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太豐盛了!我每場都想聽。”10月10日下午,面對著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八場分論壇的布告牌,專程從中國人民大學趕來旁聽的博士生謝景海陷入了選擇困難。
來自20多個國家的中外學者,帶來了精心準備的話題。從馬克思主義的起源、發展到文本研究,從中國道路、話語體系到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從世界文明走向、經濟全球化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精彩觀點不時回蕩在每個會場,并伴隨著熱烈的討論與交鋒。
晚六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教師高寧帶著滿滿的收獲走出會場:“我聽見了馬克思的聲音穿透歷史,向未來宣告。”
“中國理論使馬克思主義煥發生機,中國經驗對世界的影響日益凸顯”
在每個分論壇的發言中,“中國”都是高頻詞。“中國道路深刻改變了當代中國面貌,中國理論使馬克思主義煥發生機,中國經驗對世界的影響日益凸顯。”這是許多學者的共同認識。
中國的發展不僅聚焦著世界的目光,更吸引著思想的碰撞。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成為討論焦點。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原主任嚴書翰用三個“一”和一個“三”概括其邏輯框架:三個“一”,即一條主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個總體布局:四個全面總體布局。一個“三”,就是貫穿于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體系全過程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要加強中國道路的哲學自覺。中國道路所蘊含的哲學智慧就是實踐理性。”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豐子義觀點鮮明:中國發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我們應進一步向世界揭示中國道路的哲學理念,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對中國道路的認同。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佘雙好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系列重要表述,描述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潤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基因,增強了我們走好中國道路的自覺與自信。
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舍甫琴科的觀點在國外學者中頗具代表性。她認為,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指南,為人類未來實踐展示了光明的方向,而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更有利于推動世界文明發展。
“馬克思主義研究既要追根溯源,又要返‘本’開新”
正確認識與傳播馬克思主義,離不開文本研究與編譯。
在山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商志曉等學者看來,“馬克思主義研究既要追根溯源,又要返本開新,回到文本深耕原著,挖掘理論富礦。只從當代西方哲學視角解讀馬克思主義,既不靠譜,也沒有出路。”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東等強調,文本研究既要跳出既有范式的束縛,也要轉變研究視角,打破學科界限。
在中央編譯局秘書長楊金海看來,我國馬恩文本編譯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在文本考據、筆記鑒定、原文搜集和整理等方面還應積極借鑒國外專家學者經驗,并充分發揮中國的政治優勢和人才優勢,以范式創新和學科協同,推動我國由“編譯大國”向“編譯強國”邁進。
德國MAGE促進會主席魯夫·黑格就正在編輯中的MAG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進行了介紹。他指出,德文版的MAGA作為俄文版、中文版和英文版馬恩文獻最為重要的翻譯藍本,秉持著“絕對的完整性、嚴格的原始性、豐富的評論性”的原則,為加速馬恩研究的“科學化、過程化、國際化”作出了貢獻。
法國《馬恩大典》主編伊莎貝爾·嘉羅認為,“學術性和可讀性的統一”是法國《馬恩大典》的編輯原則,一方面堅持文本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杜絕過于晦澀的專業名詞,以滿足各個層次讀者的需求。
放眼世界:馬克思主義“把現實推向更加理想的未來”
德不孤,必有鄰。在中國發展成就舉世公認的同時,馬克思主義在其他國家曲折而頑強的發展也給人信心。
“我要介紹一下黑色非洲的馬克思主義。”塞內加爾國家級哲學教授提艾諾·迪奧普直抒胸臆。一幅史卷在他的描述中展開——深受殖民主義侵害的非洲,奴隸貿易盛行,人民苦難深重。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給非洲人民的斗爭指出了全新的方向,被視為一種解放的工具,一種催化劑。”
比利時國家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原所長瑪麗亞·麥克加維干把比利時工人黨傳播與踐行馬克思主義的經驗帶到了會場。“要想讓普通工人成為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就要進行思想武裝。怎樣做呢?一方面激發大家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剝離他們固有的成見;一方面給他們實際的幫助,也就是毛主席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瑪麗亞·麥克加維干透露。
在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來斌看來,馬克思給出了經濟落后國家如何解決發展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它啟示我們: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是矛盾的共同體,猶如硬幣兩面,經濟落后國家應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教授大衛·科茲認為,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工具來分析經濟增長,讓整個經濟體系更好地滿足人類各方面的需求。
然而,挑戰與困難仍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等人的發言,聚焦于“重塑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批判力量”。“蘇東劇變使社會主義處于低潮,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的影響力有所減弱。如何應對?”韓震指出,應正視當今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立足理論創新,把批判思維和現實批判重新納入馬克思理論當中,變革和完善話語方式,讓人民群眾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只有這樣,才能超越認識的局限性,把現實推向更加理想的未來。”
“這會開得好!”散會之后,華中科技大學哲學所教授歐陽康仍覺意猶未盡。“理論工作者重任在肩。諸位沖著馬克思名義而來,也應當在他的旗幟下努力研究,作出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