不知道朱老總在睡覺前和小管換了床位,結果下半夜推醒的是朱老總,朱老總給大家站了半宿崗。
“爺爺作為八路軍總司令在抗戰時期做了許多工作,但他卻很少向我們提及,許多故事都是我從奶奶和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口里聽到的,從他們所寫的一些回憶文章里看到的。”
“我成長的道路上,受爺爺的教誨很多,影響很深。爺爺多次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普通人,要接班,但不要接官。”“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回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抗戰時期的革命精神和豐功偉績,對于我們堅定理想信念,確保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劉建將軍意味深長地說。
|刊于《解放軍報》2015年08月12日 “離退休生活”版
|作者:王玉坤、卜金寶、李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